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克里丝汀? 诺德“功能加忠诚”翻译理论的研究

时间:2024-04-24

摘要:20世纪70年代后期,翻译研究由侧重形式的翻译理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研究。在德国,从交际角度出发的功能翻译理论逐渐兴盛起来。第一代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性。而第二代功能翻译理论在第一代功能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内容,使其更加完善。克里丝汀·诺德就是第二代功能翻译学派的代表人物,她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理论。本文主要是解读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探讨该理论的实用性、合理性和局限性。

关键词: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功能加忠诚”理论的应用;“功能加忠诚”理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87-03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后期,翻译研究由侧重形式的翻译理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研究。在德国,从交际角度出发的功能翻译理论逐渐兴盛起来。第一代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性,认为翻译的决定因素是翻译目的。而第二代功能翻译学者在对“目的论”修订、发展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内容,使得功能翻译理论更加完善。诺德在第一代功能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切实可行的文本分析模式,形成了指导翻译实践的新一代功能翻译论。诺德提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的参考系数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翻译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交际功能。于是,她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理论。

诺德深受其老师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和弗米尔的目的论的影响,也很赞赏霍斯-曼特瑞的翻译行为理论,但她也有自己对翻译的见解。她把忠诚原则引入功能翻译的模式中,希望解决翻译中的激进功能主义倾向。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本文主要是研究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探讨该理论的实用性、合理性和局限性。

二、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功能翻译学派成为翻译界主流之前,以对等论为基础的语言学派在翻译学界占主导地位,其代表人物是威尔斯(Wolfram Wilss)和科勒(Werner Koller)等。坚持对等论的翻译家认为译文要保留原文中的各种特征。但是,在翻译实用性文本时,坚持对等论的理论家更乐于接受非逐字翻译的方法。他们对不同的语篇体裁和文本类型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这就使得对等论让人无法理解。因此一些学者开始对翻译理论脱离实践的情况感到不满,他们希望有新的理论出现。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流派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以凯瑟林娜·赖斯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贾斯特·霍斯-曼特瑞(Justa Holz-M?ntt?ri)和克里丝汀·诺德(Christiane Nord)是德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该学派的标志性理论是: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霍斯-曼特瑞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通过赖斯、弗米尔和曼特瑞的努力,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极大影响。诺德针对目的论的局限性,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原则。

(一)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

凯瑟林娜·赖斯是经验丰富翻译家和翻译培训家,她是弗米尔和诺德的老师。根据布勒的语言功能论,她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总结出了各种文本类型的特点及其相应的翻译策略。1971年,她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一文中提出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指出了翻译批评的依据是原语和译语功能之间的关系。她认为,理想的翻译是目的语篇和原语语篇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但她发现有时翻译发起人要求的目的语篇的功能与源文本是不同的,她认为当对等论无法实现更好的翻译时,译者应当优先考虑翻译的功能。于是她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她将文本按照交际功能分为三类,一是信息型(informative),以内容为中心(content-focused);第二类是传情型(expressive),以形式为中心(form-focused);第三类是使役型(operative),强调呼唤功能(appeal-focused)。因此,赖斯的理论是建立在对等理论的基础上,其实质指的是寻求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在翻译过程中参照系不应该是对等,而应该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交际功能。

(二)弗米尔的目的论。

弗米尔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摆脱了原语中心等值论的束缚,受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的影响,创立了功能派新理论,即:目的论。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行为,目的文本应该以实现发起人预先设定的目的作为最终目标,忠实或对等不再是评判翻译的标准。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译者应该为实现特定的目的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翻译目的主要是由译文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对译文的期待及交际需求决定的,译者要充分考虑到接受者的感受。如果接受者无法认可译文,翻译的最初目的就无法实现。

(三)霍斯-曼特瑞的翻译行为理论。

霍斯-曼特瑞是德国籍芬兰专业翻译家、翻译学者及培训专业译者的翻译教师。她认为,翻译是一种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其总称为“翻译行为”。在这个复杂的翻译行为中不仅涉及诸多的参与者(行动的发起者、委托人、原文生产者、译者、译文使用者、信息接受者),还有翻译的环境条件(时间、地点、媒介),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实现翻译的目的。她强调对每个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关注翻译行为的方方面面。翻译行为理论强调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因此译文的形式并非照搬原文模式,而是取决于是否在译语文化中合理地为其目的和功能服务。

三、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

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吸收了前三位功能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理论的精华,深受老师赖斯文本类型学的影响,设计出“翻译导向的语篇分析模式”。这个模式通过原文和目的文本中的相关成分,辨认出于翻译过程中与功能相关的成分。译者了解了原文的功能,就将其与委托人所要求的目的文本的预定文化功能进行比较,排除原文中没有用的成分,并在翻译中进行处理。对于弗米尔的目的论,诺德也很赞同译文目的是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弗米尔指出译者在委托人的指示下制定译文的目的,但诺德认为译者没有制定译文目的的自由,委托人起重要作用。诺德理论的提出也主要是针对霍斯-曼特瑞提出的关于为实现翻译目的目标文本可以完全独立于源文本的激进功能主义理论,诺德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忽视源文本,不能只对目的环境负责,译者同时要对翻译发起人和目标读者负责,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翻译目的服务。诺德把这种责任称为“忠诚”(loyalty)。在此基础上,诺德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即“功能加忠诚”的原则。功能是指翻译发起者预计的目的文本在目的语境中的作用;忠诚是指译者综合考虑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的利益的责任。译者不一定要按照某一方的期望去做,如果交际各方期望不同,译者就会陷入十分两难的境地。译者综合考虑各方意见,也有权按照翻译目的采用与他们期望不同的翻译方法,侧重与原文某些方面的传译,而忽略另一些特征。译文的功能目的是译者决定采取何种翻译策略的重要标准,读者的期待也是主要因素,读者处于译语文化中,与源语也许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译者要熟悉译语文化中的惯例。为此诺德还专门写文章来论述了“翻译中的惯例”,读者期待什么样的翻译,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译者怎样去发现惯例。如果因为某些原因译者对原文做出了改动,与译语文化中的惯例不一致,译者就有责任告诉读者翻译策略的原因,不能因此而误导原文生产者。然而“忠诚”又不同与传统的“信”(faithfulness)或“忠实”(fidelity),诺德试图用一种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来表示“忠诚”的概念,而后者只注重原文与译文在语言或风格上的相似性。诺德的忠诚原则是对极端目的论的限制,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取得各方利益统一的前提下,通过协商达到功能与忠诚的统一。

在这个模式中,忠诚是一个空位,由每个特定的翻译任务所涉及的文化及其所奉行的翻译理念来实现。诺德将忠诚概念引进了目的论,也是为了解决翻译中文化特殊性问题,对翻译目的的范围加以限制。她认为译者是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协调人,对翻译行为参与者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而忠诚原则规定了译者的行为在道义上要限制,除了要根据翻译目的来行事之外,还要遵守一定的道德,承担由翻译所带来的责任。

四、功能加忠诚理论的应用

一般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主要涉及到三方面的参与者:原文作者、译者、译文接受者,而功能派认为,翻译行为涉及到翻译过程的发起者、委托者、原文生产者、译者、译文使用者、译文接收者和译文接受者等多个翻译过程的参与者。其中,译者是翻译链上最重要的环节。翻译理论主要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的依据,一般应用于对翻译人员的培训,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也是如此。诺德认为功能派翻译理论中对翻译人员培训最有应用价值的三个方面是:翻译纲要、原文分析及对翻译问题的分类,这三个方面也是她功能加忠诚理论的核心概念。翻译纲要传递了译文的背景信息,译者首先了解译文的功能和动机,制定出合理的翻译步骤。接下来是原文分析,通过分析原文的信息,结合翻译目的,译者决定哪些信息应该保留,哪些信息应该进行必要的调整。翻译问题一般会涉及到语用、文化、语言、文本等方面,不同的问题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但在整个过程中,翻译功能始终是注重的焦点。

功能加忠诚理论可用来分析各种类型的文本。从翻译道德方面来讲,忠诚要求译者在翻译中遵守职业伦理与道德,商务语言简洁、准确、专业,多以说明文和应用文为主,例如一些广告说明书之类的文本主要是引起读者即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翻译委托人有可能受到利益的驱使要求译者改动原文,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译者提高个人素质,以诺德的“功能加忠诚”原则为指导,保护译文读者即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害。在商务语言文本的翻译中应遵循准确、简洁、礼貌的原则,符合源文本目的又忠诚于译文接受者。此外,文学翻译历来是翻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世界各国的文学巨匠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许多译者同时担任着作家和翻译家的双重身份,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译者不得不根据译语文化对源文本做相应的调整。在实现译文功能的同时,忠诚原则要求译者综合多方利益,避免译者为达到翻译目的而随心所欲地改写原文。虽然文学作品的翻译可以说是一种再创造,但不能完全不顾源文本的语言特点,失掉了原汁原味的艺术美感。译者应兼顾忠诚原则,合理的选择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协调各方利益,做到既忠于译源又忠于目标语两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文本的翻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某些旅游资料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着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特色。旅游翻译体裁属于典型的“呼唤型”文本,功能主义学派的主流基本上还是一种“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中的“呼唤型”功能文本的翻译特别合适。诺德的忠诚原则要求译者考虑到翻译过程中涉及的两种文化及其特有的翻译理念之差异,又引导译者推知并尊重信息发送者的交际意图,从而减弱了“激进”功能主义的规定性。此外,电影字幕、法律文献、科技论文等文本的翻译也可以利用诺德的功能加忠诚原则。此原则赋予译者更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工具翻译手段的运用有助于各种文本的灵活性翻译处理,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五、关于“忠诚”原则合理性和局限性的思考

传统翻译理论要求译文必须忠实对等于原文,这就说原文与译文、原作者与译者实际上地位是不平等的,译文在目标语中的预期功能受到忽视,原文受到重视。而诺德的忠诚原则赋予译者更多的自由,与静态的忠实、对等概念相比,它强调的是一种尊重译者与各方的尽心尽力的态度。诺德认为译者并不是一味的去遵从或按照固定的模式按部就班,译者同样也要有自己的立场与观点。译者可以按照翻译行为其他参与者的意图去翻译,也可以不按他们的意图去翻译,但要想他们解释、说明采取这种策略的原因。在交际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相辅相成,作为联系各方的纽带的译者,必须时刻记着对原文作者、读者以及两种文化、意识形态所负有的责任。极端功能主义认为译文的功能或目的高于一切,为了实现译文的功能,译文可以与原文差可以别很大,甚至无相似之处。忠诚原则是对极端功能主义的一种反驳,它承认译文功能或目的是决定翻译策略的因素,但却不是唯一。

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也具有其局限性。在实际操作中,要同时忠诚于委托人、原文作者和读者三方并不容易做到。许多学者对该理论持有不同意见。张南峰(2004)指出,诺德的忠诚原则具有合理性,同时也带有理想化色彩,具有不现实性;朱健平(2003)指出该原则所采取的是一种中庸之道,从只重视目的语的功能理论退了一步,可以看出其中所包含的规定性成分;描述翻译学派对忠诚原则中的规定性成分颇感失望。该原则确有可取之处,但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忠诚并不是唯一的道德准则,它可以跟源自经济、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原则相冲突。忠诚是一种折中的说法,对于目的友善,乐于合作的翻译参与者,译者的忠诚是必须的。但对于图谋不轨,注重自身利益的翻译参与者,译者就没必要做到忠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译者要做到完全的忠诚是不容易实现的,该原则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六、结论

通过对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的讨论,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了解该理论的一些观点。虽然该理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一大进步,但是它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翻译问题。尽管如此,它仍为我们进行翻译研究提供了很多借鉴。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ane.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 [M]. Amsterdam-Atlanta: Rodopi, [1988]1991.

[2]Christiane Nord.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or Training [M].John Berjar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2.

[3]Nord,Christi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Manchester:St. Jerome Publishing,2001.

[4]吴丽莉. 从克里斯蒂娜诺德的功能论角度分析翻译及其过程———以魔幻小说的英译汉为例[D].厦门: 厦门大学, 2009: 3.

[5]张美芳. 功能加忠诚—— 介评克里丝汀· 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J]. 外国语, 2005: (1)

[6]李文革.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7]卞建华. 对诺德“忠诚原则”的解读[J].中国科技翻译,2006,19(3).

[8]邓景春. “功能加忠诚”模式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启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5.

[9]周宣丰,李茂莉. 从翻译伦理的角度重释诺德的“忠诚”原则[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31(5).

[10]万兵. 试论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在中国翻译界的应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9).

作者简介:苏辉,男,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