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棉花“3414”肥效试验报告

时间:2024-05-30

唐 珺,赵光毅

(甘肃省瓜州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甘肃瓜州736100)

1 试验目的

为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方案、提高肥料利用率、科学指导施肥、降低肥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强化绿色引领,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瓜州县的农业生产实际,选择在当地有代表性的、肥力中等的地块进行棉花“3414”试验。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基本情况

试验地设在瓜州县南岔镇,试验区降水稀少,年均降雨量46 mm,年平均气温8℃,全年无霜期146 d。蒸发强烈,夏季炎热,冬季干冷,春季多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供试土壤为砂壤土,地块平坦整齐,肥力均匀,排灌方便,前茬作物为玉米。试验土壤含有机质10.3 g/kg、速效磷48.6 mg/kg、碱解氮101 mg/kg、水溶性盐总量3.8 g/kg、速效钾116 mg/kg。

2.2 试验作物和肥料

供试棉花品种为新陆早45号。氮肥为尿素(N 46%),磷肥为重过磷酸钙(P2O543%),钾肥为硫酸钾(K2O 33%)。

2.3 试验设计

试验根据《瓜州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推荐的“3414”设计方案(表1)设计,处理较多,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难度大、工作量大。“3414”试验指3因素(氮、磷、钾)、4水平、14个处理。4个水平的含义: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推荐施肥量,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1]。2水平氮肥、磷肥、钾肥施肥量分别为262.5 kg/hm2、136.5 kg/hm2、68.25 kg/hm2,硫酸钾和重过磷酸钙作底肥,尿素总量的50%作基肥,剩余50%在棉花生育期追施。试验各处理不设重复,随机排列,四周设保护行,试验小区总面积为700 m2,各处理的面积均为50 m2。棉花采用幅宽1.45 m的地膜覆盖栽培,一膜播种4行,株距15 cm,行距40 cm。各处理严格按照施肥方案进行施肥灌水。

表1 “3414”试验推荐方案

3 结果与分析

3.1 产量调查与分析

棉花成熟收获时14个小区单独测产,各处理棉花产量见表2。由表2可知,处理1(N0P0K0)产量最低,为3 173.55 kg/hm2;处理6(N2P2K2)产量最高,为5 194.65 kg/hm2。

表2 各处理籽棉产量统计

3.2 供试土壤养分整体贡献率

3.3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通过相对产量(缺素区处理的产量占施肥区处理最高产量的百分比)可估算出土壤养分的丰缺情况。相对产量低于50%时土壤养分为极低,相对产量为50%~75%时土壤养分为低,相对产量为75%~95%时土壤养分为中等,相对产量大于95%时土壤养分为高[2]。根据表2计算得氮素、磷素、钾素的相对产量分别为61.09%、92.95%、87.48%,说明氮素水平为低,磷素和钾素水平为中等。本次试验氮素是限制产量的主要因子,其次是钾素,再次是磷素,即施氮增产效应最明显,其次是钾,最后是磷。

3.4 试验地块土壤的供肥量

按照每100 kg籽棉需N 4.68 kg、P2O51.65 kg、K2O 4.8 kg[3,4]计算,可知试验土壤的供肥量为N 148.5 kg/hm2、P2O579.65 kg/hm2、K2O 218.1 kg/hm2。

4 讨论与结论

在瓜州县南岔镇进行的棉花“3414”肥料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田块肥力中等,N元素对产量的影响明显,增施氮肥和钾肥有利于提高棉花产量,但不是施的越多越好,氮肥、磷肥和钾肥科学合理搭配可增加棉花产量。过量施肥不仅不能提高作物产量,还会造成肥料浪费,增加投入成本,严重时还会导致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