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范县科学技术协会 张洪存
优化种植结构,搞活农产品流通,发展市场农业,是关系到农民致富,农村经济繁荣的大事;同时,也是一项极为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出现了农产品卖难,价格大幅度下跌的现象,人们对农产品市场越来越关注,然而在具体运作上又显得十分茫然。为此,调整种植结构越来越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1.种植结构调整的意义。
种植结构调整,既是一项科研成果,又是一项实用技术,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及参与市场竞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种植结构的调整,既是种植习惯改革的需要,也是改进传统种植制度和种植方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需要什么产品,就种什么作物,也就选用什么品种,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优质农产品发展步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需要。
种植结构调整是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劳动产出率的需要。改变目前农作物种植的二年三熟制、一年二熟制为一年三熟制或一年多熟制,由二元结构变为三元结构或多元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复种指数,增加整体效益。
种植结构调整是加强农民生产自主权,培养生产者适应市场、更新观念的需要。造就一批科技素质高,有经济头脑的生产组织者和经营者,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和营销大户,让他们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2.种植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种植结构的现状:范县现有耕地51万亩,人均1.1亩,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玉米、花生、大豆、瓜菜等作物。通过分析,范县种植结构在当前存在以下五个关键问题。
一是种植结构比较单一。近几年来,范县粮食积压,粮价下跌,农民收入减少,小麦与玉米(大豆)连作,小麦与水稻连作,年亩产值在800-1100元,粮食作物比较效益大幅度下降,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是经济作物产值比重较小。去年全县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为22%,粮经产值比为7∶3,农业发达地区经济作物产值高于或等于粮食作物产值,粮经产值比3∶7或4∶6,甚至一些乡镇全部种植高产、高效经济作物。
三是经济作物布局和品种搭配不合理。近几年范县棉花生产,几乎种的是夏播棉,产量低,一般亩产皮棉40-60公斤;范县蔬菜生产,露地菜所占比重较大,茬口安排不科学,品种搭配不合理,高档品种几乎没有。
四是经济作物产品档次低、品质差。范县棉花产品衣分低,品级差,农民没有经营效益,不能增加经济收入;瓜菜淡、旺季非常明显,产品价格低,有高产量,但没有高效益。
五是复种指数偏低。范县2019年复种指数是1.9,与发达地区的复种指数2以上相比,资源、经济、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还未真正发挥出来。
综上所述,制定新时期农业发展战略,使种植结构由二元向三元或多元结构转化,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必须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范县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壤优良,淡水资源丰富,动力充足,有利于多种作物的生长发育。种植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依靠科技进步,运用经济手段,尊重农民的意愿和生产经营自主权。
调整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重点,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需求,着力改善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发挥资源优势和科技效能,通过优化农作物品种布局、种植方式等手段,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实现农作物内部科学构成,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调整的思路是:大力减少棉花种植面积,压缩普通小麦、玉米、大豆种植面积,扩大西瓜、蔬菜、食用菌、脱毒薯类种植面积;发展麦田间作套种,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优化间套模式,种植名、优、特、稀、新品种,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本栏目由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农村广播(绿色频道FM107.4)协办
1.努力提高粮棉农产品品质。目前我国粮棉生产,已由过去的追求高产量向追求高效益转变。普通品种价格下降,劣质品种销路停滞,有产量、没效益,农民忧心忡忡。国产普通小麦、棉花不能被大量利用,每年都要花费几十亿美元从国外进口,仓容量增加,小麦、棉花积压,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提高农产品品质,发展优质品种小麦、棉花农产品,已成为粮、棉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
2.实施高效农业工程,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以常规实用技术为依托,优化种植模式,大力推广粮瓜菜、粮菌菜、粮油、粮菜、粮薯间套新模式,实施一年三熟或多熟,优化品种结构,促进高效作物向产业化、商品化发展。
一是沿黄滩区发展面瓜、脱毒马铃薯等特色种植业。沿黄一线的辛庄、杨集、陈庄、陆集、张庄、高码头六乡镇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上着重发展西瓜,脱毒马铃薯,建立优质西瓜商品基地。例如:2019年陆集乡大力发展甜瓜生产。2018年全乡甜瓜种植面积9000亩,比2017年7000亩多种2000亩,仅此一项全乡收入达到了1620万元,人均收入430元。
二是大力发展“农业白色”工程蔬菜生产。在温棚蔬菜结构调整上,上规模、上档次,优化品种结构,实施名牌战略,示范高档蔬菜,取得良好效益,尽快形成高价值的产业结构和具特色的产业优势,以大市场,大流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重点在涉及濮城、辛庄、王楼、白衣、城关、张庄、高码头七个乡(镇),搞好“农业白色”工程建设,建立蔬菜生产基地。近几年不少乡村已走在蔬菜结构调整的前列,如范县张庄乡葛楼村,自1994年以来坚持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经久不衰,截至2018年年底共发展日光温室112座,种植的主要是越冬大茬西红柿、黄瓜等,年总产量440吨、总产值140万元,纯效益92万元,人均纯收入2600元,占全村总产值的67%;大力发展温棚蔬菜生产,已使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成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是实施“寸土生金”工程,发展庭院经济。在房前屋后或闲散宅基地上种植蔬菜,栽培食用菌,发展庭院经济,使农民腰包鼓起。例如:范县颜村铺乡孙庄村,在闲散宅地上建造单面坡日光温室25座,在房前屋后建起了95个塑料大棚,主要种植食用菌,眼下,他们和外贸部门签订了200吨的销售合同,可实现效益160多万元。事实证明,实施“寸土生金”工程,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是当前范县调整种植业结构,农民发家致富的一条新路子,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新途径。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范县农业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农业增长方式、运行机制和市场竞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产品出现结构性供大于求和卖难现象,增产不增收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新形势下,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已成为范县农业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此,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更加紧迫。
1.大力宣传,提高认识。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要大力宣传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的必要性,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紧迫感和市场经济意识。实践证明:只有农民群众真正认识了种植结构调整,才能把优化工作做好,才能源源不断地坚持下去。要用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结构的形式、新的增长方式、新的工作方法迎接市场农业的新挑战。
2.加强领导,产业化推进。农业产业要实现好效益,必须形成一定的规模,进行区域化生产,有了规模效益,就能招来凤凰,拓宽销路,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政府行为,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切实加强领导,正确组织引导,是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的关策;确定主导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增强带动能力;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实行以销定产、合同生产、订单农业,做到产品对路,市场广阔,销路畅通,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