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济源春潮奔涌催振兴

时间:2024-05-30

黄红立 张惟一 郭小梅

济水深深沁水长,孔山王屋郁苍苍。

3月的济源,春意盎然。王屋山的“高山白菜”种苗长势旺盛,济水河边的万亩富硒小麦绿意悠悠,玉阳山的核桃树已经吐绿,西门的“糖硒红薯”大棚育苗正忙,漫山遍野的冬凌草是农民心中的“金元宝”……

近年来,济源示范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逆势而动,“优质粮食、高效园艺、生态养殖、现代种业、休闲观光”五大主导产业亮点纷呈。

“2020年,济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145.0元,位居全省第二;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达82.0%,突破80大关。”提起2020年乡村振兴“成绩单”,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委员、副市长侯波喜上眉梢。

侯波喜上眉梢是济源有底气!按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监测评价标准,75%以上是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济源已超越这一水平,处于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中高级阶段,完全有希望在全国率先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让特色农产品“飞”出去

济源,河南唯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稳住农业基本盘,不仅关乎市民“菜篮子”、农民“钱袋子”,更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2020年,疫情汹汹,济源坚持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两手赢”,确保了“米袋子”“菜篮子”量足价稳。

贺双福是济源市政府的副秘书长,也是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扶贫办主任,谈起济源特色高效农业头头是道。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单产、总产为20年来最高!”贺双福说,这主要得益于济源高标准农田占比73.8%,良种覆盖率达100%,农机综合作业水平率保持在91%以上。

“济源是全国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全国最大的洋葱杂交种子产业化生产基地,是国家出口蔬菜种子质量安全示范区,也是全国第一批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贺双福介绍说,蔬菜制种和高山蔬菜是济源特色高效农业的亮点。这些金字招牌的支撑是因为济源推广的“蔬菜种业+高山蔬菜”高效轮作模式,3.5万亩的蔬菜制种产值就超过了2亿元,辐射带动全市9个镇、92个基地,制种户数1.2万余户。

2020年,也是济源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丰收年。“济源核桃”和“济源冬凌草”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中国核桃之乡”和我国最大的冬凌草种植基地的济源再添荣耀。加上“济源寺郎腰大葱”,济源有3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不仅如此,遍布济源的12万亩富硒土壤也成为当地群众的“摇钱树”。早在2016年,济源富硒农业产业就被写入了《中国富硒农业发展蓝皮书》。如今,富硒苹果、富硒红薯、富硒小米、富硒辣椒、富硒玉米等多种富硒农产品亩均收益达万元,2020年新增富硒农产品2000余亩。

产业兴旺是解决一切农村问题的前提。如今,济源的特色农产品基本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模式。玉阳的薄皮核桃、枣庙的冬凌草、寺郎腰的大葱、西门的富硒红薯……济源农业特色产业“遍地开花”,更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高速发展。

2020年,济源市级示范合作社达69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9家(其中省级10家,国家级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7家,联合体直接带动农户17882户;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近70%……

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济源精心打造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区域品牌“愚农飘乡”已经进入商标公示,即将亮丽登场。

未来可期,“愚农飘乡”将“飞”出济源、“飞”向全国,“火”遍全球市场!

让农村人居环境“靓”起来

“环境美了,心情也好!”在济源思礼镇涧南庄村产业广场,68岁的村民崔青英笑得合不拢嘴,这几年搞环境治理,改水改厕,垃圾分类,街道有专门的清洁工,村头有污水处理站,村里小游园好几个,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环境卫生不比城里差!

涧南庄村确实很美!村头大牌坊的对联就是最好的描述:“春华秋实此处饶有农家乐趣,水抱山环其中别具园林风光。”

涧南庄村是济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典范也是缩影。

近年来,济源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目标,连续10年实施全域造林绿化、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和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该市先后被纳入首批全国100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示范县(市、区)、全国100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市、区)。

2020年,济源直面农村现实,成立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专班,以“全域提升”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以农村人居环境薄弱环节为突破口,聚焦重点难点,加快补齐短板,持续让农村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让越来越多的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整治中,济源确定了“平原区域村入管网、丘陵集中村建终端、山区分散村改户厕”的污水治理总体规划布局。目前,平原区域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将达100%。镇政府所在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比例达100%,已有117个村完成生活污水和户厕一体化改造工作。

垃圾虽小,却牵着民生,连着文明。作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市,济源制订了《济源示范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所有行政村實现了垃圾有效治理,11个镇、200余个村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

“目前,济源共创建国家卫生镇2个、省级卫生镇5个、省级卫生村90个。今年,济源将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全覆盖。”济源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农村人居环境科科长孔鹏介绍,目前,济源已创建大峪镇东沟村和王庄村、坡头镇栗树沟村、下冶镇韩彦村4个村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双房村、水洪池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建成5个国家级森林乡村、7个国家级生态镇,省级生态镇全覆盖,省级生态村占比在45%以上……

“买得一片田,济源花洞前”是唐朝诗人卢仝的愿景。如今的济源,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一个又一个村庄华丽蜕变,形成了“点上出彩、线上出品、面上出景”的济源美丽宜居乡村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让乡村振兴之花“艳”起来

“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在愚公故里,扶贫路上写满了济源力量、济源经验。

2018年年底,济源5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2019年年底,2073户708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年底,济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16203元,59个贫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一连串闪光的数字见证了济源的脱贫之路。

上下用心,唯农是务。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

“90后”的吴微微是一名济源媳妇,去年12月,她作为硕士研究生,高票当选为济源沁园街道廖坞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同样作为高学历人才当选为基层党支部书记的,还有玉泉街道旧河庄居委会32岁的王明。

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保证。2020年,济源村(社区)“两委”换届中,549个村(社区)全部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两委”成员实现了年龄、学历、女性成员比例、35岁以下成员比例和交叉任职比例“一降四升”的目标。

如今,济源“争创最强支部、争做最优党员、争当最佳书记”“星级党组织”创建和“逐村观摩、整镇推进”等活动有声有色;“积分制”“清单制”等经验,形成了“党建引领、三治融合、两化(智能化、网格化)支撑”的乡村治理新模式;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社联建党组织等创新模式,在农村产业链、经济合作组织设置功能性党小组821个,打通了基层党组织“神经末梢”。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济源构建了“政府主导+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的乡村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了人才驿站、人才服务站、专家服务基地、青年之家、妇女之家等人才服务平台,4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部组建了专家人才團队,160名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2020年,新增返乡就业创业人员2540余人。

乡村振兴,处处乡风文明拂面。济源积极推进“星级文明户认领”创建工作,目前已有46%以上行政村推行认领制。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覆盖率均为100%。持续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2020年命名表彰市级文明村113个,五龙口镇、大峪镇曾庄村、思礼镇涧南庄村入选省级文明村镇,市级及以上文明村比例已达57%。

“元代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元好问曾赞誉:玉川人物自风流。”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史秉锐说,济源全域位于黄河流域,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顺势合时。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未来,济源将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农村改革的“试验区”、现代农业的“样板区”、乡村振兴的“示范区”。

春潮奔涌破浪行,潮涌风正千帆竞。行走在济水大地,扑面而来的是春的气息,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景象。展望未来,济源乡村振兴的鲜艳花朵,将会在中原大地尽情绽放,越来越“艳”!

(来源:河南日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