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张兰兰
(信阳农林学院发展规划处,河南 信阳 464000)
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的扶贫工作已经进入攻坚克难时期,我们只有实事求是,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才能够打赢这场攻坚战。精准扶贫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的原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和历代领导人扶贫思想的传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创新之举,关键之措。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认真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准扶贫思想正是吸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贫困论、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论和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群众史观等相关知识,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创新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思想。
1.1.1 反贫困理论:通过暴力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劳动使大多数劳动者成为一个出售自己劳动力的商品。商品归资本家所有,但是劳动阶层仍然是处于贫困状态。意思也就是当生产者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多,无产阶级工人却越来越贫困。另一方面,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指出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来说,贫困问题不仅是一个制度问题,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调整的问题。列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对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进行创新调整,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理论与本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修正后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出,应该通过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从经济领域入手,推进新的经济政策,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改革发展的基础,带领人民摆脱贫困。
1.1.2 共同富裕思想:以社会所有制代替私有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的生产结构越来越稳定,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但是无产阶级却更加贫困。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分阶层化主要是资本主义自然运动的结果,在所有制建立之后,社会的生产资料都属于全社会共同的财富。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未改变,我国的国情没有变,我们离马克思主义的目标还很远,但值得肯定的是,在精准扶贫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的减贫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中国减贫经验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经验指导,也为全球2030年消除贫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这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是相契合的。
1.1.3 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马克思看来,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真正创造者。不能忽视的一点,人民群众是革命活动发展的主体,占据着主体地位,也是我国社会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也是精准扶贫思想的重要遵循,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贫困问题相比较其他国家来说,形势更为严峻,问题更为复杂。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也是扎根于实践,来源于人民的,精准扶贫思想指出,脱贫不仅要依靠国家政策的扶持,更要找准方向,突出重点,要想实现精准扶贫,更要依靠人民群众,既要了解群众所需,也要发挥群众力量,因此,坚定不移的走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国特色扶贫目标的关键。
透过历史可知,从共同富裕到扶贫开发,再到确定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我国历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贫困问题。精准扶贫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吸收总结历代领导者的扶贫思想,结合新时代减贫工作实际,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扶贫方略。
1.2.1 共同富裕思想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于减贫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分析致贫原因等制度层面,并在此基础上,树立了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消除贫困的理念,在毛泽东看来,马克思列宁的相关内容与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相契合,只有将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才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虽然长期以来的阶级斗争,并没有消灭贫困,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毛泽东在探索解放生产力、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也为二十世纪中旬的消除贫困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实施,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念也逐渐走向成熟。1992年南方谈话之后,共同富裕理念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被确立下来。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并从分配的角度探讨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问题。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脱贫攻坚工作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
1.2.2 开发式扶贫与扶贫开发思想
江泽民认为,在贫富差距问题上,要创新思路,向中国扶贫模式转变,把扶贫的重点转移到区域扶贫上,转移到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的减贫。他推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突出了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区域发展战略在发展城乡差距、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为我国的扶贫工作积累了经验。
在江泽民的基础上,胡锦涛认为扶贫不仅仅要解决贫困问题,而且要建立扶贫开发综合治理体系。胡锦涛的扶贫开发思想赋予了马克思反贫困理论新的时代内涵,立足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的减贫实际相结合,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全面协调开展各项扶贫工作,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开发式扶贫已经成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之路的重要特色。
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入分析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精准扶贫的伟大战略构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了伟大成就,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之路的根本特征是,不忘初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准扶贫的思想要求,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一方面要发挥关键少数的领导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扶贫要扶到点上,其前提是对于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目前,我国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战略决战阶段,进入攻坚克难时期,剩下的更是难啃的“硬骨头”,因此,在扶贫过程中要注重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提高贫困地区人民自身的“造血”能力,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防止出现政策养懒汉的现象。精准扶贫思想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也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精准扶贫思想来源于实践,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实践价值。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引下,近来,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脱贫攻坚工作,通过聚焦重点区域,强化贫困识别、规范建档立卡、发展特色产业,完善退出机制等一系列扶贫措施,减贫效果明显,成效突出。经过近8年的努力,我国的减贫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一是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超过9000万人,其中10个省份的贫困发生率已经下降到1.0%以下。二是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2019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6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0%,实际增速高1.8个百分点。三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都有了较大的改善。
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也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主要任务之一。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实施精准扶贫,也创造了世界减贫的奇迹,实现了年均精准脱贫人口均在1000万人以上。我国的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施开发式扶贫战略,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形成了大量的生动可借鉴的实践模式,为全球减少贫困提供了中国范例,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是有效的破解了全球减贫工作过程中贫困瞄准的问题。我国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引,提出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形成了完整的扶贫链条,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策,这一整套经过实践检验的减贫治理体系,充实和丰富了世界减贫理论。二是有效的破解了全球减贫工作的恶性循环现象,激发了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中国政府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科学高效的贫困治理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提出开发式扶贫,引导贫困人口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三是为世界减贫工作注入新动力,我国一直致力于国际减贫的交流与合作,习总书记也多次在国际场合发出推进全球减贫的中国声音。通过筹建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组织援外减贫培训,青年交流,项目合作等,不断的为世界减贫工作贡献中国方案。
习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理念,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上,更加深刻的解答了我国扶贫道路上的根本问题与难点问题,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目前我们正处于攻坚克难时期,我们应该继续以精准扶贫理念为指导,以更大的决心和力量,走完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