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应对桃园白粉病爆发的药剂防治技术研究

时间:2024-05-30

郑生岳,张 鹏,高 峰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桃树白粉病在我国桃的不同产区发生危害程度不同,新疆地区发生较普遍[1],也与桃的品种及栽培技术有关[2]。嫁接技术在果树栽培中广泛使用[3],并且随着灌溉技术的发展,许多桃园采用嫁接及滴灌方式栽培[4],但造成病害发生的环境转变,使得一些病害突发,具有不确定性。白粉病具有病原真菌园内传播效率高、再侵染频繁等特点,在气候适宜条件下病害易爆发危害[5],对生产造成严重威胁。2018年在甘肃省兰州市和平地区部分桃园白粉病暴发,结合实际防控需要进行了药剂防治技术研究。目的在于探明不同保护性杀菌剂对病原传播侵染的阻断效力,不同治疗性兼保护性杀菌剂对病株的治疗及病健叶传播阻断效力,筛选最佳的药剂品种。同时,研究病害园内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采用保护剂和治疗剂配合使用的药剂防治措施来应对桃园内白粉病暴发的控制效力,以期获得最佳的药剂防治技术,在提高果农对桃树白粉病的防范意识和药剂防控的技术水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内容与方法

1.1 试验药剂品种及类型特点

药剂选择对植物白粉病防治效果较好,且不同类型特点的保护性杀菌剂和兼具保护、治疗作用的杀菌剂共7种,见表1。

表1 供试药剂及类型特点

1.2 试验方法

试验及调查于2018年6—7月进行,实施地点在兰州市和平地区桃树白粉病发病典型的桃园,面积为0.11 hm2,桃树品种为北京7号,2014年嫁接实生苗栽培,灌溉方式为滴灌。试验共设8个处理,即空白对照和7个药剂防治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2棵果树,小区之间均以2棵树间距设保护行。7种供试药剂浓度分别为75%百菌清WP稀释800倍液、70%代森锰锌WP稀释800倍液、80%福美双WP稀释1 000倍液、20%三唑酮EC稀释2 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SC稀释1 000倍液、25%肟菌酯WG稀释1 000倍液、1 000亿活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WP稀释600倍液。按试验设计的药剂浓度配制药液,用3WG-Ⅱ果园喷雾器将药液均匀喷洒到桃树树冠叶片的正面和背面,尤其是新梢叶片,注意叶片表面形成均匀药膜即可,每隔7天左右施药防治1次,连续施药3次。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1.3.1 桃树白粉病病情指数调查 在试验设计的空白对照和药剂防治的各处理小区进行病情指数调查,每棵桃树固定东、西、南、北、中5个方向上的当年生枝梢,每个方向选20个叶片,调查各发病级别的样本数,分级记录统计,计算病情指数。

1.3.2 各药剂处理防治效果调查 按上述调查方法,6月上旬药剂处理前在各小区进行防治前病情指数调查,之后施药防治,每次施药7 d后调查1次,7月前完成,分级统计病情指数,计算校正防治效果。

1.4 数据统计方法

调查叶片发病严重度分级标准,0级:无病斑;1级:白粉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0%以下;3级:白粉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0%~25%;5级:白粉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40%;7级:白粉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41%~55%;9级:白粉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5%以上。

式中,CK0为清水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CK1为清水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PT0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PT1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对试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各杀菌剂防治效果的差异显著性,提出使用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桃树白粉病症状观察

症状多表现于叶片和新梢。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浅色小圆斑,发展后叶背面生出白色粉状物,即病菌形成的菌丝丛和分生孢子,且病斑处叶片不平整,严重时干枯早落。发病后期叶片褪绿、皱缩,白粉斑扩展,叶片布满白粉,影响光合作用和树势。新梢呈灰白色,白粉层密集较厚。秋季病斑白粉中出现黄色至暗色颗粒状物,即病菌的闭囊壳。果实易受害[6],初期果面出现白色、圆形菌丝丛,迅速生长扩大后果面布满大量白粉,随后果实表皮附近组织死亡,形成浅褐色略凹陷病斑,且硬化不再发育。

2.2 病原形态及侵染规律

显微镜观察病原菌为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白粉菌目三指叉丝单囊壳菌[Podosphaera tridatyla(Wallr.)de Bary]。闭囊壳散生于菌丝层中,球形,淡黄色至暗褐色,附属丝多2~6根,顶端双叉状分枝2~5次;闭囊壳内子囊单个,球形、近球形,内含子囊孢子8个,椭圆形。

病菌主要以闭囊壳在寒冷地区随病叶、病枝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较温暖地区越冬[7]。

注:表中防效同列数据后小、大写字母分别代表药剂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极显著(P<0.01)。翌年春季主要以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完成初侵染,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在园内桃树嫩叶和嫩梢上进行多次再侵染为害,萌发适宜温度为21~27℃。分生孢子传播效率高,再侵染频繁,6—7月间病害传播迅速,短期内易引起桃园白粉病暴发。

2.3 药剂防治效果

由表2可知,7种不同类型特点的杀菌剂对桃树白粉病表现出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的防治效果。3次施药7 d后的防治效果方差分析结果:处理Ⅳ和Ⅵ差异不显著,均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防效显著优于其他药剂处理,防效分别为82.70%、85.31%、86.57%和79.06%、83.70%、84.55%;3次施药后处理Ⅴ的防效呈下降趋势,分别为72.54%、69.80%、66.43%,其他处理防效基本呈上升趋势,其中处理Ⅶ的防效显著提高,分别为58.62%、70.12%、72.40%;从连续施药3次以后最终的防效方差分析来看,处理Ⅳ和Ⅵ的防效最佳,分别为86.57%和84.55%,且差异不显著,但均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处理Ⅴ的防效相对最差,为66.43%。

表2 各药剂处理对桃树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方差分析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化学防治依然是植物病害爆发时期短期内控制病害的最重要手段,通过药剂防治技术研究,初步比较了桃树白粉病在桃园爆发过程中不同类型特点杀菌剂的防治效力,筛选出最佳药剂和施药方案。试验结果表明:三唑类杀菌剂20%三唑酮EC 2 500倍液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25%肟菌酯WG 1 0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取代苯类杀菌剂75%百菌清WP 800倍液、有机硫类保护性杀菌剂80%福美双WP 1 000倍液、细菌微生物杀菌剂1 000亿活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WP 600倍液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有机硫类保护性杀菌剂70%代森锰锌WP 800倍液和苯并咪唑类杀菌剂50%甲基硫菌灵SC 1000倍液防治效果相对较差。由此建议桃园白粉病发生初期使用有机硫类保护性杀菌剂福美双施药1次,之后使用保护兼治疗特性的三唑类杀菌剂三唑酮或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肟菌酯连续施药2~3次,可有效控制桃园白粉病的爆发危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