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朱芙蓉,杜慧慧*,周 浓,*,杨 敏,郭冬琴,赵顺鑫,李庆天
(1.重庆三峡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三峡库区道地药材绿色种植与深加工重庆市工程实验室,重庆 404120;2.大理大学药学与化学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0)
具有清热解毒、抗癌抑菌等功效的药用植物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 yunnanensis)是自然繁殖率低、生长缓慢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人类的肆意采挖致使其野生资源匮乏,已严重威胁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高效引种栽培可缓解供不应求的现状,但科学合理施肥是提升滇重楼产量和品质的关键[2]。磷元素作为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之一[3],在土壤中的含量较高,但大多以难溶性物质存在,不能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故常增施磷肥来满足植株对磷元素的需求[4]。由于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磷酸盐的化学行为,磷肥的利用率只有10%~25%,大量磷元素以无效态形式存在,减少了磷的有效性[5-6]。长期施用化学肥料,会导致土壤板结,水体污染严重[7],不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作为土壤系统一部分的解磷微生物能够将难溶性磷转化为可溶性磷,进而提高土壤有效磷的含量,有利于植株对磷元素的吸收利用。解磷微生物的种类较多,包括细菌、真菌以及放线菌等[8],其中解磷细菌的数量最多,是解磷真菌的2~50倍[9]。目前关于解无机磷菌株的筛选多集中于农作物,如玉米、花生、大豆等[10-12],对于药用植物解无机磷细菌的筛选还未见报道。
本研究分别从四川、云南、贵州中10个不同地点分别采集移栽品和野生品滇重楼,通过稀释根际土壤筛选解无机磷细菌,通过观察菌落,分析其生理生化,利用16S rDNA分子测序分离鉴定解无机磷菌株,为滇重楼微生物菌肥提供解无机磷的优良菌种,有助于提高滇重楼品质和产量。
采集样品根茎周边0~0.5 cm附着土壤,除去木质、石块等杂质,混匀,放入无菌自封袋,4℃冰箱保存。滇重楼采集信息见表1。
表1 不同产地滇重楼样品来源
无机磷固体培养基:琼脂15 g,无机磷培养基17 g,蒸馏水1000 mL,1×105Pa 灭菌20 min。
种子液培养基:牛肉膏3 g,NaCl 5 g,蛋白胨10 g,蒸馏水1000 mL,pH 7.4~7.6,1×105Pa灭菌20 min。
无机磷液体培养基:葡萄糖10 g,(NH4)2SO40.5 g,Ca3(PO4)25.0 g,NaCl 0.3 g,FeSO40.03 g,KCl 0.3 g,MgSO40.3 g,MnSO40.03 g,蒸馏水1000mL,pH 7.0~7.5,1×105Pa灭菌20 min。
称取样品土壤1 g,置于9 mL无菌水中,振荡3 h,制备成10-6~10-1梯度的土壤稀释液。吸取100 μL稀释液,接种于已灭菌的培养基中,使用灭菌涂布棒涂抹均匀,37℃恒温培养3~4 d后,挑取有解磷圈的菌株划线纯化细菌,重复3次。观察并记录培养基上菌株的菌落形态、大小及颜色,并进行革兰氏染色。取单菌落菌株与50%甘油1∶1混合,-20℃保种。
将菌株接种到无机磷固体培养基上培养3~4 d,测定解磷圈直径(D)和菌落直径(d),计算D/d值,用以表示菌株的解磷能力。
使用种子液活化菌种48 h后吸取500 μL种子液接种于无机磷液体培养基中,无菌水为空白对照,置于37℃、180 r/min培养7 d。7 d后离心发酵液,取其上清液,采用钼锑钪比色法测定有效磷的浓度[13],用pH计测定上清液的pH值。
1.5.1 菌株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参照《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14],将纯化的解无机磷菌株进行接触酶实验、淀粉水解实验、硝酸还原实验、吲哚实验、柠檬酸实验、精氨酸双水解实验、蔗糖发酵实验、葡萄糖发酵实验、M.R实验、尿素酶实验、明胶实验。
1.5.2 细菌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
参照天根细菌基因组DNA提取细菌总DNA,并进行浓度测定和纯度分析。利用16S rDNA扩增引物27F-1115R(27F:5-AGAGTTTGATCCTGGCTCAG-3,1115R:5-AGGGTTGCGCTCGTTGC-3)[15],对 菌 株进行PCR扩增,PCR反应程序如下:95℃ 6 min;95℃ 30 s,55℃ 30 s,72℃ 1 min,35个循环;72℃10 min;4℃保存。PCR反应体系:2×PCR预混液10 μL、上游引物0.5 μL、下游引物0.5 μL、模板1 μL,补水至20 μL。使用1%琼脂糖凝胶纯化并回收PCR产物,检测后交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测序。利用MEGA 5.0进行系统发育树的建立:使用Clustal W多重序列比对所需序列,采用Neighbor-joining 算法构建系统发育树。
采用Excel 2016进行数据分析,MEGA 5.0进行进化树构建。利用SPSS 25.0和GraphPad Prism 8进行数据分析和作图,对不同菌株的可溶性指数、有效磷浓度、增磷量等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
从不同生境的滇重楼根际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42株解无机磷菌株,其菌落形状多为圆形,中间扁平或凸起,颜色多为米白色或白色,大多表面湿润,菌落边缘大部分不整齐。
2.2.1 解无机磷能力的定性测定
将筛选出的42株解无机磷菌株培养后,测量解磷圈直径(D)和菌落直径(d),比较可溶性指数D/d值,初步得到菌株的解磷能力。由表2可知,Y2-2菌株的D/d值最大,为3.65;其次是Y6-2、Y8-3、Y1-1(D/d值 分 别 为3.31、2.86、2.73)。结合显著性分析发现,不同菌株的解磷能力不同。
表2 解无机磷菌的菌落直径、解磷圈直径以及两者的比值(n=3)
2.2.2 解无机磷能力的定量测定
通过钼锑钪比色法测定42株解无机磷菌株菌液中有效磷的含量。由表3和图1分析可知,菌株Z3-4解磷能力最强,发酵上清液中有效磷的含量为104.10 mg/L、增磷量为38.55 mg/L、解磷率为37.03%;其次为Y7-4、Y1-1、Y9-1。42株菌株发酵液的pH为3.93~5.70,均显著下降。其中,Z3-4菌株增磷量最高,但pH为4.31,不同解磷菌在溶磷过程中pH下降的程度不同,但与菌株溶磷量无明显的数量关系。
表3 有效磷含量及菌液pH值(n=3)
图1 42株解无机磷细菌的解磷率
将42株解无机磷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和生理生化实验测定。结果显示,42株解无机磷菌都是革兰氏阳性细菌,其中接触酶均为阳性,吲哚反应均为阴性;其淀粉水解、硝酸还原、柠檬酸、精氨酸双水解、蔗糖发酵、葡萄糖发酵、M.R、尿素酶以及明胶反应均呈现不同结果。
表4 解无机磷菌株的理化特性
续表
图2 部分解无机磷菌的16S rDNA系统发育树
结合形态观察和淀粉水解、葡萄糖发酵及明胶反应等生理生化实验,进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9株菌株均归属于芽孢杆菌属,初步鉴定菌株Y1-2、Y4-1、Y4-2和Z7-4归属于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菌株Y1-1、Y5-1、Z8-1归属于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菌株Y2-3归属于惠州芽孢杆菌(Bacillus huizhouensis),菌株Y8-3归属于安全芽孢杆菌(Bacillus safensis),菌 株Y6-1、Z10-1归 属 于 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菌株Y8-1、Y9-1、Z1-1、Z3-4、Z6-1、Z7-1归属于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其中阿氏芽孢杆菌(6株解无机磷菌)是优势菌种,其次是苏云金芽孢杆菌(4株解无机磷菌)。
通过解磷圈和钼锑钪比色法测定42株解无机磷菌株后发现,可溶性指数最高的菌株为Y2-2(D/d为3.65)、增磷量为4.28 mg/L,而增磷量最高的菌株为Z3-4(D/d为2.18)、增磷量为38.55 mg/L。因此,单纯从可溶性指数(解磷圈D与菌落直径d比值)并不能直接判断解磷能力,需要结合培养基中增磷量来预测。
解无机磷细菌可与铁、铝、钙、镁等离子结合,使难溶性磷酸盐溶解释放磷元素[16]。而分泌有机酸是溶磷微生物溶磷的主要途径之一,有机酸能够降低pH[17-18]。发酵上清液的pH均比种子液pH低,推测解无机磷菌在解磷的过程中与培养基中的Ca3(PO4)2反应,产生了酸性物质,从而引起pH的下降,但是詹寿发等[19]认为培养介质的pH下降不是溶磷的必要条件。不同解磷菌的解磷能力不同,导致pH下降的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表明培养基质pH的下降与解磷量不呈线性关系[20]。
解无机磷菌的种类较多,目前研究较多的主要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节杆菌属(Arthrobacter)、色杆菌属(Chromobacterium)以及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主要应用解磷巨大芽孢杆菌生产溶磷菌肥[21-22]。不同土壤中解磷菌的数量和种群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且根际环境适宜解磷微生物生长,表现出强烈的根际效应[23]。本研究从云南、贵州以及四川中10个不同地区采集的滇重楼根际土壤中筛选出42株解无机磷菌,经鉴定菌株均属于芽孢杆菌属,其中阿氏芽孢杆菌为优势菌种。下一步研究将解磷效果最好的菌株Z3-4回接到滇重楼根际土壤并探究解无机磷菌的解磷机制,对开发生物菌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将20份不同生境滇重楼根际土壤样本分离纯化,获得42株解无机磷菌,通过解磷能力的定性和定量测定,筛选出解无机磷能力较强的菌株有菌株Y1-1、Y6-1、Y7-1、Y8-3和Z3-4,其中菌株Z3-4的解无机磷能力最强,其发酵液中的有效磷含量为104.10 mg/L,增磷量达到38.55 mg/L。结合菌株Z3-4的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测序结果,初步鉴定菌株Z3-4为阿氏芽孢杆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