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职业院校对农村欠发达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施策思考

时间:2024-05-30

马睿,许泽钜,雷延霞

(青海省工业职业技术学校,青海 西宁 810021)

1 精准扶贫对农村欠发达地区的重大意义

早在2013年11月***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从而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坚持以“六个精准”统领贫困农村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精确瞄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大力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工程,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大大提升了扶贫效率,给广大贫困农村带来了福音。

《“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指出,加大农林技术推广和培训力度,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扩大贫困地区培训覆盖面,加强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分类施策,开展差异化技能培训。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加大对脱贫致富带头人、驻村工作队和大学生村官培养力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行农林技术培训,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中至少有1名成员掌握1项实用技术。

按照“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人也不能掉队,农村发展水平的多层次性和农民生存状况的不平衡性,决定了精准扶贫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2 精准扶贫的内涵是智力扶贫、教育扶贫、“造血式”就业扶贫、科技扶贫

精准扶贫不应该只是向贫困户送钱送物,而应将项目开发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根本上改变贫困户的谋生方式,找到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生存路径。精准扶贫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需要认真分析每个贫困户的具体情况,为其量身实践与思考,定做脱贫措施,不能搞“一刀切”或盲目复制。

从“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才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准扶贫的初衷是使贫困户长期脱贫,因此一定要处理好扶贫过程中短期减贫与长期脱贫的关系,短期减贫着眼于打基础、树信心;长期脱贫在于提升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发掘优势资源构建脱贫致富产业链,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进入长期脱贫的轨道。加强乡村科普工作,为贫困群众提供线上线下、点对点、面对面的培训。

3 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职业教育对精准扶贫的意义

2015年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将教育扶贫上升至国家战略,教育作为“智扶”的重要手段也逐渐被学者所研究,但更多的是提出将国家教育经费向基础教育倾斜。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下一代上尚不足发挥其时效短的优势,但是在培养贫困地区现有适龄劳动力(生产主体)职业技能上,则具有见效快、针对性强等优势,职业教育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不容忽视。

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发人的职业能力,建立国家人力资源优势,对接受过一定年限教育的人进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训练和培养,为这部分人群建立某种职业技能进行必要的实践训练,以适应特定岗位的职业需求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宏观层面主要包括非学历型职业教育和学历型职业教育两个类别。非学历型职业教育主要包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对失业人群的再就业教育等岗前技能型教育,学历型职业教育主要包括各类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和职业技术学校等全日制教育和适龄青年的职业提升计划等“理论+技能”型教育。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活动相对比,职业教育侧重于技能实践和岗位职能的培养。从职业教育的受教对象来看,其文化功底要求上明显低于与本科教育,重实践而轻理论的特征决定了这一人群在接受能力要求上可适当放宽,另外非学历型技能培训没有硬性的学历限制和年龄限制。

4 职业院校对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及施策方案

针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水平落后、学生升学率偏低的现实问题,职业院校应把推进教育精准扶贫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发挥职业教育“拔穷根”的作用,立足“造血式”扶贫,积极落实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精准扶贫专项招生计划等政策要求,深入贫困山区、贫困家庭宣讲招生政策、资助政策和就业前景,倾听、消除考生和家长的顾虑,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招生倾斜力度,提高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优质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知识技能,提升自身素质,彻底拔掉穷根。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参与精准扶贫就是要让贫困家庭具有劳动能力的成员掌握“一技之长”,能够实现顺利就业、稳定就业和体面劳动,达到“教育(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效果。

5 职业院校要降低办学层次,拓宽办学思路,针对三农灵活设置技能型涉农新专业,加大涉农专业师资力量投入,打造教农结合新产业

当被问及最希望的培训内容时,农民的需求从高到低依次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80.3%)、农产品市场营销(78.0%)、农村电子商务(70.9%)、农村经营管理(69.3%)、涉农法律法规培训(50.4%)、教育观念(30.7%)、手机等智能设备使用(29.9%)、家庭与邻里关系改善(22.8%)、消防安全(18.9%)、其他(2.36%)。由此可见,地方对教育扶贫培训最需要的依次是农业实用技术、农产品营销策略和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和农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因此,职业院校在涉农专业设置方面还不能有效满足农村农业发展实际,不能很好地与当地农业产业融合,课程设置与缺乏针对性。在服务精准扶贫方面存在就业能力不足、缺乏系统性制度保障、毕业生反哺农村农业保障不足。在涉农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职业院校应开设有关农业技术、农村经济、农民技能的课程和教材,补足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基础知识和认识水平,通过技术教育提升农牧产品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的技术含量及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

职业教育从整体上属于办学层次低、易学易懂、便于上手的技能型学历教育或者非学历教育模式,与现阶段我国精准扶贫对象的基本特征相契合。将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研究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路径,明确职业教育服务于精准扶贫主要对象,重点在于有针对性地开展适龄劳动力群体的职业培训,提高社会生产者主体内在的造血功能。首先,降低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学费成本,让农民有意愿又有经济能力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其次,在条件成熟时,实行农村义务职业教育制度和农民免费技能培训制度,把农村职业教育做成国家公益性事业予以支持和发展。第三,降低农民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尤其是要进行农业生产和技能培训一体化两不误。第四,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点在乡村社区和田间地头的布局以及学习时间的安排,为他们提供时时处处都能够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条件。第五,培养一支既是理论教学的教师,又是实践指导的农艺师、农经师、畜牧师、工程师的“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从而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质量。

职业院校要通过充分调研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变化,结合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农业产业特色,针对贫困人口在养殖、畜牧业、农产品加工等农业生产、外出进城务工等方面技能的缺失现状,用足自身的专业优势,把专业基地建在农村产业链上,依托农村特色产业办专业,做到专业与产业对接,专业全程覆盖产业,提高教育扶贫的实效性。

6 职业院校要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情况

职业院校应开创面向农村、农业、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才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服务全面脱贫、实现全面小康的突破口。以开设农业技术培训和发展区域农业经济为扶贫路径,以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返乡创业农民、致富带头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攻坚拔寨的新力军,推动县域经济增长、进入农业现代化、进入小康社会的必备条件。

职业院校要通过农林技术培训等农业产业发展方式,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精准度,瞄准扶贫对象,整合各部门各行业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对大学生村官等驻村干部加大培训和扶持力度,增强贫困农村人才投入力度。

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最薄弱的地方在于农村,最突出的短板在于长期居住在贫困农村的当地农民。要给农民加强创业教育,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引进创业教育,既可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新型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就业教育的不足,也可以通过创业培训,对贫困农民进行创业实践操作训练,提高其创业知识技能和创业意识品质,引导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