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任务驱动促进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4-04-23

罗晓玲 罗利伟

【摘 要】高质量、层层递进的问题探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在机制,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文章通过“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以问题为驱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内在机制的有效发挥,充分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

【关键词】问题驱动;合作学习;内在机制;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罗晓玲,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首批春城计划高层次人才教学名师,昆明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罗利伟,云南省安宁中学高中数学教师。

【基金项目】昆明市“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数学合作学习内在机制的实践研究”(ZY1804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教学要把重心放在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上,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在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而通过高质量、层层递进的问题探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在机制,促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笔者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高三复习课教学为例,通过以问题为驱动,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内在机制的有效发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教前思考

(一)教学疑难点的思考

本节课的内容为高三复习课,直线和圆是解析几何的基础,它对学生直观想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数学核心素养要求较高。作为复习课,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直线和圆的位置關系的运用上,尤其需要关注以下问题:代数法对二次曲线具有普适性,那为什么要选择几何法来处理?应注意哪些问题?在动态过程中需准确把握几何关系,其转化条件是什么?如何联系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等等。

(二)教学环节的思考

首先,传统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通过教师讲授达到教学目标,这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尤为突出。在教学中,学生的“学”紧紧跟随着教师的“教”,“教什么”和“怎么教”是根据经验预设的,教师往往一讲到底,不注重课堂的生成。显然,这样的课堂不仅缺乏灵动性,而且缺乏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深度思考,不利于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在传统的复习课中,虽然有的教师也会在其中加入合作学习的环节,但往往受限于教学任务量和时间,难以充分进行合作学习,基本上是流于形式。鉴于此,本节教学内容采取大单元的形式实施教学,对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将2课时的教学内容以大单元内容为线索,大体分为3个环节:课前(自主学习)→第1课时(合作学习)→第2课时(交流展示、精讲提升),教学设计图如图1所示。调整后的教学设计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知识的连续性和层次递进,不断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合作技能。

(三)教学内容的思考

该教学内容是解析几何的基础,但它对数形结合、运算、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为了让学生从基础入手,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过渡,本单元基于“一题一课”为教学设计线索,以典例作为题根,立足基础,同时又能引出基本知识——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判断方法。教师通过变式设计,让学生不断挑战高阶思维,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把直线从y=x+m变为y=kx+1,即从平移变为旋转;在圆x2+y2=4不变的情况下,分别探究位置关系、弦长等问题,营造一源多枝的生生不息的生态课堂。因此,本教学内容从基本知识和方法出发,逐步引申拓展,从简单的定性分析、定量计算到变式探究、分类讨论,再到综合探究、解决动态问题、渗入函数思想(如图2)。

(四)学生活动的思考

本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进行分解,便于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展示交流。课前,教师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第1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2课时,学生交流展示和教师精讲提升。学生从自主学习到小组交流合作,再到小组交流展示,最后到教师精讲归纳,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活动设计如下。

学生活动一:自主练习。自主完成知识性和基础性的练习,并通过逐渐深入的变式题组,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意愿。

学生活动二:小组合作。第1课时通过小组合作式教学,让学生一方面展示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好的解题思路,另一方面通过同伴思维的碰撞,解答自己的学习疑惑,或是在已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习得更简便的解题方法。

学生活动三:交流展示。在第2课时的交流展示环节,教师一方面让有成果的学习小组充分展示,另一方面也要让有困惑的学习小组提出质疑,使得各小组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教师在学生成果展示的基础上进行方法总结提炼,以及知识精讲拓展,通过丰富的学生活动,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和合作精神。[1]

二、教学实践过程

(一)课前学习,产生疑惑

教师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典例和变式题,回顾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相离、相切和相交,以及两种判定方法——“Δ-0”法和“d-r”法。

典例 已知圆O:x2+y2=4,直线l:y=x+m。问:直线l与圆O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问题1:若直线变为y=kx+1,还有其他的判定方法吗?

根据图象特征,该直线过圆内定点。对于如何确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会主动探究。

问题2:若直线l与圆O交于A、B两点,求AB。

该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总结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掌握弦长的两种计算方法:几何特征法2r2-d2和代数特征法1+k2·x1-x2。

问题3:若∠AOB=60°,求直线方程。

问题3让学生感悟从不定(含参数)到定(限制条件)的过程,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开放性问题,例如如图3,除了可以添加条件“∠AOB=60°”,还能不能添加其他条件?

(二)课堂合作,交流展示

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性,他们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和疑问,于是便有了合作的动机。教师设置以下四种类型的探究性问题,难度逐渐上升,思维逐渐纵深,不断激发学生合作的意愿。

1.平移类问题探究

【变式1】在典例中,当m为何值时,圆O上恰有3个点到直线l的距离为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图形可知,该问题其实就是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半径的关系。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如果恰好有2个,1个,0个点到直线l的距离为1时,m分别为何值?

通过问题的进一步提出,以及几何画板的演示,教师让学生一起讨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轴进行总结(如图4)。

追问:如果直线固定,平移圆呢?

探究:已知直线l:y=x+2,圆O:x2+y2=r2(r>0),圆O上恰有2个点到直线l的距离为1,求r的取值范围。

该问题既是典例的变式,又是课本中的习题,其把典例中简单的三种位置关系上升到更深层次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加深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

以上教学设计在典例的基础上进行变式,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从动直线到动圆,认识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本质是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和半径r的关系,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一致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2]

2.旋转类问题探究

【变式2】将典例中的直线改为l:y=kx+2,圆O向左平移一个单位变为圆C:(x+1)2+y2=4,若直线l与圆C相切,则实数k的值为    。

变式2从旋转的角度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意在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从固定斜率到固定截距,抑或直线从平移到旋转,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从本质上都没有发生改变。

3.对称类问题探究

【变式3·2018年高考数学全国Ⅰ卷第22题改编】若上述直线l改为l:y=kx+2,当直线l与圆C有3个交点时,求直线l的方程。

该题旨在让学生感受高考题其实就是源于一些基础的问题,只是考查的角度比较新颖。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在解该题时在对绝对值的处理上会遇到麻烦,教师适时进行以下引导。

师:变式3与变式2相比,有什么变化?

生1:多了一个绝对值。

生2:它是一个偶函数。

师:那它还是一条直线吗?

(学生沉思不语。)

师:如果从偶函数的角度考虑,有绝对值应该怎么处理呢?

生(多数学生):分类讨论,去绝对值。

生(少数学生):画一半图形就可以了。

师:很好,那现在请大家进行小组合作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本题作为直线和圆的高考题有一定的难度,经过分析和提示后,很多学习小组能够画出大概图形,但是要准确地解出该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由于图形受绝对值和参数k的影响,这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先从代数分析得到直线的特征,再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验证猜想,让学生直观感知k对直线l的影响,进而可以通过数形结合讨论直线l与圆C的位置关系。

4.综合类问题探究

【变式4】如图5,过点P(0,1)作圆O:x2+y2=4的两条互相垂直的弦AB,CD,求四边形ACBD面积的最大值。

该题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较难顺利解答,但通过合作学习后,学习小组探究出以下解题方法。

方法一:利用待定系数法设直线方程,再利用弦长公式表達出弦长AB,CD,但得到面积的表达式较复杂,无法求出最大值。

方法二:设直线的斜率为k,可利用垂径定理表达出弦长,得到 S=24-1k2+1·4-k2k2+1。

教师让方法二的学习小组展示解题过程,但学生仍然无法根据函数关系求出最大值。

师:一定需要乘开吗?可否采用基本不等式处理呢?

这时学生发现,S=24-1k2+1·4-k2k2+1≤2·4-1k2+1+4-k2k2+12=7,当且仅当4-1k2+1=4-k2k2+1,即k2=1时等号成立。

师:结合图形,你知道1k2+1,k2k2+1分别表示什么吗?

生:圆心到直线距离的平方。

师:通过上述计算,可以知道它们有什么关系呢?

生:和为1(定值)。

师:结合图形你知道为什么是定值吗?

生:因为是矩形。

通过教师的引导,设点到两直线的距离分别为d1和d2,学生得到AB=2r2-d21=24-d21,CD=2r2-d22=24-d22,其中d21+d22=1,所以S=24-d21·4-d22≤2·(4-d21)+(4-d22)2=7。

在该展示环节,教师对展示的小组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好处。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学生能力提升和认知建构最重要的过程,问题解决的重点不在于解题结果,而在于如何想到这样做,如何与学生所学知识建立起联系,从形式到内容,增加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认可,这也是学生对合作学习进行自我效能的阶段。

(三)课后合作,拓展升华

【变式5】若将上述点P改为直线2x+y-10=0上任意一点,过点P作x2+y2=4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A,B,你能想到哪些可以研究的问题并解决呢?

①求切线长PA的最小值。

②分别求出△AOP和四边形AOBP的面积的最小值。

③求切点弦长AB的取值范围。

④当四边形AOBP的面积最小时,求直线AB的方程。

⑤当四边形AOBP的面积最小时,求其外接圆方程。

⑥求PA·PB的取值范围。

设置课后探究的目的,首先是继续巩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尤其是切线问题,这是高考的热点问题之一,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再次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从课前、课堂、课后的设置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不拘泥于课堂,而是随时可以进行的自发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反思

1.问题导学驱动学生合作

问题导学的策略,使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知”与“不知”,并且可以准确把握学习的重难点,同时,基于认知压力,激发学生学的动机、合作的意愿;问题引导可以使学生对整堂课了然于心,便于学生安排自己的学;在问题的导引下,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进行合作学习,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得问题解决成效最大化,体会合作的乐趣,培养合作精神。[3]

2.合作学习转变学生角色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或其他同学的讲都是学的资源,使学成为主动吸收和利用资源的过程,而不是“别人注入我接纳”的过程。学生的交流展示实质是讲解,是将自己学的过程和结果讲出来。学生由听众变为讲演者,并且讲演中要时刻面临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评判、质疑和追问。为此,学生会积极调动各种资源,做全面的准备,这个准备过程就是自主地学的过程[4],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3.自我效能认同合作学习

不论是在课前的小组互助,还是在小组乃至班级的展示活动中,学生会感到自己不再是孤独的学习者,周围有帮助他的人也有他能帮助的人。合作没有彼此的竞争,只有分享理解、共享意义。当合作有了实质性的成果,自我的价值在合作中得以体现,学生就会对合作学习产生更多的认同感。

总之,通过课堂实践发现,在问题导向下的合作学习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远高于传统课堂。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尤为重要,只有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设计,才能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契机,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是高效和可持续的。

参考文献:

[1]祁平.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的哲学思考[J].数学通报,2007(2):18-22.

[2]谈雅琴.让思维贯通教学 讓学习真正发生: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高三复习课为例[J].数学通报,2017(9):18-21.

[3]崔丽平.高中数学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4]张小凤.基于合作学习的高中生数学问题意识及培养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责任编辑:陆顺演)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