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在本世纪前20年的伟大奋斗目标,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农村发展缓慢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关键组成部分。
产业兴旺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和首要任务。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也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可以减轻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发展生产,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首先,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预期,让他们放心消费,可以有力地拉动内需,促进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其次,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合理合规流转,推行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的前提条件。建立一个城乡一体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有效缓解农村居民因病返贫、因病致困的艰难处境,为农民放心地进行土地流转、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有利的条件。再次,农村优秀人才短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致命短板。要大力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用优惠的返乡创业政策来吸引优秀人才回乡就业创业,并加强对农村现有居民的技能培训,为农村的产业兴旺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乡村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它的灵魂要义。首先,良好的乡风文明不仅要靠全体村民的文明自觉来维持,还需要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来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来支撑;其次,要大力加强农村优秀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建设发展一批优质的文化服务设施和文化产品,让广大的农村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到优质、高效的文化视觉盛宴,营造出一种健康向上、其乐融融、互爱互助的乡风时尚;再次,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充分吸收我国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在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将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与现代的时代精神加以融合创新,共同融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当中,努力营造出一种“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尊老爱幼、相亲相爱、守望互助的良好的乡村文明风尚,推动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
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是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所在。首先,提高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来进一步完善农村的收入增长机制,加大对农民发展规模经营、购置农机具、兴修高效的农田灌溉系统等方面的补贴金额,减少农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成本支出额度,提高农民应对农业经营风险的能力,让农民无后顾之忧地去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其次,通过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将农村和城市连接成为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统一、完整的劳动力市场,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和农村资本向城市流动,引导一些有思想、有技能、有资金实力的农村优秀人才到城市就业创业,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再次,完备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推动农村的脱贫脱困,通过构建起一套合理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可以有效减轻农村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再适时地对当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开展一些就业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他们掌握一门可以自己谋生的技能,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困难群众对于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我国建国初期,经济基础薄弱,为发展当时的国家经济,我国实行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了一套城乡分离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在这样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下,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二者在社会保障福利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在社会保障金额方面差异明显。就拿养老保障来说,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养老金每月的金额是1387.2元,农村居民基本养老金每月的金额是141.21元,两者的差额达到了显著的1246元。第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普遍存在着诸如社会保障项目不齐全、覆盖面小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居民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随着国家关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出台,农村土地流转和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步伐加快,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这些新型职业农民一部分在农村承包大规模的土地,发展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另一部分离开农村,去城市求职谋生,而保障他们权益的失业保险和退休保险制度却还未建立。第三,由于我国各地政府的财政分割、彼此独立,导致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严重,进城务工的大量的农民工不能够在所在城市就地享受到当地的医疗和社会保险服务,使广大的农民工很难融入城市的生活圈。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否健康持久地运行发展,关键在于它的资金问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经济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端口增多,国家财政面临的公共支出压力日益显著。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相对单一,主要还是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社会资金还没有进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其次,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充分,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筹资能力较弱;再次,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由中央财政下发地方政府以后,一级一级地下发到农村居民手中,中间的经手环节过多,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导致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滥用的情况时有发生,使真正需要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农村居民却不能按时按量地得到社保资金。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要想能够“行久致远”就必须要重视它的文化建设,深化它的精神内核,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不例外。当前,在我国农村,由于大家对社会保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相关教育人才缺失,导致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文化建设相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严重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进程。
要想继续保持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就必须要重视并解决好我国数以亿计的广大农民群众的社会保障问题。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那就是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原则,全面建成覆盖全面、城乡一体、权责明确、保障有力、发展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此,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三点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进程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制度改革的一个重点工作,为了保证这项改革能够顺利推进,我们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秉承着“公平公正”的原则,逐步消除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以及城市和乡村之间在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待遇上存在的显著的差异,将国家财政投入的重点慢慢向农村地区转移,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改善他们的医疗、教育等基础条件。其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逐步建立健全与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生活配套相关的失业保险和退休保障制度,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再次,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契机,逐步淡化农村人和城市人的标签,打通城市和乡村在社会保障制度上的机制隔阂,尽快实现异地社保医疗等便民服务,切实改善广大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条件。
社会保障资金的可持续性与否关系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能否长期健康地运转,关系到我国数以亿计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各地政府应该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实际承受能力,逐步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积极转变包揽包办的做事准则,努力拓宽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渠道,一方面强化政府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引进社会公益组织或慈善机构的社会资金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然后,政府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监督管理的一整套制度,规范生活保障资金的拨发和使用流程,切实保证生活保障资金能够用到实处,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最后,对于农村中的重点生活困难户,政府的生活保障资金要能够重点帮扶,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加速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进程。第一,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精神文化服务供给,结合当地农民需求,不断推陈出新,为农村居民献上符合时代特点和农村实际的精神文化产品,更好的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要;第二,要大力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我保障意识,努力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精神,争取自己的困难自己解决,不能事事都依靠政府来包办;第三,农村居民要警惕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宣传的“福利陷阱”,避免上当受骗。
通过分析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以及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加快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改善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