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林业苗木生产基地建设模式

时间:2024-05-30

王前

林業苗木生产基地即苗圃的建设是城市总体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苗圃是为城市不断提供绿化、美化所用苗木的生产基地,所生产的苗木品种门类多、产品规格全、生产周期不等,能尽量满足城市绿化对苗木的需要。

1生产基地地块选择

苗圃地的优劣直接影响苗木产量和质量,以及苗木生产成本,特别是固定苗圃经营年限长,如选择不当,会给生产者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1.1位置

苗圃地尽量设在交通方便的地方,以利运输生活用品、育苗生产资料和苗木,便于解决劳动力、电力、文化、生活等方面问题。尤其在春、秋苗圃工作繁忙时,便于补充临时性劳动力。苗圃要设在城镇附近或城区中心地区,这样能减少因苗木在运输过程中失水过多而降低苗木质量。同时,因苗圃地与栽植地的环境条件无差异,栽植后苗木成活率高。如能靠近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机站等地,则有利于先进技术指导,采用机械化。还要远离污染源,减少由污染造成的损失。

1.2地形地势

宜选择灌、排条件良好、地势较高、地形平坦的开阔地带,坡度大小根据具体条件和育苗要求决定,较黏重土壤坡度可适当大些,沙性土壤坡度宜小,以防冲刷。北方地区一般南坡对苗木生长发育有利,西坡则易遭冻害,应尽量避免风口,因地制宜选择合适坡向。

1.5水源

应选在江、河、湖、塘、水库等天然水源附近,以利引水灌溉。水中盐含量最高不超过1.5:1000。最适合的地下水位为沙土1~1.5米、沙壤土2.5米左右、黏性土壤4米左右。

1.4土壤

以具有一定肥力、结构疏松、透水透气好的沙壤地为最好,土层深厚40~50厘米。土壤酸碱性以中性、微酸性或微碱性为宜。针叶树种要求pH值5.0~6.5,阔树种要求pH值6.0~8.0。土壤质地结构若不理想,可通过农业技术措施改良。

1.5有害生物

选择苗圃时,应做有害生物调查。病虫害过分严重的土地和附近大树病虫害感染严重的地方、多年生深根性杂草等草害严重的地方,长期种植烟草、玉米、蔬菜等退耕地,都不宜作苗圃地。

2生产基地规划

生产用地不得少于苗圃总面积的75%。

2.1播种育苗区

选择全圃自然条件和经营条件最佳地段。要求地势较高而平坦,坡度小于2°,接近水源,排灌方便,土质优良,深厚肥沃,背风向阳,靠近管理区。应设有荫棚并采用容器育苗技术,做到全年均能播种育苗。

2.2营养繁殖区

培育无性苗繁殖区,与播种区要求基本相同,应设在土层深厚和地下水位较高、灌排方便的地方。扦插繁殖区应设阴棚和小拱棚,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安装喷灌和滴灌设备。

2.5移植区

移植区占地面积较大,一般可设在土壤条件中等、地块大而整齐的地方。同时,也要依苗木的不同习性进行合理安排,注意排灌设施齐备。

2.4大苗区

选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低且地块整齐的地区。为了出圃运输方便,最好设在苗圃的主干道和外围处。

2.5温室和大棚区

根据现代苗木生产需求,苗圃都应设有温室和大棚。选择离管理区较近、土壤条件好地区。大型苗圃还应设实验区和展示区,对外地引入和自己培育的新、优苗木品种在此进行试验研究和展示。

3辅助用地规划

3.1道路系统设置

苗圃中的道路是连接各耕地作业区与开展育苗工作有关的各类设施的动脉,合理设置才能做到既不浪费土地又能满足要求。道路系统分为主道、副道、步道和环路圃道。主道是苗圃内部和对外运输的主要道路,多以办公室、管理处为中心,设置一条或相互垂直的两条道,宽6~8米,标高应高于耕作区20厘米。副道通常与主干道垂直,与各耕作区连接,宽2~4米,标高应高于耕作地10厘米。步道是便于人员通行、作业,在各个区间设置的道路,宽0.4~0.7米,有些步道可与排灌系统及田埂结合使用。环路同道是环绕苗圃周围的道路,供作业机具车辆回转和通行用,一般中小苗圃不设置。

3.2灌排系统设置

苗圃地须同时具备完善的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灌溉形式有3种:渠道灌溉、管道灌溉和移动喷灌。其中移动喷灌是将主水管和支水管均铺设在地表,可随意安装和移动,节水20%~40%,可结合施肥、喷药、防治病虫等抚育措施,节省劳动力,同时调节小气候,灵活,方便,容易维修,是今后苗圃灌溉的发展方向。排水系统对地势低、地下水位高及降雨量集中地区更为重要,排水沟要设在地势低洼的地方,尽量利用道路两侧原有的自然排水沟。

4土壤改良

苗圃建立时进行土壤改良工作,对盐碱地可采取开沟排水,引淡水冲盐碱。轻度盐碱可采用多施有机肥料,及时中耕除草等措施。重黏土则采用掺沙方法逐年改良,城市建筑垃圾应全部清除,再添耕作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