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学政治核心素养内涵及培养路径

时间:2024-04-24

张露(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中学政治核心素养内涵及培养路径

张露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摘要: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思想(品德)政治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等等获得的关于该学科的重要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包含了最底层的“双基”指向;中间层的“问题解决”指向;最上层的“学科思维”指向等三个层面。深化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内容研究、教师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完善课程与教学评价等是中学政治核心素养培养有效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学政治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与《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相互衔接,紧密结合,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长期以来指导我国中学课程改革的关键。2014年3月,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将其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一、核心素养与中学政治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内涵。2002年3月,欧盟在发布的第一份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Key Competencies”这一概念代替原有的“New Basic Skills”概念,并对“核心素养”做了规范性表述:“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在完成义务教育时这些素养应得以具备,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1]与此同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也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可见国际社会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都着眼于发展自我与推动社会的能力。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的文件中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二)中学政治核心素养。中学政治核心素养的形成建立在政治素养的基础上,中学生政治素养是指中学生的政治立场、观念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中学生的政治知识储备量、政治信念和政治行为方式。[2]在谈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前还要认清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课程标准的研制、内容的选择以及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都要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核心素养也必须融入学科课程才能有实际效用。

至此,可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通过学习思想(品德)政治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等等获得的关于该学科的重要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它包含了三个逐步深化的层面:第一,“双基”指向的学生所习得的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形成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第三,通过对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问题解决方法的掌握所形成的用该学科特定的思维指向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中学生政治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一)深化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内容研究。1997年以来,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EU)等国际组织先后开展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受其影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芬兰、日本、新加坡等也明确其核心素养具体内容并根据国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核心素养框架体系。[3]从2014年开始,我国也逐步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并将其作为实现我国现阶段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终极目标的风向标。由于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刚刚起步,各方面成果还有待完善,因此,对核心素养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培养?等问题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内容体系。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的构建应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只有先明确各阶段、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才能搭建起整个核心素养的体系框架。

(二)教师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4]。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新课程的功能成为践行新课改的主要手段。教学作为教师实施教育的主要手段,也需要有实质的革新,而教学无论怎样改革,最终落脚点还是要归于教育中来,这是教学的实质所在,可以说教学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为了教育而教学,即为“育”而非为“学”。这就要求教学不能单纯的进行知识教学,而是要将知识教学上升到更高的情感与实践层面,以有利于学生有效实现由内而外的转化。观念引领实践,因此,教师实现“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准确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只有在此基础上了解政治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以及培养方式等,才能准确把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问题。

(三)确立以学生素养培育为本的教学观。核心素养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未来融入社会、发展社会的能力,是教育由培养“工具人”向“理性人”的转变。这样,教育就更多的关注到学生的发展,关注到其本身对学生所发挥的效用。这种转变反应在教学上就是教学要更多的指向学生,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将以学生为本落实到课堂中就是要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如当下盛行的以探究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自主探究,实现其思维方式的转变,最终达到使学生实现有效自我管理目标;此外还有以情景教学引领学生由理论走向实践,使学生更好地学会该学科知识,掌握学习该学科的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教学方式都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是充分体现人的主体地位的教学。

(四)革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标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评价的新理念。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此次课改的评价理念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这种基本价值取向有着不容否定的正确性。但核心素养的提出又不得不让我们对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标准重新进行审视。核心素养注重对个体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以其为导向,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标准应以此为标准,从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理应是对个体内在精神与显行为的同样关照,并引导个体内在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原来意义上外在模式化的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89-102.

[2]杨琳莎.社会转型时期中学生政治素养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09.

[3]褚宏启,张咏,田一.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小学管理,2015(09):4-7.

[4]本刊编辑部.核心素养:重构未来教育图景[J].人民教育,2015 (07):1.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61-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