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特色产业铺“红”乡村振兴之路

时间:2024-05-30

***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乡村振兴被列为今年部分重点工作之一。如何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完善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劳务协作、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近年来,河南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发展特色产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一大实招。我省各地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把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三者有效结合起来。党建引领、生态发展、农业增收、文化浸润……全省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如火如荼深入开展。

南阳唐河:培育一村一品 助推乡村振兴

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一村一品”,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脱贫致富,全力助推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日前,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市场监管局组织知识产权专业人员深入马振抚镇栗棚村、前庄村茶叶种植基地进行走访,开展培育乡村品牌、助力乡村振兴服务行动。

前庄村、栗棚村位于唐河县马振抚镇东南部的山地丘陵区,这里属于桐柏山西部余脉,处于我国白龙江—秦岭—淮河南北气候过渡带,平均海拔600多米,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1℃,年均降水量为1100毫米,无霜期230多天。茶园背倚大别山,面临九龙湖,山高水质纯,气候温暖湿润,这里的光、热、水资源丰富,气候和土壤均适宜茶树种植和生长。茶园周围群山环抱,冈峦起伏,春夏云雾缭绕,空气水分含量大,一日中温差较大。山峦油页岩质地疏松,腐叶经年累积,土质肥沃,有机质、矿物质含量丰富。土壤pH值在4.5-6.5之间,是陆羽《茶经》中记载的“上品”茶树生长的极佳地方,茶树芳香物质、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含量高,最具名茶品质。优越的地理环境,独特的湿润气候,丰富的土壤营养,为古树野山茶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

说起种茶的历史,栗棚村干部郑古山介绍,据老人们讲,这里种茶的历史悠久,民間留下很多传说,源远流长的唐河茶叶始于汉代,乃刘秀引进。公元25年,刘秀恢复汉室,建立后汉,是为光武皇帝。遂将湖阳邑封于姊刘璜,称为湖阳公主。公主便引进茶树栽植于今唐河、桐柏、唐梓山、湖阳、祁仪、马振扶石柱山一带,专供达官贵人饮用。有一年光武皇帝身体有恙,湖阳公主带茶进宫看望,光武皇帝饮后神清气爽,龙颜大悦,赐名汉宫贡茶。到了唐代,是湖阳龙泉禅寺接待香客必备之饮品。中唐时期,李愬平定淮西叛乱,路过唐州,将茶品带回朝中,被宪宗皇帝纳为唐州贡茶。宋代“唐州贡茶”被列为全国名茶。后历经战乱灾荒,茶树撂荒弃野、无人问津、自然繁殖,经千余年的再生蜕变,演化成自然生态的古树野生茶。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转战至前庄大河沟,村民们把采制的野山茶送给红军饮用,受到一致赞誉,被村民称为“红军茶”。20世纪70年代,马振扶公社就在栗棚、前庄村一带掀起了种植茶高潮,面积也迅速发展到一万余亩。由于建园基础较差,特别是早期建立的茶园,重数量轻质量,如开垦翻土过浅、施用基肥不足、没有修筑梯田、土壤基础条件差、种植密度不够等,造成茶园水土流失严重,肥力下降,土层浅薄板结,通气和保水性不良,水、气、热得不到充分调节,茶树生长衰弱。有的坡地茶园跑土、跑水、跑肥,茶树根系裸露、吸收根少,影响正常生长,导致茶园产出水平低,影响茶叶质量以及机械化采摘和修剪的推广。加上当时制作工艺简单、落后,管理不善等因素,未能实现应有效益,遍山的野茶一直处于自然繁衍、生长的状态,后期的面积也一度在减少。

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茶产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茶”作为我国乡村特色产业再次列入。为此镇党委、镇政府抓住机遇,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将茶产业提升为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产业扶贫的重点产业之一,充分发挥茶产业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茶叶成了当地村民致富增收的新希望,更托起了乡村振兴的希望。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先后成立了程炜茶叶专业合作社、立峰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管护好老基地的野茶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引进基地新品种,目前茶园有龙井43、中茶108和山野茶等品种共一万多亩,年产茶叶4万余斤。园区茶叶翠绿一片,一梯梯茶园错落有致,周边村民们正在忙着采茶,熟练的采茶工人每天能采摘鲜叶3公斤,收入100多元。茶叶产业逐渐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为当地群众人均每年增收6000元以上,真正走出了一条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在前庄的茶园基地,河南唐河大尖山野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王银珍正在传授村民采茶技术。据王银珍介绍,近年来,在市场监管局的帮助下,公司重点培育和打造古唐飞天牌野生红茶品牌,2020年7月,古唐飞天牌野生红茶在中国(深圳)国际春季茶产业博览会参展,2021年10月份又参加了中国·南阳第十五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是该届医药文化节唯一参展的野生红茶,受到参会专家和客商的高度赞誉。

该镇党委书记谢守胜说:“培育发展一村一品,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的重要抓手,是贯彻落实产业扶贫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着力培育发展一村一品,构建一村一品框架体系,更加聚焦于脱贫攻坚;搭建一村一品对接平台,更加聚焦于产业扶贫;打造一村一品品牌,更加聚焦于精准脱贫。”

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深入辖区内茶叶企业走访调研,现场查看了企业产品及制作过程,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详细地询问企业质量管理、商标品牌使用、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情况,希望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升产品质量,把产品进一步做精、做强,增强品牌意识,走品牌发展道路,挖掘运用商标、专利等品牌效应,把企业品牌做大做强,打造唐河茶叶品牌,助力唐河县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该局结合“品牌强县、商标富农”工作,把品牌建设作为质量强县工作的重点内容,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制定详细的品牌建设规划,引导企业树立和增强商标品牌意识,加大商标品牌培育力度,注重商标品牌运用保护,让传统农业种植向品牌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转变,先后指导企业申请注册了友兰故里、古唐飞天、豫宛大尖山、星江故里、三架山等多个涉茶类商标。并多次深入茶叶企业、茶叶基地走访调研,宣传引导企业走品牌发展道路,现场查看了企业产品及制作过程,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详细地询问企业质量管理、商标品牌使用、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情况,希望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升产品质量,把产品进一步做精、做强,增强品牌意识,走品牌发展道路,挖掘运用商标、专利等品牌效应,把企业品牌做大做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产业富一方人。商标是企业品牌文化的精髓,对于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开拓商品市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打造唐河茶叶品牌,助力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将有效带动更多农民群众致富,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助力。(来源:唐河县广播电视台)

周口川汇区:特色产业打响惠农品牌

掀起塑料薄膜,拨开稻草,一朵朵赤松茸正破土而出……近日,在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首家林下赤松茸种植大棚内,硕博农业公司技术人员李锋正在仔细察看赤松茸的生长情况。

这个赤松茸种植基地建在川汇区国储林下,每年可产出赤松茸70多万公斤,亩均效益3.6万元。川汇区耕地少,农业体量小,国储林却有1.2万亩。为有效利用这一资源,川汇区紧贴乡村振兴政策,探索国储林农业循环经济。他们根据国储林下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聘请专业农技人员,创新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增加国储林项目整体经济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像川汇区这样的特色产业,已在周口遍地开花,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拥有“中原菜都”之称的扶沟县,特色种植初具规模。该县确立“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过程绿色化、产品品牌化”的发展思路,持续推进蔬菜产业发展,使“中原菜都”金字招牌更亮。扶沟率先利用韭园镇韭菜种植历史悠久的优势,由技术能人挂帅,成立韭菜研究所,流转土地,打造韭园韭菜小镇。

该县将蔬菜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按照资金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方式,整合各种资源,突出一乡一业,相继打造“中原温室第一乡”“西兰花小镇”“红辣椒小镇”等,推动蔬菜产业由大变强,让特色产业长期惠农增收。目前,扶沟县有蔬菜生产合作社128家,千亩以上蔬菜园区12个,年育菜苗量5000万株以上的现代化育苗工厂12家,蔬菜种植面积52万亩,年产量370万吨,产值46.8亿元,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

西华县把胡辣汤作为特色品牌,打造成集加工、销售、就业、种植、养殖服务于一体的富民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全县新建省市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11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标志9个,发展过程农业10万亩;形成逍遥镇万亩香葱生产基地、艾岗乡10万亩小辣椒生产基地,以及奉母镇粉条、田口乡黑木耳等30多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我们将立足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乡村产业品牌,以品牌效应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带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周口市乡村振兴局局长胡国胜说。(来源:经济日报)

商丘永城马桥镇:发展特色产业 赋能乡村振兴

日前,记者在永城市马桥镇李庄村羊肚菌种植示范大棚内,看到技术人员拧开出水阀门,自动喷洒水龙头不一会儿便均匀地为羊肚菌浇灌。“羊肚菌很‘娇气’,喝酒的人不能进大棚,化妆品气味浓厚的也不能进大棚。”脚上沾满泥土的大棚技术管理人员向记者介绍道。

据了解,2020年,电缘小磨香油新厂在李庄村建成,该厂投资49万元,其中市财政专项资金30万元,永城供电公司筹资19万元,让该村11户脱贫户就业增收,助力了该村产业兴旺、脱贫致富。2021年,小磨香油厂产业结构重新调整,新增了羊肚菌种植示范大棚、有机蔬菜种植示范田等特色产业,采取“企业+低收入群体+基地”的模式运营,带动了李庄村经济发展。2021年,该村脱贫户、监测户分红26400元,户均分红2400元,实现了分红收入翻番。同时,生产设备投入12万元,上缴村集体经济1.65万元。

随后,记者又走进该镇陈湾村集体经济示范园。示范园内共有12个高标准示范大棚,种植了油桃、油蟠桃、突围桃等多个品种,共占地50亩,总投资100万元。当天,大棚内桃花盛开,有的工人在大棚内修剪桃枝,有的工人开着挖掘机修建灌溉沟,一派忙碌的景象。

据陈湾村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是2018年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2021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3.8万元。如今,该村在高效农业的带动下,村庄美、农民富、产业兴。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马桥镇紧紧抓住乡村振兴带来的新机遇,围绕农业发展,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量文章,发展特色农业,成效明显。该镇立足现有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促进农业规模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目前,该镇土地流转面积达3.8万亩,农业专业合作社62户,家庭农场146家,使2万多名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外出务工、经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陈湾、常集等6个果树栽植村,马北大棚蔬菜种植村、武庄食用菌种植村、闫庙花生种植村、何庄中草药种植村均已初具规模。

同时,高起点高标准打造镇区建设,主要街道全部实现了硬化、亮化,配备专职环卫工人,居民垃圾实现了日产日清,并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高标准建设镇域示范街;以开展“六清”、治理“六乱”为抓手,探索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个一”工作机制,全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再上新台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要求,探索建立了五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建成一级网格1个、二级网格6个、三级网格30个、四级网格253个、五级网格525个,实现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一幅幅美好的乡村振兴画卷,得益于马桥镇党委、镇政府坚持“1134”工作思路引领全局,即围绕一个定位、瞄准一个目标、抓好三件大事、擦亮四张名片,经济稳中有进,群众生活幸福美满。

今年,马桥镇将继续围绕一个定位,持续打造市南中心镇,突出特色产业,增强小城镇集聚带动作用;瞄准一个目标,在各项工作中创优争先;抓好三件大事,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安全稳定;擦亮四张名片,即特色产业、回归经济、生态宜居、崇文重教,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亮丽答卷。

“时代赋予重任,奋斗成就梦想。马桥镇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锚定‘两个确保’,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围绕‘1267、3510’产业发展规划,奋勇争先、不懈努力,谱写马桥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马桥镇党委书记高峰说。(来源:映象网)

开封尉氏:“小土豆”撑起乡村振兴“大产业”

近日,走进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石潭村土豆种植基地,一垄垄覆盖着地膜的土豆幼苗长势喜人,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勃勃生机,给春天的大地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一大早,村民们就在地里忙着给土豆幼苗喷洒叶面肥、查看幼苗长势,精心做好前期田间管理工作。

“我们村的基地今年种植了300余亩土豆,这些土豆从施肥、用药都是机械化操作,我们在流转土地的基础上,还能在基地里面打工挣钱,每年还要给我们分红。”正在土豆种植基地忙碌的村民石秀林高兴地说道。

石潭村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都十分适合土豆生长,该村依托优质的土地资源和多年的土豆种植经验,已实现由小农化向规模化、专业化转变。土豆易种植、产量高、效益好,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当地老百姓种植的积极性,更为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张市镇乡村振兴办公室负责人介绍,石潭村300余亩土地是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土地流转,形成合作社的方式承包下来,以种植土豆等经济农作物为主打产业。种植合作社的成立,还可以积极吸收本村及周边村庄不能外出打工的农户来合作社务工,忙时务工人数有50余人,每人每天能收入一二百元,一季下来也能挣好几千块钱,切实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土豆等经济农作物规模化种植这一高效生态农业项目惠及了许多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链之一。下一步,张市镇将围绕粮食、蔬菜、食用菌、薯类等经济高效农业,做大做强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该镇党委书记黄冠华说道。(来源:中国日报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