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香格里拉市草原生态系统的初步治理效果

时间:2024-05-30

王志婷

(云南林业调查规划院生态分院,云南 昆明 650031)

1 市草原基本情况

香格里拉市幅员辽阔,草场面积分布广,面积大,草场类型丰富,植物种类繁多,牧草品质优良,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53.9%,清查总面积为333539.69hm2,其中草原311651.91hm2,草地资源21887.78hm2。香格里拉市有暖性灌草丛类、热性灌草丛类、山地草甸类、高寒草甸类四种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其中以高寒草甸类和山地草甸类为主,面积分别为204210hm2和126471.13hm2,占比分别为61.23%和37.92%,人工草地面积最小,占比为0.14%。高寒草甸主要分布在格咱乡和东旺乡,山地草甸主要分布在东旺乡、建塘镇、小中甸镇等,暖性和热性灌草丛类在虎跳峡镇、金江镇、洛吉乡等乡镇有少量分布。

2 草原退化及治理情况

截止2018年香格里拉市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草原均有,不存在未退化草原。全市草原总面积为33.35万hm2。其中,轻度退化草原面积为0.19万hm2,占0.56%;中度退化原面积为12.75万hm2,占38.22%;重度退化原面积为20.41万hm2,占61.22%。

2.1 试点区草原治理情况

2017-2018年香格里拉市实施了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共完成禁牧278.82万亩,草畜平衡357.28万亩。政策涉及11个乡镇、64个村委会、689个村民小组、26652户牧户、117748人。通过人工饲草地、舍饲棚舍等建设,项目区草原严重退化、草原超载现象得到了初步遏制,生态得到一定恢复,通过与项目区外各项指标对比,退牧还草工程生态效益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冬春季饲草短缺,季节性饲草供应不平衡。香格里拉市草地家畜养殖主要分布在高寒坝区,从11月份进入冬季到次年的3月,在长达5个月的漫长冬季里,畜群主要靠储备的饲草及农作物秸秆和蔓菁喂养。受气候寒冷,耕地面积小,农作物品种少、产量低等因素的制约,饲草料产出总量少,几乎大部分牧户都存在冬春季饲草供应不足的问题。夏季丰草期由于降雨多,空气湿度大,饲草难以干燥储备,天然草地及割草地往往利用不足造成浪费。季节性饲草供应的极度不平衡,加之草地载畜量过高,冬春季饲草储备不足,使得牲畜始终处于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中,每年春季总有不少牲畜被冻死、饿死,严重影响了社区牧民的生计。

(2)草地管理制度不健全,草地持续退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随着草地权责制度的改革,目前部分草地已承包到户。由于每户拥有的草地面积较小,牧户投资围栏等基础设施的费用较高,加之社区年轻人普遍外出务工,劳动力缺乏导致家畜放牧及管理较为困难。因此许多村民小组的草地没有承包到户,仍然属于集体所有的公共放牧草地。公共草地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制度执行力不到位的问题,牧户为追求眼前的养殖效益,对草地进行掠夺式利用,放牧超载和藏猪放养现象十分严重。草地长期超载导致草地逐步退化,草地毒杂草数量增加,可食牧草比例减少,草地生产力持续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3 人工种草生态修复取得的成效、经验及做法

经过多年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工程,香格里拉市草地生态环境呈好转趋势,表现出“总体遏制,局部好转”的态势,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草地生产力逐步提高,草原载畜压力指数降低,生物多样性增加,草原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1)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施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确保了该市天然草原得以休养生息,实现草畜平衡动态管理;实施围栏封育、更新多年生人工草场、新建多年生人工草地、改良草地、种植一年生高产饲料地,有效增加了优质饲草数量,大力缓解了天然草原载畜压力。实施肉牛羊标准化棚圈建设、贮草棚建设等,使养殖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养殖环境条件得到极大提高,加快推进了传统的自然放牧向舍饲或半舍饲的科学饲养方式转变。全面提高了全市各族群众的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及利用意识,促进了全市草原生态环境状况的显著改善。

通过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草地监测及草原生物灾害监测表明:禁牧区植被盖度平均值92.66%、草群平均高度平均值3.44cm、植物种数平均值14种、不可食草种数平均值0.88种、总产草量鲜重平均值1654.44kg/hm2、总产草量风干重平均值530kg/hm2、可食产草量鲜重平均值1546.66kg/hm2、可食产草量风干重平均值496.66kg/hm2、海拔平均值3882.44m;草畜平衡区植被盖度平均值93.88%、草群平均高度平均值7.44cm、植物种数平均值14.88种、不可食草种数平均值3.44种、总产草量鲜重、平均值2837.77kg/hm2、总产草量风干重平均值794.44kg/hm2、可食产草量鲜重平均值1722.22kg/hm2、可食产草量风干重平均值484.44kg/hm2、海拔平均值3260.44m。

(2)水源涵养能力明显提高。人工种草是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需要,多年草原保护建设不仅恢复了草原植被和生产力,而且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局部改善,草地生态退化得到遏制,水源涵养能力明显提高。据监测,水资源量增加1800万m³,湿地面积增加2.25万亩。

(3)生物多样性逐步丰富。通过推进草原保护制度建设,草原牧草种类达到20种以上,野生动植物、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4)维护了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稳定。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实施,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牧民生产生活水平,促进了全县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消除了社会不安因素,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稳定。因此大力发展人工种草,提高单位面积产草量,使退化的草地从根本上得到更新复壮,恢复生态,为全市草原生态发展打下良外基础。

4 典型经验与案例

以香格里拉市退牧还草工程为例。项目累计安排退牧还草工程任务34.75万hm2,其中:禁牧15.36万hm2,休牧16.06万hm2,划区轮牧3.33万hm2;重度退化草原补播4.40万。项目区内牧草高度12.88cm,盖度82.28%,鲜草产量4682.28kg/hm2,可食牧草4163.19kg/hm2。与项目区外的草地相比,牧草高度、盖度、鲜草产量和可食牧草产量分别提高了57.26%、7.87%、39.44%和46.62%。该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经验值得迪庆项目实施区外的其他牧区学习和借鉴。其主要建设技术包括:

4.1 扶持建设人工草地

项目实施前,全州天然草地59.03万hm2,可利用面积能提供的载畜量为29.11万个黄牛单位,而每年草食畜存栏量在32万个黄牛单位,年超载3万个黄牛单位左右。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后,由于对天然草原实行禁牧、休牧,草食牲畜放牧场所减少,相对减轻了草食牲畜对草场的压力。

4.2 加强了牧业基础平台建设及草地管理意识

在退牧还草项目区,开展围栏及畜种改良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大饲草饲料生产及加工,推行牲畜圈养、减轻天然草场的压力,同时引导农牧民调整畜群结构,改善牲畜品种,加快出栏周转,促进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项目的实施,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使干部和群众树立自觉搞好草原生态与建设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实施管护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3 完善草场承包制度

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基础,因地制宜地推行联户、联社承包方式,建立草地的长效管护机制。

5 效果评价

通过建设人工草地,改良草原以及围栏封育等措施,使天然草场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草原的牧草高度、密度、覆盖度和当年生绿色枝条的数量呈不同程度的增加,退化和裸露地表的草原恢复植被,地表植被覆盖率提高到70~90%;随着地面覆盖率的增加,草群种类的逐渐增多,改善了草原的生态,促进牧草恢复性地生长,进而提高草原产量。其次,由于饲草的根系根茎在土中交错生长,密集盘结,形成了坚韧的草皮,既能防止雨水对地面的冲刷,又能减轻地表径流,增加了渗透率,减少草地土壤冲刷和地表径流失,可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美化生态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温,草地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从而减轻水土流失,不仅使退化草地得到有效治理,草地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能力显著增强。

退化草原生态修复试点项目建设人工饲草料地,减轻了天然草原放牧压力,有效调动项目区农牧民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促进草原生态的明显改善,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实现草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经济向二、三产业领域延伸,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试点项目的实施,改善了试点地区畜牧业的生产条件,提高草地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畜牧业发展的后劲,促进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方式的转变,有效提高了牧草的产量和质量。因人工饲草料地的产草量是天然草原的4-5倍,使草畜矛盾得以缓解,并能发展绿色草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