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国有企业“内嵌”精准扶贫战略的模式分析——以中交怒江扶贫模式为依据

时间:2024-05-30

李奇宇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4)

世界性难题之一就是贫困,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走向进程中,我国已经形成了明确的国家脱贫战略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适应新的实际情况,不断变革、完善扶贫政策,发展、创新扶贫模式。从建国初期艰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极大改善绝对性贫困问题,到后来专门设立扶贫工作机构,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扶贫攻坚任务转向社会大扶贫格局的多元合力攻坚体系;再到精准扶贫阶段执行派驻第一书记定点帮村制度;71年的中国扶贫实践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形成多种扶贫模式。

1 传统扶贫模式

1.1 输血式扶贫

输血式扶贫指的是扶贫主体直接向扶贫客体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粮食、衣物等物资或现金,以帮助贫困人口渡过难关。作为我国脱贫工作的早期政策,该模式起效快,在早期脱贫减贫过程中极大解决了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但作用短,不具有可持续性,农民返贫率高;容易在贫困农户心中形成依赖心理,滋生“谁穷谁有理”的错误思想。

1.2 换血式扶贫

在我国,存在“三区三州”这样的深度贫困地区。相较之下,这些地区开展扶贫工作难度大,需要投入较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采取易地搬迁扶贫模式,重置生产和生活环境,以移民开发促进扶贫换血。但易地搬迁只解决了人口迁移这一首要问题,如何开展后续帮扶,还有待研究。

1.3 造血式扶贫

造血式扶贫又称开发式扶贫,指扶贫主体通过投入一定的扶贫要素(资源)扶持贫困地区和农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教育和文化科技水平,以促使贫困地区和农户生产自救,逐步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扶贫行为方式。该模式已经形成了以政府、民营企业、各社会组织、民间集体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开辟了多元扶贫机制,是一种普惠型的脱贫方法。因此,无法精准界定贫困个体差异,贫困群众只能被动接受扶贫要素,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为继;民营企业的逐利本性与扶贫宗旨难以协调,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时常冲突。

总的说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启扶贫工作,历经了几次扶贫标准的转化,我国的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反思传统扶贫模式取得的成就和不足,不难发现在政府转移支付的承受能力与贫困户的脱贫资金需求、扶贫工作的全局思维和长远发展、驻村干部监察与扶贫机制健全、政府计划与企业市场扶贫协调之间仍有缺口,脱贫工作难以形成长效机制,不是久扶不富,就是富而不强。向“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发起总攻,还需要国有企业硬核出战。

2 中交集团“内嵌”精准扶贫战略的特色和亮点

在怒江这块脱贫战役最难攻克的“上甘岭”区域,中交集团以中交怒江产业扶贫有限公司为运作载体,立足州情,因地施策,建立扶贫长效机制,打造怒江扶贫攻坚新模式。公司重点通过“政府+企业”、“计划+市场”、“长期+短期”的全新精准扶贫模式,全面推进怒江地区脱贫攻坚,特别在教育、产业、交通等方面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新突破新成效,打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峡谷怒江精准扶贫的中交模式。

2.1 狠抓项目落实与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

中交集团始终坚持以项目推进促动工作开展,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全产业链和一体化服务优势,对接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铺筑交通致富路,提升贫困地区互联互通水平。投资1.04亿元的建设连心桥结束了当地溜索过江的历史,项目在建期间就地招工,助力当地群众增收。目前在建的福贡木尼玛大桥,在怒江美丽公路和福贡县易地搬迁安置点间建立了横向联系,是区域交通网络的重要补充,建成后将妥善解决安置点的交通出行问题。

中交集团始终在探索如何把握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同时调动农民参与扶贫项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大兴地镇,出资近百万帮扶建立火龙果种植合作社,打造以“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建档立卡贫困户加致富带头人”引领实现的“3+1”经营模式,全部收益以分红的形式反馈给村集体和贫困户,将项目生产的资金转变为贫困户参与生产的股本,为贫困户创造了更稳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投入320万建设黄牛养殖厂,以“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运营,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回收,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养牛场,农户可以选择收养牛崽,亦可种植草料出售给养牛场或经过培训后上岗赚取工资等,养殖利润由合作社、村集体和农户按比例分红。养牛场所产生的牛粪可以作为火龙果种植的肥料,推动形成产业链闭环,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真正将扶贫输血转化为可持续造血。

2.2 夯实物质扶贫与强化队伍建设相结合

中交集团领导多次深入定点扶贫地和项目建设点,召开基层座谈和现场工作推进会,实地了解扶贫一线所思、所需、所议,安排工作部署,以“三年行动计划”为指导,坚持帮扶怒江州50年不动摇,与下属36家单位签署《定点扶贫责任书》,明确职责和工作任务,为脱贫攻坚筑牢保障。与怒江州政府共同组建中交怒江产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明确以产业开发为龙头,从市场化运作手段积极谋划项目推进,以公司运营管理模式加快产业落地落实和就业帮扶,通过实施一系列扶贫项目,积极引导贫困群众摆脱穷苦思想,着眼答好脱贫攻坚的“收官卷”,聚焦建设乡村振兴的“发轫轴”,形成了央企扶贫的新典范。

中交集团将国有企业发展与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相结合,以中交怒江产业扶贫有限公司为依托,因地制宜培育当地特色产业项目,帮助贫困地区形成长效产业,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实现国企搭戏台,群众唱大戏的良性互动。斥资35亿元建设怒江绿色香料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可提供三千多个就业岗位,将会成为推动怒江加快发展的产业高地;致力于将丙中洛打造成集体验、观光、餐饮、购物、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示范项目,实现美丽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中交集团通过遴选政治素质好,热爱农村工作,作风扎实,不怕吃苦的国企党员骨干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第一书记”背靠着国有企业强大的社会资本和项目资源,成为国有企业嵌入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抓手。怒江秋那桶村驻村书记姚聪学上任后为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开展了那桶创福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中华蜂养殖项目,通过“集体经济+能人”的模式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从“村庄的外来人”到“村民的知心人”,成功完成国企员工到第一书记的角色转换中,经过多年帮扶,秋那桶村已达到国家脱贫标准。

中交集团一方面设立扶贫开发公司专项对接扶贫产业落地落实,明晰将投资收益倾注进开发项目,为怒江扶贫方兴日盛注入持久动力;另一方面选派挂职干部深入精准扶贫村落,带头成立帮扶工作队,抽调企业人员长期结对共建,共谋长远发展;实现了政府和企业的双重耦合,把政策红利和企业竞争管理优势有效融入到一起,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注入到新时代的三农队伍中。

2.3 推动志智双扶与区域融合再造相结合

中交集团坚信教育扶贫是开展帮扶工作的治本之策,坚持扶志扶智一手抓。在怒江州援建兰坪新时代希望学校、斥资改造中交俄嘎希望小学校舍、设置图书阅览室购买多媒体设备等,极大改善了当地教育资源配置;设立“中交用心浇筑峡谷求学路”希望工程助学金,为深度贫苦家庭减轻了就学负担;累计出资200万元,创设农民讲习所,精准施教,面对面学政策,手把手传技术,培养1300余人,帮扶1400余名贫困户就近就业;设立职业教育扶持资金,助力因贫辍学学生前往云南省各职业技能院校,接受专业知识培训;为怒江籍高校毕业生开设就业“直通车”等。全方位多渠道切实推动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中交集团在怒江的扶贫工作也带来了一些其他领域的正面效益。在政治领域方面。中交集团协助直过民族脱贫,夯实了其他兄弟民族坚定信心跟党走的决心,充分保障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了边疆稳定,对守土固边起到积极作用。在文化和社会领域方面。丙中洛查腊自然村是第一批升级改造的省级示范村,中交集团挖掘了其传统非遗瑰宝——怒族歌舞,经过创作编排固定周期演出,在提升查腊知名度、丰富当地居民业余生活的同时保护民族文化不受蒙尘。在生态领域方面。火龙果的嫩茎和花朵能作为肉牛养殖的营养饲料,牛粪亦可作为沃土用于火龙果树的种植,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在产业项目合作间初步映现。

无论是单纯输血,还是粗放开发,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但中交集团的扶贫通过基建、项目开发的“硬支撑”,教育、技能输送的“软帮扶”,打造了一个政企共建的脱贫样板。民族和区域的互适性不断增强了“造血能力”,一改过往不思进取的消极状态,充分发挥了贫困农户主体功能,弱化了长期依赖基层行政的困境。

3 国有企业“内嵌”精准扶贫战略的模式分析

3.1 孕育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良性互动。

国有经济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从经济性质层面看,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织形式,支配着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能够快速集中优势力量支援农村集体经济建设,既能解决贫困地区发展集体经济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难题,也辐射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集体经济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从社会属性层面看,助力脱贫攻坚是国有企业不可推脱的政治任务和责任担当。一方面,国有经济的参与深入农村基层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和其他社会组织不同,国有企业不会侵占农民财产,反而能在保护农村集体经济抵御市场风险的同时,以产业项目成本投入等方式让渡利润,助推发展。

集体经济为国有经济壮大创造条件。国有企业将经济价值和产业价值回馈到集体经济发展的就业产业教育等各方面,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集体经济发展欣欣向荣,也为国有企业的投资带来了稳定持续的收益和转移支付能力。国有企业与当地群众和谐共建、共谋发展,为国有企业基层党建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在其他行业和企业中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有助于国有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和传播,是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参与市场竞争、扩大市场规模的重要抓手,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3.2 贯通了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长虹卧波

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习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乡村振兴从产业、生态、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比精准扶贫有了更全面的提升,也对国有企业“内嵌”精准扶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准扶贫解决的是区域人口脱贫问题,乡村振兴则着眼于农村的高质量发展,领域更广,层次更深。国有企业从不仅仅局限数据脱贫,而是坚定不移以市场化发展理念的长远目光为精准扶贫工作构建系统性支撑,为精准扶贫向乡村振兴推进源源不断输送可持续项目和高质量人才,其运作方式和具体做法对乡村振兴战略前期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的设计及实务操作具有直接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乡村振兴是精准扶贫的延续和保障。贫困是一个相对性概念,随着贫困标准的提高,国家的脱贫工作将会长期开展。乡村振兴推进的同时为相对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要素条件。此外,乡村振兴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位一体对乡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为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如何靠拢乡村振兴目标指明了方向。国有企业是为农服务的重要力量,在精准扶贫中勇挑大梁,在乡村振兴也必将责无旁贷。

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农村反贫困和建设发展方面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其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如出一辙,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进农村农业农民的现代化。从参与主体看,都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力量形成聚力,国有企业作为精准扶贫战略的生力军,也必然融入乡村战略的大部队。从内容共融上看,乡村振兴是精准扶贫在农村工作的纵深发展,包括了除贫困地区外的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国有企业始终以发展的眼光推进农村地区建设工作,为精准扶贫深度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全方位布局奠定了扎实的工作经验和实践基础。从作用互促看,脱贫攻坚提供了有效经验,乡村振兴推动了成果巩固,在这同频共振的互动中,国有企业成为了贯通其中的长虹卧波。

4 结语

国有企业“内嵌”精准扶贫,填补了政府主导的输血式资金投入的无底洞,解决了换血式易地搬迁后的维稳工作,培养了一批复合型治国理政人才,协调了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矛盾冲突,从精准到村至瞄准入户,国有企业不断升级扶贫理念、模式和路径,始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追求短期政绩,不制造盆景农业,踏实做好国家战略工作。国有企业的帮扶成绩已经超越了2020年脱贫攻坚的深意,不仅孕育了公有制经济内部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两种成分的良性互动,为精准扶贫走向乡村振兴搭建了桥梁,也替新时期农村和城市工作的运转和新发展格局下国有企业改革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开辟了新方向和新思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