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环保压力 散户退出中国畜牧养殖业的现在与未来

时间:2024-05-30

中国当前畜牧养殖业发展现状

中国畜牧行业的发展其实就是短短三十多年,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紧密相连。泰国正大于1979年在深圳建立了第一个饲料厂,也是深圳第一个外资企业,从此揭开了中国畜牧行业蓬勃发展的一幕。中国在短短三十年中,从“鸡屁股是银行,杀猪过年,鸡犬相闻”的小农经济,发展到现在以小规模散养户为主体的养殖模式,部分养殖企业已经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但是中国畜牧养殖仍以个体养殖户养殖为主体。现在散养户普遍属于劣势群体,在整个产业链中制约整个产业的发展,无序发展,造成养殖市场忽高忽低不正常波动,饲料厂饲料销售竞争激烈,宰杀厂原料竞争激烈,中国养殖户辛辛苦苦却赚不到钱,绝大部分利益流入了中间渠道。

注:散养户:年出栏500头以下 规模养殖:年出栏500~10 000头 商业养殖:年出栏10000头以上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

图为我国2002-2013年的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走势,图中数据显示散养户的规模一直在呈现一个整体压缩下降的趋势。2008年有一个上升的波动,是因为在前一年至2008年3月份之前,猪价曾经持续上涨到一个令人咂舌的高度,利润十分可观。因此吸引了大批散养户重新入场。散户养殖的弊端是什么呢:肉价暴涨时一哄而上,肉价跌时挥泪杀猪。因为基数庞大,所以对猪价的影响也很大。一轮一轮的猪周期怪圈,反复循环。

调查表明,全国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下的分散饲养约占养殖总量的30%,而在中小型规模养殖场(户)中,大部分养殖场(户)生产设施设备落后,饲养管理粗放,养殖环境差,标准化养殖比重较低;目前,我国生猪生产总体上仍处于追求数量增长的粗放模式状态,出栏量虽然增长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生产效率和成本存在较大差距。

近年来,随着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开始显现。2014年后各种政策频出。2015年“水十条”规定,2017年底前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2016年4月,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将全国生猪养殖划分为四类区域;2016年11月“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再次重申2017年底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

截至2017年上半年,各省份禁养区搬迁进展

国内环保政策逐步收紧,环保执行力度非常强,对国内生猪养殖企业进行地毯式检查,对企业环保设施使用情况持续监督。加速了养殖行业整合,散户退出会逐步加速,推动了养殖行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生猪存栏减少。禁养区拆迁后,原有生猪和能繁母猪只有两个去向:屠宰厂和迁往其他非禁养区。但迁往其他禁养区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对于小养殖户来说,成本压力更大。因而大部分选择送往屠宰场,另外叠加主动去产能等影响,我国生猪存栏自2014年开始下滑。

产业集中度提高。在环保压力下,部分小养殖户遭淘汰,行业产能向大户集中。2014年我国规模化养殖厂(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出栏占比42%,到2015年我国规模化养殖场生猪出栏占比44%,到2016年占比已接近一半。

2014年后生猪存栏显著下滑

规模以上养殖户数量增加,规模以下养殖户数量减少

国内生猪养殖规模化结构变化

当前畜牧养殖行业存在问题

当前畜牧养殖行业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1)利润分配不均,养殖户利益得不到保护。随着劳动力成本提升,很多人宁可出去打工也不从事养殖。而饲料经销商、兽药经销商们依靠掌握一定的资源与饲料厂和食品厂讨价还价谋求个人利益,成为行业中最大的赢家。

(2)肉食品药残超标,出口受阻,国内宰杀厂低价恶性竞争。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对中国肉食品均抱着不信任的态度,致使中国肉食品行业只能从事代工或低价竞争,陷入低价低效的恶性循环。

(3)国家为了平抑物价和随着WTO协议的逐步生效,肉食品进口激增。因为消费习惯不同国外进口食品价格偏低,对国内宰杀行业造成巨大冲击。特别是国家2008年对养猪的补贴造成一窝蜂的母猪增栏,存栏量过大,供求关系失衡,猪肉产品价格一落千丈,连带其他肉食品价格一蹶不振。

(4)广大散养户养殖观念陈旧不能接受新的管理理念,养殖水平参差不齐。

(5)养殖人员知识水平普遍偏低。中国自古虽然重农轻商,但是建国以后国家政策对农业伤害太大,极大地打击了农业的积极性。农村优秀的人才绝大部分进入工业与行政事业系统。大部分养殖户基本上是不愿背井离乡打工,土地收入又极为可怜的情况下,被逼从事养殖行业。养殖从业人员知识水平低,而且由于中国养殖行业发展时间很短,缺乏高级养殖技术指导人员,大部分属于养殖户自己摸索养殖经验,许多想当然的理论推断本身就是建立在一个虚假的错误基础上面。养殖理论上绝大部分采取拿来主义,借鉴西方养殖经验,但是由于气候,环境,从业人员素质等原因造成许多管理理念与设备多有水土不服。

(6)行情的无规则剧烈波动。由于养殖户的群体基数过大,养殖理念不成熟,特别是国人的羊群效应特别明显,跟风造成一窝蜂的上,一窝蜂的下,行情急剧的波动。国内部分不正规小饲料厂,小宰杀厂也得以有生存的机会。要么养殖市场极度萎缩,造成配套企业行业性亏损,小厂们则偃旗息鼓等待时机,大厂苦苦挣扎,要么养殖市场火爆异常,造成配套企业产能紧张,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小厂趁机出海,对养殖户利益进行打压,造成养殖环节绝大部分亏损。养殖户养殖热情退潮,重新进入行情低迷期。

中国畜牧养殖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是一个猪肉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伴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人们对牛、羊、鱼的需求必然会增加,对猪肉的需求必然会下降,如果达到美国2009年水平20.56头,那么2020年可能我们只需要能繁母猪1 552万头,未来胴体会高于目前的标准达到90千克以上,那么可能只需要1 330万头,等于要下降70%的能繁母猪。大量没有竞争力的猪场开始逐渐关门。当然这只是理想算法,2020年可能下降没那么快,但这是总的趋势,养猪业形势不容乐观。

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将导致生产方式逐渐改变。中国复杂的地形结构造就了世界上最多的地方品种,未来10年内人们对猪肉的需求绝对是求优、求精,如果还想用目前的快大猪(鸡)平淡的口味去满足市场需求,成为市场的主流,利润空间肯定不会高到哪儿去。目前病态的高密度、高集约化的生产方式之所以持续并成为主流,可能是被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猪肉温饱的市场需求空间所造成的。如何保护和开发地方品种、开发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去实现健康、绿色、有机、环保饲养模式绝对是未来的一个大方向,也是一个大趋势。

饲用日粮结构、环保消纳面积决定猪场的规模与布局调整。自从养猪规模化开始,玉米—豆粕型日粮就成为主流,但中国的饲用玉米、豆粕均无法自给自足,依赖进口。当中国的养猪原料开始依赖进口,并且让污染在中国的土地持续,而且还是免税的,这应该不是一个发展中的政府愿意看到的。未来市场、政府应该会主导饲用日粮结构的多元化、区域饲料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该方向应该和地方猪的开发利用有更高的契合度,从而带动养猪模式向新型环保、健康、生态方向发展。

种猪场之间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二元种猪基本没有利润空间,原种场面临整合,大型种猪公司、猪场管理服务公司将逐步兴起。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种业国家战略地位,大众对种业发展有迫切的愿望,未来10年是种猪公司从“拿来主义”到“洋为中用”到“自主培育”的重要时期,因为商品猪6%~11%的低资本回报率必然导致种猪公司及种猪服务公司整合升级、抢占种猪市场。纯种猪的利润空间应该在1 000~2 000元/头,一个投资2.1亿的十万头原种场,如果30%的种猪能卖出去,其资本回报率可高达20%~40%,但如何才能当种猪卖出去,并稳定客户群体,将完全依赖强悍的技术团队去开发市场契合度高的种猪,用强悍的售后服务团队去稳定客户群体,并从企业层面整合上游饲料、中游商品猪、下游屠宰加工及市场等各环节,完善整个产业链,建立策略联盟,才能实现稳定的共赢。未来10年畜牧公司必须进行自我定位,才能适者生存。

我国未来十年的要素禀赋结构变迁决定了猪场难以实现完全的机械化。尽管2010年是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已经接近尾声,但中国13亿人口的基数,不管要素禀赋结构如何变迁,劳动力应该始终有盈余,越是先进的猪场,未来在开放竞争环境中的自生能力越差,尤其对于资本回报率较低的商品猪而言。人机互助、因地制宜才能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政府希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安排农民就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目前政绩导向,导致各地都想建成国际大都市,大量的农民工在全国各地搞基础性建设,等基础建设搞得差不多,房地产热慢慢回落,城市的集中发展转向卫星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起步,农村发展逐步起步,民工潮就开始回流,当地农民进入规模化猪场,只要猪场条件搞好点,回流的人变成从事养猪的人就慢慢变成主流,比猪场完全机械化更符合政府的既得利益,同时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更有自生能力!

(据正典生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