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胎次对大白母猪产死胎数与弱仔数的影响

时间:2024-05-30

冯帅飞,郭艳娇,马官军,李新云,赵书红,邹庆坚,李长春,,刘向东,*

(1.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农业农村部猪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0;2.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广西贵港 537100)

在众多母猪繁殖障碍中以产死胎与弱仔较为常见,死胎、弱仔数过多将导致仔猪成活率低、断奶活仔数少和断奶窝重下降等问题,直接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且在大、中型养猪场中尤为明显。我国规模化猪场因母猪繁殖障碍引起的繁殖率下降高达20%~30%,对初产母猪影响更大[1]。母猪的繁殖性状受到非遗传因素影响较大,通过表型选择很难明显提高繁殖性能[2]。梁超平等[3]通过对不同胎次的长×大二元杂母猪进行研究,发现3~6胎次母猪繁殖性能最佳。大白猪因具备增重快、饲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肉品质好、繁殖性能好等优良特性备受青睐[4]。本研究以大白母猪为实验对象,分析胎次对产弱仔数和死胎数的影响,为提高母猪繁殖性能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收集整理来自广西某农牧种猪场分娩日期在2015年12月1日—2017年11月30日的大白母猪繁殖性能数据,共 8 028窝,记录大白母猪的产弱仔数、死胎数、胎次等生产信息。该猪场实行标准化生产,进行人工输精。使用公猪站精液,配种母猪、妊娠母猪采用限位栏饲养,公猪单栏饲养,各阶段的饲养管理按照常规方式进行。

1.2 统计分析 利用Excel软件整理收集的数据,再用R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均值比较来检验不同胎次与母猪产弱仔数、死胎数的相关性,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检验不同胎次母猪间产弱仔数、死胎数的差异性,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差异显著,P<0.01表示差异极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胎次的产弱仔数和死胎数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除第10胎次外,每胎次都有很大的个体数,其中第5~7胎次窝数均在1 100以上,总窝数达8 028。弱仔数均值为0.29,极大值为12头(第1胎次);弱仔数占总产仔数2.1%左右,第1胎次最高(4.7%),第9胎次最低(1.5%)。

从表2可知,大白猪每胎的总产仔数均值为11.9;死胎数均值为0.47,其中第9胎次最高(0.72),第5胎次最低(0.32);死胎数极大值在第2、3、7胎次,极大值为10。死胎数占总产仔数的比例在3.9%左右,其中最大值为7.2%(第9胎次),最小值为2.2%(第2胎次)。

2.2 不同胎次之间弱仔数和死胎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胎次和分娩季节对母猪产弱仔数和死胎数的影响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说明除分娩季节外,胎次对于大白母猪产死胎数和弱仔数的影响也十分显著,但胎次对于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是当今规模化猪场更为关心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对胎次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由表3可以看出,弱仔数随着胎次的变化存在逐渐下降的趋势,在第1胎时弱仔数处于最高值且显著高于其他胎次(P<0.05),在第6胎左右时趋于平稳并处于较低水平。而死胎数随着胎次变化存在一个小幅度的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于第2~6胎时在较低水平平稳,第7胎后处于较高水平。综合分析发现,母猪位于第2~6胎次生产性能较好。

2.3 不同胎次之间产弱仔数比例和产死胎数比例的多重比较 由表4可知,弱仔数比例和死胎数比例随胎次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第1胎次弱仔数比例显著高于其他胎次(P<0.05),之后的胎次弱仔数比例较低且比较平稳,于第6和第9胎次处于低水平(P<0.05);死胎数比例变化随胎次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6胎次处于较低水平(P<0.05)。综上所述, 2~6胎次大白母猪的生产性能最好。

3 讨 论

母猪的繁殖性能属于低遗传力性状,说明该性状受母猪的排卵数、精子受精率、胚胎和胎儿的存活率、子宫容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多,母猪的年龄和胎次对于这一类性状的影响极显著[5]。关于胎次对于母猪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具体的生理机制尚未深入了解[6]。而弱仔数和死胎数对于当代规模化养殖场效益的影响引起了学者们更多关注。陈松玲等[7]的统计结果表明,胎次对于死胎数具有极显著影响,第1胎和第2胎次的死胎数极显著低于第3~10胎次。苏从成等[8]研究发现,太湖母猪产后的死胎数在春季最高,且在第1胎次最高(1.29头),第3胎次最低(0.44头)。Ordaz-Ochoa等[9]也发现,在第3和4胎次时母猪产死胎数较少,且显著低于第1~2胎次和第5~10胎次母猪。

表1 不同胎次的产弱仔数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2 不同胎次的产死胎数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3 不同胎次对母猪产弱仔和死胎数情况的多重比较

表4 不同胎次之间产弱仔数比例和产死胎数比例的多重比较

本研究发现,胎次对大白猪弱仔数和死胎数都有极显著影响,大白猪产弱仔数在第6胎之后处于较低水平,产死胎数在2~6胎保持在较低水平,这与李虹仪等[10]研究的第3~6胎的产仔性能较好相符合,与李晓霞等[11]研究的第4胎产弱仔数最高有所出入。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因素很多,如地域差异和品种特性、场区管理不同等,可能是研究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发现,随着胎次增加,大白母猪产死胎数整体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规律,这与李虹仪[10]的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结果表明,大白母猪位于第8胎次左右时,死胎数已处于较高水平,王凤云等[12]研究发现,第8胎次母猪的产死胎头数最高。究其原因,初产母猪的生理结构还未完全成熟,激素水平也较低,因此第1胎的仔猪初生窝重一般较低,母猪生产性能不高。潘国华等[13]研究发现,生产母猪每产一胎,其子宫的物理和生理结构均会受到损伤,且难以恢复到上一胎次水平,繁殖性能在第4胎达到最高,第5胎就开始有所下降。此外,母猪生殖器官本身的功能随着年龄的生长而减弱,加之抵抗力下降,产科疾病就会增多[14]。这可能是导致5胎之后死胎数有所上升的原因。而耿倩等[15]研究表明,第1胎次的弱仔数最多,显著高于2~7胎次,与本研究结果十分相似,更加证明大白猪位于第1胎次时产仔性能不能充分发挥。母猪初胎龄时雌激素分泌水平较低、有效排卵数较少,可能是导致第1胎次弱仔数显著高于其他胎次的原因之一[16]。

除了胎次对弱仔数和死胎数的影响,季节对于母猪生产性能、产死胎数和弱仔数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研究发现,春、秋两季的平均个体初生重显著高于夏、冬两季[17];秋、冬季节配种的金华猪分娩成绩好于春、夏季节[18];配种季节对PIC母猪产弱仔影响不明显,但对产死胎有显著影响,其中夏季配种母猪产死胎数最高,冬季最低[11]。

综合分析,2~6胎次母猪正处于青壮年时期,繁殖性能最佳。因此,在规模化猪场生产中,要从综合生产角度出发,及时淘汰繁殖性能明显下降的母猪群,如大于7胎的母猪;建议建设母猪分胎次饲养管理模式,建设母猪P1场,分胎次进行饲养管理,也需要更加严格的“驯化”工作。合理安排各个胎次母猪的比例,使猪场母猪保持在较高的生产水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