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吴加波, 王 勇, 赵 波
(陕西省现代农业科学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68)
香菇是陕西省设施农业产业之一,是秦巴山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推进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栽培规模和种植区域日益增加[1]。据中国食用菌协会最新统计调查结果,陕西省2018-2019年度食用菌总产量达到125.83万t,其中香菇占比约为46%,是陕西省食用菌栽培规模最大的种类。陕南是陕西省香菇的主要产区之一,近年来产业发展中突出问题为香菇生产抗自然风险能力弱,总体效益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栽培设施化水平低、没有形成应对陕南复杂气候条件下生产适宜的主栽品种及规范化栽培技术,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香菇产业的持续高增速发展。
菇场应选择阳光充足、交通便利、有洁净水源、排灌方便、生态条件良好、电力有保障的地块,菇场5km范围内无工矿企业污染源、酱曲场、畜牧场,3km之内无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堆放和填埋场。
1.2.1 场区布局 结合地势、方位合理安排布局大宗原料堆放、辅料仓库、拌料区、装袋区、灭菌区、接种区、养菌区、废物处理堆放区、水泥晒场和生活区等。有利于按工艺流程有秩序的操作,不混乱、井然有序、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品率。
1.2.2 场区规划 整个场区应划分无菌区和非无菌区,废物堆放和生活区应远离接种区和养菌区。原料堆放与仓库,要便于车辆进出的位置,拌料和装袋区要有遮雨设施。灭菌区靠近装袋区,方便菌棒运输,购置安装有专门的灭菌设备。接种区和养菌区要与灭菌区相邻,建造专门的接种房和养菌棚。
1.3.1 香菇高棚栽培棚体(适宜于规模化生产企业) 主要有:
(1)棚体构造与搭建。出菇棚搭建长度25~30 m、宽度8~10 m、中心高度2.8~3.0 m,南北走向,钢管棚两边直立不低于2.0 m起拱,棚形为弧形,棚顶搭盖绿白利得膜或10丝厚蓝绿色无滴膜。每棚可放置8 500~10 000袋出菇袋为宜。
夏季高温季节,应搭建双层外遮荫架,外层高4.8 m,内层高4.0 m,上搭遮阳网,实行双层遮荫。
(2)出菇架构造与搭建。每6 m长钢管为一个自然出菇架,高度1.7 m,宽0.84 m,层与层间距净空不低于0.25 m,连顶层共7层,每层顺长等间隔21 cm摆放规格为25*25镀锌方管,每层放4根方管,每个出菇架四周顶点上伸0.1 m,底部四角不预留方管,采取底部四角各垫一页0.06 m厚红砖。每排自然架间距2 m。
(3)内棚出菇架摆放:内棚按10 m宽的计算,摆放出菇架5排,横纵共6个走道,其中内棚中心位置横向和纵向各留一条2 m宽大走道,便于运输車辆进出,其他走道宽1 m。每排每个自然架用规格20的方管内套连接,确保出菇架的整体稳定性。棚两头各预留空间1.5~2 m。
1.3.2 香菇矮棚栽培棚体建造(适宜于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 主要有:
(1)出菇设施构造与搭建。出菇棚搭建总长度25 m、宽度5 m、中心高度2~2.2 m,南北走向,钢管棚两边直立1.5 m起拱,棚形为弧形,棚顶搭盖绿白利得膜或10丝厚蓝绿色无滴膜。每棚放置香菇出菇袋3 500袋,出菇架采用搭建双层外遮荫架,上层高3.5~4 m,下层高2.7 m。
(2)出菇架。出菇棚之间间距1.5 m,棚内采取层架式栽培,内棚顺棚两边搭出菇架,宽40 cm,棚中间搭共用架,宽90 cm,走道宽1 m,两边架为5层,中间架6层,每层净空不低于26 cm,最下层离地面15~20 cm,边架离出菇棚膜20 cm,每个架间隔2 m加固一根立柱,菌袋摆放间距5 cm左右,如图1所示。
图1 出菇架基本结构
在海拔1 000 m以上易积雪、冬季寒冷大风频繁地区,可搭建双拱钢管棚,内拱与外拱之间要留0.8~1 m的净空。这种棚的功能是冬季防止积雪压塌菇棚和保温抗风。
图2 香菇出菇
制袋时间12月至翌年2月制袋。出菇时间9月至翌年4月出菇。
制袋时间10月下旬至12月底,最迟翌年元月中旬结束。出菇时间5月至8月。
目前国内香菇品种较多,但在实际生产中需要考虑发育期相对较短,实体经济性状较好的品种,当然也要考虑其生长的环境,需要品种具备抗逆性强、在当地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表1 各品种生育期的比较 (d)
由表1可知,808的萌发期最短,播种后10 d菌丝就已经封面,其次Cr02与庆科20的生长速度最慢,而出菇最早的是申香215,其次是808,说明申香215与808在菌龄方面具备一定优势。
表2 各品种实体经济性状
如表2所示,808品种的单菇重以及菇柄也相对较短,同时在陕南地区春季栽培一般采用中低温型,柄短、组织致密、抗杂能力强的品种,如808、武香1号、9608、939、庆科20、、康田908等。反季节栽培宜选择菌龄较短、中高温的品种,如申香215、238、518、康田6号等,高海拔地区也可808。
4.1.1 原料选择及要求 主料一般以阔叶树种硬杂木为主,最好为栎科和山毛榉科树种的木屑。农业栽培的苹果树枝条[2]、桑枝、中药材废渣如葛根渣[3]等粉碎物可搭配传统林木类生产原料混用,但掺入量一般不超过总料30%。香菇辅料主要有麸皮、石膏粉、蔗糖等,各种原辅料应新鲜、洁净、无虫害、无霉变,且农残不得超标。
4.1.2 培养料配方 主要有:
(1)阔叶杂木屑78%、麸皮20%、石膏粉1%、蔗糖1%,含水量55%~60%;
(2)阔叶杂木屑50%、桑枝屑30%、麸皮18%、石膏粉1%、蔗糖1%;
(3)阔叶杂木屑50%、葛根渣30%、麸皮18%、石膏粉1%、蔗糖1%。
表3 不同处理菌丝长满菌袋所需时间
由表3可知,处理组2的菌丝长满菌袋的时间最短,处理组1所需要的时间最长,比处理组2多了6 d。
使用Excel2016对表4中不同处理菌丝长满菌袋的时间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处理菌丝长满菌袋所需时间的方差分析
由表4可知,F=8.52>F0.01(4,20)=4.43,表明蘑菇在三组不同的处理下,菌丝长满菌袋的时间存在显著差异。
采用杜奇(Tukey)W检验法对表中不同处理菌丝长满菌袋的时间进行多重比较,当显著水平a=0.05时,W=3.198,当显著水平a=0.01时,W=4.053。处理组2与其他处理组均存在显著差异,而其他组差异不显著。
4.1.3 原料处理 将原料粉碎成粒径0.5~1.5 cm的木屑,选择葛根渣为原料时应提前进行晾晒、过筛去除残留的大块硬根[4]。
4.1.4 培养料配制 按培养料配方把原料与辅料称量好,加入适量水分,干拌、湿拌各2次,确保所有原料都能充分吸水,配制好的培养料pH值应在6.5~7.5之间。
4.2.1 栽培容器规格及要求 春栽香菇菌袋一般选用直径17~18 cm、厚度0.06~0.08 cm、长度58~60 cm的聚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反季节栽培一般选用直径15 cm、厚度0.06~0.08 cm、长度55 cm的聚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栽培容器要求透明度好、韧性好、无微孔。
4.2.2 装袋 从加水拌料到装袋结束控制在6 h以内,装好的料袋要求紧实,扎口可用自动扎口机或线绳扎口,扎口紧贴培养料,无空隙,以免袋口进空气造成杂菌感染。15 cm×55 cm装袋后重量为2~2.2 kg,17 cm×58 cm为2.5~2.7 kg,18 cm×60 cm为3.2~3.4 kg。
灭菌要求当日装袋、当日灭菌。可采用常压灭菌和高压灭菌。
4.3.1 常压灭菌 菌袋堆叠装灶时,中心位置留30 cm×30 cm×60 cm的空间,或者使用灭菌层架码堆,确保灭菌彻底。上灶后5~6 h使灶内温度上升到100℃,然后保持24~36 h,停火后焖锅5~8 h[5]。
4.3.2 高压灭菌 采用聚丙烯塑料袋,灭菌工作压力0.12 MPa,温度121℃,保持2.5~3 h。
灭菌结束后等灭菌锅内温度自然降至50~60℃时,将菌袋搬到冷却室或接种棚冷却。
4.5.1 菌种要求 菌种无杂菌污染,菌丝浓白粗壮,生长势强,菌种培养基湿润,与袋壁紧贴,无老化萎缩失水现象;菌种生活力强,转接后吃料快;菌龄适宜,原种、栽培种菌丝发满后保存不超过40 d,不能有转色和原基出现。研究中采用808品种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其相对吃料深度,以x表示菌丝生长时间,y表示菌丝相对吃料深度。
表5 808品种菌丝生长时间(x)与相对吃料深度
应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表5中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拟合方法采用“麦夸特法”回归方程如下:
y1=102.8289/〔1+exp(2.5823-0.177885X1)〕,F=95.6565>F0.01
y2=116.3716/〔1+exp(2.6621-0.144323X1)〕,F=122.3319>F0.01
y3=102.0582/〔1+exp(2.6314-0.206759X1)〕,F=217.299>F0.01
结果表明,菌丝增长规律符合逻辑斯第曲线,808品种总体符合一般的生物生长规律。
4.5.2 接种室消毒 采用含量66%以上的二氯异氰尿酸钠烟雾剂熏蒸消毒,新棚用量10~15 g/m3,旧棚用量15~20 g/m3;或选用防锈、无味气雾消毒粉消毒,用量4~8 g/m3。菌种与接种工具一起进行消毒,消毒时间4~5 h。
4.5.3 接种 菌袋料温25℃以下,接种空间20℃以下时打穴接种。在菌袋上均匀打3~4个接种穴,穴孔径2.5~3 cm,穴深4~5 cm,接入菌种。接种后压平不留空隙,一般每个菌袋接菌种35 g。接种后套20 cm×63 cm聚氯乙烯塑料外套袋或用60 cm宽地膜逐层压好盖严。
4.6.1 发菌条件 在清洁、干燥、全暗光、通风良好的条件下发菌,温度控制在20~28℃,空间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二氧化碳浓度在0.1%以下。
4.6.2 环境调控 气温15℃以下,菌棒“一”字型摆放,高度10~12层,过道间距30 cm,上盖黑膜,每3 d通风1次;气温23℃以上,菌棒“#”字型摆放,高度不超过10层。
4.6.3 脱袋翻堆 当菌丝圈直径长至8~10 cm后进行第一次翻堆,脱去外套袋或地膜,同时刺小孔,接种口朝外,按“#”字型摆放。行与行之间留30 cm以上的通风道,使菌袋充分吸收氧气,并剔除杂菌污染菌袋。
4.6.4 刺孔增氧 整个发菌期需要进行2~3次,第一次是菌丝圈直径长到8~10 cm时,每个接种穴周围剌4~6个孔,剌孔部位在离菌丝圈内缘2 cm处,向内斜剌,孔径0.2~0.3 cm、孔深1.5~2 cm;第二次约在接种后30 d左右,待菌丝圈完全相连后进行,每个接种穴周围刺8~10个孔;第三次当全袋菌丝满袋发白时,可采用机械刺孔机在袋身均匀刺50~60个孔,孔深达到菌棒2/3。菌袋周身刺孔后应及时转入出菇棚架上继续养菌进入转色阶段。
菌袋周身刺孔后15 d进入转色阶段,保持25~27℃恒温养菌,相对空气湿度控制在80%~90%,同时增加光线。转色期每隔10d对菌袋翻面1次,确保转色均匀。春栽香菇转色后进入长时间越夏阶段,特别要作好温度控制,警惕高温烧菌。当棚内温度超过30℃,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当菌袋生理完全成熟后,脱去栽培袋,增加环境相对湿度至85%~90%,再配合揭盖农膜的调节,晚上掀开白天盖下的人为干扰,加大昼夜温差达到10~12℃,连续3d以上直至子实体形成。在自然温差较小,高温季节出菇困难的情况下,选择降温天气在凌晨对菌袋进行敲打、碰撞、震动催蕾。对于水份散失较多的菌袋,在脱袋时要进行注水,使菌袋含水量恢复到55%左右。
保持棚内温度15~18℃,空气相对温度稳定在85%~90%,适当通风,每天早晚喷水保温育蕾。当子实体达到1.5 cm时,需要加强通风,同时增加散射光,形成优质菇。
一般要求菇柄正中、朵形圆整、菇肉肥厚、卷边整齐,菇盖直径4 cm以上,菌膜微破,不开伞、无畸形、无虫害,菇体含水量低,及时放入冷库保存,防止变色、变质及开伞。
菌膜已破,菇盖展开7~8成内卷时采收。
采摘时,一手托袋,一手大拇指和食指捏紧菇柄基部,左右旋转轻轻摘下,保持菇形完整,不受损伤,手不要捏菇盖,否则易变色影响质量。同时清除菌袋上留下的菇根,以免腐烂感染。
采菇后进行通风养菌。此时控制环境温度在20~22℃、空气相对湿度75%~80%,暗光培养时间15~20 d。待菌丝复壮后,进行下一潮补水育菇管理。
香菇袋料栽培中,其病害主要为竞争性真菌病害。为害较大的杂菌病害有根霉、毛霉、曲霉、木霉、绿霉、链孢霉、酵母菌等。如防治不当、会造成严重减产。针对病害防治方法主要有①注意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培养室周围及栽培场地清洁,及时处理废料;②接种室、培养室、菇棚要按规定清洁消毒,制种、制袋时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③培养料灭菌时必须保证灭菌彻底,菌袋在搬运过程中轻拿轻放,严防擦破塑料袋;经常检查,发现菌袋受感染应及时剔除。④菌袋出现杂菌感染时,用2%的石灰水浸袋,抑制杂菌生长。
香菇袋料栽培中主要的虫害有菌蚊、螨类及蛞蝓。菌蚊成虫钻入菌袋内,在培养料中产卵繁殖后代,幼虫孵化后咬食、钻蛀食用菌菌丝、子实体、培养料。轻者影响产量和质量,重者不能出菇。螨类主要为若螨、成螨吞食香菇菌丝和子实体,造成菌棒退菌现象,并使培养基质变黑和腐烂[5]。蛞蝓取食为害香菇子实体,使子实体商品价值降低。防治措施:第一,以预防为主,搞好环境卫生,提前药剂防治,清除虫源。第二,及时清除菇棚内外杂草和污染的废菌袋,减少虫源栖息场所。第三,可采用杀虫灯、粘虫板、诱虫剂、防虫网等物理防治手段进行防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