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田宗英(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究
田宗英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摘要:高等教育目前已经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近年来,随着高校响应国家号召不断进行扩招,使得高校毕业生近几年持续增多,但是就业状况却不容乐观,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相当大的问题。本文旨在分析目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研究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一步探究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最终希望能更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大众化教育;毕业生;就业难
自1999年以来高校响应国家号召不断进行扩招,使得高校毕业生近年持续增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已成为公开秘密,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相当大的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定位不准确、就业期望值高、吃苦耐劳能力差、基层服务意识淡薄、缺乏职业规划,在择业方面存在盲目性、创业意识淡薄等方面问题,并从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方面分析原因,提出创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调整高校教育方式、培养实用型人才,大学生要明确定位、培养核心竞争力等措施。
(一)社会方面原因。
1.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就业走向。经济发展好的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能给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发展前景、薪资福利等,而相对偏远的农村则远不如城市,相对而言,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远不如城市。
2.企业用人标准不科学。在就业双向选择时代,企业有了更多选择权利。首先,招聘条件较高。现在许多企业提出工作经验、各类证书、学生干部等除学历以外的条件,高门槛招聘不仅会造成招聘困难,也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其次,用人单位存在歧视。在我国一直存在着就业歧视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更是五花八门,特别性别歧视。
(二)高校方面原因。
1.高校教育体制落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并不都是数量上的增加,很多时候出现的是结构性失业。现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而学校的培养模式具有计划性。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产业结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有四年左右的时间差,导致大部分大学生入学选择的热门专业毕业成了冷门专业。
2.就业指导缺乏。我国高校往往只注重对大学生理论教育,忽视了实践和就业指导,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弊病。首先就业指导对象仅限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开课时间短,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而且与实践脱离,现实意义不大。其次就业指导内容贫乏,只是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分析和求职面试的技巧上,并没有系统全面的帮助学生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式。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
1.对自己定位不明确。现在毕业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关注,“精英”思想比较严重,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对自己不能正确定位,眼高手低。要求高薪、体面、环境好,把工作过于理想化,导致大量的工作机会丢失。大学生接受新事物快、自我意识强烈,好胜心、自尊心强,不过自控能力、心里承受能力、意志力比较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的考验。再加上自身的知识不完善,对就业存在模糊认识。这种矛盾的心理一直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
(一)创造良好社会就业环境,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1.加强经济建设,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经济增长是实现就业率增长的有效途径。大学生一直跻身城市,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很大关系,所以政府当务之急是进行宏观调控,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政府要加大对农村资金投入,将农村经济提高上去,基础设施紧密跟上,优化生活环境来吸引大学生投身于农村建设,这样既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贡献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2.规范企业用人制度,落实相关就业政策。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消除歧视,给予应届大学生更多机会和谅解,根据政府出台的政策和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多与高校交流,利用高校的人力智力优势来促进自己的发展。政府要担任起自己的责任,对于接收毕业生的企业要进行适当补贴使他们尽量不解雇员工,尽可能多的接受应届毕业生。
(二)调整高校教育方式,培养实用型人才。
1.合理限制高校扩招,调整专业设置。教育部要加大对高校的监督,对没有能力扩招的高校限制;对那些社会需求已经饱和的专业限招;对已经过时或者被新型专业代替的专业停招。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挂钩才能从长远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要根据行业的发展做好市场调查和科学预测,把专业的就业率、企业和社会的评价应用到专业设置上来,及时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并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2.完善高校就业指导。高校要积极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首先,建立指导机构,比如,就业心理辅导、就业信息查询等,每个部门有自己的职责,并且与学校特色结合起来,从学生入学开始进行系统就业指导。其次,高校应该加强就业指导师资建设,致力于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所以在选拔就业指导老师时应该严格把关,并对他们的培养要有计划、系统,高校也应该创造条件让教师到发展比较好的国家或者地区“取取经”。
(三) 提高个人素质,培养核心竞争力。
1.明确定位树立新就业观。新形势下,大学生要积极面对竞争,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激发潜能,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增强工作技能和实践能力。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待业,同时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在先就业中积累经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从而发现机会,把握机会。
2.促进身心发展,注重个人能力培养。能力是就业的基础,学习基础知识是能力培养的前提,大学生对知识掌握越牢固,对能力的培养就越有利,所谓的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在大学期间,学生要组建合理的知识构架,不仅对平时所学的知识要掌握,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开阔视野。
参考文献:
[1]晓岩.我国大学生就业力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
[2]林华坤.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其对策[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3]唐德海,陈玉婷.走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若干认识误区[J].江苏高教,2008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193-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