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时间:2024-04-24

刘丽君(河北省秦皇岛市教育局科学研究所小学室,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刘丽君
(河北省秦皇岛市教育局科学研究所小学室,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摘要: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慢到快,层层提高的顺序。通过观察,又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在科学探究中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十分重要,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而且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新课标;科学探究;激发思维

新课改下影响小学生学好小学科学学科的因素很多,小学科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小学科学教师自身存在缺陷和学生对科学课的作用不重视。解决问题的策略要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合理运用教材,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兴趣,完善科学教学模式入手。通过注重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当前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思维教学的问题

(一)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科学探究活动已成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大主题。勿庸置疑,“课标”所提倡的理念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在没有深刻领会其中的含义的情况下,有人认为凡小学科学教学必须有活动、必有探究。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拼命的设计“活动教学”,大刮“活动教学”之风。因此,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从“活动教学”的误区中走出来,当然,我们不主张小学科学教学回到知识教学的老路子上,不反对小学科学中的活动教学。我们提倡的是活动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目的和意义;活动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热闹越好,而是活动中应该有一定的思维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课标”中提出的“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的问题”这一目标。

(二)教师的工作就是教,学生的任务就是学。有的教师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教,学生的任务就是学。因此,教师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预设过程中,考虑了这个还要想到那个,千方百计处心积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的活动,学生呢就是迎合你老师的一个个活动,忙完了这个再忙那个。殊不知,这个一般的认为在思维领域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应该看到所有的人,教师和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真正掌握思维之前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教师必须和学生都当做学习者,在这个角色中我们必须感悟到这一点。在思维教学中,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去创造出合适的课堂气氛使我们习惯这样一种思维教学方式,我们既是教师,又是学生,我们和学生都必须接受这样一种双重任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充当起“课标”所倡导的教师是“向导”、“领路人”、“合作者”这一角色。

(三)课堂讨论主要是达成目标的手段。传统的教师,看待课堂讨论和看待思维教学一样,认为过程只是手段。其实,在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思维过程以及课堂讨论本身就是重要的目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说得好:“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也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传统的心理学家认为思维起源于个体内部,不需要说出来,就可以融合外在想法形成内在思想。近来,心理学家认识到,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性过程,只有先表述出来,才能内化为思想。集体力量在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小组活动的目标是得出最好的、最具有集体性的产品。

二、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思维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激发起学生的思维。

“有结构”的材料应是揭示学生探究的思路和探究的方法,即思维积极活动的材料,要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去了解事物。通过材料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与概念相连,并通过它体现学习思路、方法等。请看《植物的花》的两个不同教例片断:

教例一:教师事先准备了解剖材料油菜花、南瓜花,学生自己也采集了另外一些花,学生通过解剖油菜花发现它有四个组成部分,再观察南瓜花,看看它是不是有这样四个部分,最后由教师讲解出花的构造……

教例二:教师给每四人一小组准备了油菜花、白菜花、黄瓜花及南瓜花,让他们按一定观察和操作顺序探究一下植物花的构造,学生不仅在花的形状、大小、色彩、香味方面作了比较,而且通过主动解剖里面的构造,发现黄瓜花、南瓜花比白菜花、油菜花缺少一个组成部分……

反思:教例一中准备的“材料”是起到有意识协助教师得出概念的作用,并没有能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积极思维活动;而教例二中那组“材料”并不是数量上多了,而是改变了学生跟着教师走的机械思维状态,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在比较相似的事物中主动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这个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比较、分析、分类等思维能力。

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慢到快,层层提高的顺序。通过观察,又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

(二)探究中注重“序”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科学探究中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十分重要,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而且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探究中如果不注意学生实验的“顺序性”,那么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得到及理性认识的概括上,思维就会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

观察要有“序”。观察是在复杂的环境中有选择地获得有关信息的活动,整个观察过程都有思维的积极作用。正因为如此,观察的有序性决定着思维发展的层次性。观察有序可体现为整体—局部—整体,从外到里等步骤。例如教《种子和果实》、《根和茎》这一类型的课,都要求学生从外到里进行观察,寻找它们的共同特征时,在外部找不着答案,学生自然而然从内部去查找,去发现事物的本质。这样通过有序的观察,学生的思维认识活动就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

(三)探究后注意“结论”的展现,培养创造能力。结论的得出必须经过学生对事物材料的占有、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要让学生对自己在探究中看到的现象、记录的数据,以及他们对此所作的解释等进行交流,互相启发、补充、争论,在共同研讨中逐渐得出结论,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勇于探索的基础上,应强调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在一个探究完成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如何自己去探究,自己动手设计一些小实验,自己动手做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在发明创造的成功与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巩固了知识,深化了认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周围的事物,去解决更多的问题,创造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其顺. “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实施策略[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6(01)

[2] 王秋生. 新时期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 2015(36)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080-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