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栽培轻简化 塑料大棚实现智能化

时间:2024-05-30

陈琳

番茄在大棚里采用基质化栽培,传感器将环境信息传输到田间小型气象站里,技术人员在监控室里就能查看……

近日,在北京昌平金六环农业园的一排5个连片的智能塑料大棚里,“京采8号”番茄已进入采收期。“这个番茄底部有绿果肩,就是老百姓说的‘青屁股,这是高品质番茄的特点,说明‘番茄味浓。”昌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农艺师何秉青说。

塑料大棚实现数字化管理

塑料大棚的智能化体现在哪里?笔者发现,番茄种植采用的是基质化栽培,两条管子铺在番茄根部,源源不断地为番茄提供水分和养分。在种植基质里还插有一个传感器,可记录水肥、温度、pH值等数据,便于种植人员随时调整灌溉策略。

北京农业技术推广站蔬菜作物科科长徐进说,智能监控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基质的含水量,根据数据实现按需灌溉,从而提高番茄的产量和品质,同时避免浪费水肥。这种“智能化生产单元”引入了农业物联网技术,技术人员在办公室就能对多个大棚的环境进行远程监控。

该模式还应用温室智能调控、省力化作业等14项科技成果,将环境调控、水肥管理、精准施药等技术集成,实现了地区可复制的蔬菜种植全程数字化管理。

建设成本低,适合一般农业园区

目前,我国多地发展智慧农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村劳动力短缺。针对这一现状,该园区的“智能化生产单元”实现了轻简化栽培,缓解了田间管理的劳动强度。以这5个智能塑料大棚为例,每个大棚400平方米,整个番茄生产季需要约人工120個(6个人干20天),而现在只需要人工90个(6个人干15天),效率提高25%以上。

为什么在塑料大棚里推广智能化,而不是直接建温室?徐进表示,连栋温室的成本较高,适合规模较大的企业,而塑料大棚建设成本远低于连栋温室,可以满足一般农业园区的需求。“一个大棚一次性投入大概在三四万元,每年折旧费不到5000元。”徐进算了一笔账,从效益上来说,一亩地每年可以实现节本增收至少9000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