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生态理念的农田水利建设策略

时间:2024-05-30

李永刚

(甘肃省临泽县板桥水利管理所,甘肃 临泽 734200)

农业作为国家的立足之本,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保证。然而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水资源地区分布和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导致我国农业处于南涝北旱的尴尬局面,对我国农作产量造成了很大影响。为了缓解农业缺水的局面,我国逐渐开始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但是水资源利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无节制地将地下水作为灌溉用水,造成了地下水位快速下沉,出现地面沉降等现象。这些情况的出现说明现阶段水利工程忽视了生态的保护,要求相关人员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在生态理念的支撑下进行,协调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助力生态农业建设。

1 生态水利工程概述

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水利事业发展要求,有机整合水利工程和生态工程的一门新学科。基于生态理念下的农田水利工程,将生态学作为设计准则,遵循农田水利工程持续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进行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强化周边环境维护,尤其是要注重河段治理,便于打造生态水利工程,实现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1]。生态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基础上,对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利用。为了规避洪涝与干旱问题,应制定合理的目标,综合分析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在生态理念支持下提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合理性,以此来提升农田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2 生态理念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为了保证农业灌溉用水的充足,我国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已经初具成效,但在建设环节,相关人员只考虑了对农田的灌溉,却忽视了大量用水对生态造成的影响。因此,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应综合分析考量生态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在大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护生态环境,营造优良的农田生态环境,以期为我国农田水利工程高水平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2]。

其一,生态理念应用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符合我国国情。生态理念强调在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而目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理念应用主要表现在节水方面,致力于在满足农业灌溉需求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水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规避对环境的威胁和影响[3]。

其二,有机整合人文与环境。在农田水利工程发展过程中,通过渗透生态理念到设计和施工全过程,借助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有效把控灌溉量,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基于生态角度分析,强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引水和排水能力,在洪涝灾害发生时可以有效抵御,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机整合,尽可能将农田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因此,在建设中要分析人为修筑和生态效应的关系,促使二者协调发展。重点关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自然环境的变化,基于生态理念增强农田水利工程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密性,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其三,因地制宜发展水利事业。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地质条件有着显著的差异,大面积农田中也会存在不同土壤和水质差距,需要在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工程时综合分析自然因素,编制合理的建设方案,充分发挥农田水利工程积极效应。因此,基于生态理念指导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要结合灌溉区域需水量动态控制,便于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满足实际需要的同时,切实提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效益。同时,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定期检修和维护,提升农田水利工程运转效率,促使资源最优化开发和利用。

3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设计和施工阶段缺少生态理念的推广应用,过分关注农业生产需求,提升生产力,忽视了对周围生态环境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效益。

3.1 影响到生态系统平衡

兴建农田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需要,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保障,但在具体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如果忽视这一问题,可能会导致土壤沙化,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情况下不仅会导致土壤环境恶化,还会威胁到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水利工程的主要水源有地下水、水库水以及地表水等。在建立了水利工程之后,相关人员只注重工程的建设,却对灌溉方式不加以管理,大水漫灌等方式依旧盛行,导致水资源被大量浪费。地下水的大量使用,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地面发生沉降;水库水源的大量使用,造成了相关河流面积缩小,严重影响了水库周边的生态;运输水的大量使用,在运输过程中就产生了很大的浪费,大大增加了成本支出[4]。而且无节制地大水漫灌,也会造成土地水土流失和土壤盐渍化,改变了土地形态,对当地的生态造成危害。

3.2 工程施工水平不高

农田水利工程普遍是在农村地区修建,施工人员大多并未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培训,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导致施工队伍素质能力良莠不齐,且部分人员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薄弱,施工中所产生的废水未能及时有效处理,随意丢弃排放,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3.3 水利设施管理不当

农田水利工程在前期建设的同时,也要做好后期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如果管理不当将会导致污染物随意排放,水利设施受损,不仅无法起到助力农业生产的作用,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威胁到当地农业生产和用水安全。虽然成立了农村用水者协会,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运行机制,没有有效的经费收取制度,协会的日常管理和运行难以为继,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不利于我国水利事业高水平发展。

4 生态理念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措施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离不开生态理念的支持,促进二者有机融合,建造生态型农田水利工程,不仅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生产需求,还可以实现水资源最优化配置与利用,对于我国农田水利事业高水平发展意义深远。

4.1 推广生态理念来指导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面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新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应从生态角度出发,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减少对区域环境产生污染,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前多方考量施工区域现场环境,了解区域的耕地分布、耕地面积、水利分布以及环境气候等情况,收集全面、完整的信息,依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施工方案,保证施工方案充分契合现场实际环境,规避由于设计不合理对环境产生污染和破坏。对于已经建成的农田水利设施应第一时间检查和处置,完善配套的污染治理设施。灌溉渠道和排水沟道作为重要的农田水利设施,同样需要推广生态理念,选择环保、无毒无害的材料,尽可能不使用混凝土材料,而是结合农田结构开挖一条生态隔离带,此种方法可以确保农田具备足够的养肥能力和自净能力;坡度较高的区域,可以堆砌断面较宽的生态护墙,以此保护区域生态环境[5]。

4.2 完善工程水文资料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施工要因地制宜,充分考量区域水文资料,材料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设计施工质量。需要在具体设计施工中推广生态理念,保障后期工程运行中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改善区域水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区域的地形地貌不尽相同,需要在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施工中收集区域水文资料,避免照搬其他区域设计方案,深入测量获取精准、全面的数据,提升水文资料的准确性,充分发挥农田水利工程积极效应。可通过图书馆或是互联网收集当地水文资料,在此基础上施工设计人员深入现场测量水文数据,在当地农田水利部门支持下获取精准、全面的数据,编制合理的施工方案,规避施工偏差以及不同程度的资源损耗,充分契合生态理念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农田水利工程具体规划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坚持全面规划的原则,避免有所遗漏,影响后续水利工程建设。要因地制宜,契合相关地区的生态环境、地势起伏以及耕地走向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规划农田水利工程,在保证生态的前提下满足灌溉需要。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建设要与中小流域治理规划相结合,以治水为中心,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4.3 优化农田河流断面设计

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不尽相同,纵断面与横断面形式多变。为了保证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避免农田径流均一化,需要施工设计人员注重对现有河道优化设计,促使农田水利工程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统一。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尽可能选择渗水性较强的护岸材料,如果是一些水流湍急区域可以建设河流管道,并选择堆石的方法提升河流管道抗冲刷能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可以起到美化河道的作用。应高度重视农田水利设施两侧岸坡保护,基于生态理念进行施工,选择渗透性良好的施工材料,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避免干扰到河道周边生物的生存环境,促使农田水利工程和生态环境形成一体。另外,滩地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中要积极推广生态理念,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可以充分发挥滩涂水淹和蓄水作用,种植防水植物来保护海滩,如选择天然芦苇保护河滩,不仅可以保证施工质量,还可以减少灌溉工程总体成本[6]。

4.4 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基于生态理念施工建设,大力推动引水工程建设,可优化区域水系结构,在丰富区域灌溉水源的同时,改善区域水环境和土壤环境,助力农业高水平发展。施工方要综合考量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可能出现的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便于制定有效的污染防范措施。施工中要做好生态防护,定期收集和清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后方可排放,避免污染废水排放到河流中。现场粉尘污染问题采取洒水除尘,并控制车辆行驶速度;加强噪声污染防治,选择节能型机械设备,制定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控制噪声。

5 结语

农田水利工程是提升粮食产量、优化水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但是不能以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为代价。因此,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应基于生态理念,充分进行实地勘察分析,设计和打造生态型农田水利工程,促使工程与环境和谐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