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陕西渔业发展成就

时间:2024-05-30

○任平华 樊 铮

本文以196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筹建省级渔业工作机构为起点,认真回顾总结半个世纪以来陕西渔业取得的历史成就,总结展望“十四五”期间陕西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方向,坚定党的领导,对加快推进新时代全省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英明政策引领开拓创新,指导我国渔业生产恢复并发展

中国渔业,一个古老的产业,与人类文明的脚步相伴而行。在那个刀耕火种的时代,中国渔人就开始了漫长的捕鱼生涯。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2月,第一届全国渔业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了渔业生产先恢复、后发展,集中领导、分散经营的方针,要求依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原则,逐渐开始恢复渔业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部1956年5月正式成立。

经过60多年的艰辛历程,陕西渔业不断发展、改革、完善和壮大。作为我省省级渔业技术推广主体单位的陕西省水产研究与技术推广总站,自1960年省政府筹建的“三门峡库区鱼种场”,随着历史变迁,先后更名为“陕西省莲花寺鱼种场”“渭南地区水产工作队”“陕西省渔业工作队”;1980年经省农委批文,更名为陕西省水产工作总站,2016年、2019年经省编办批复又先后更名为陕西省水产研究与工作总站、陕西省水产研究与技术推广总站。全省渔业推广体系从无到有、有弱到强,服务手段、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形成省市县三级推广网络,全省有各级水产站97个,其中省级站1个,市级站10个,县级站86个,全省目前有46个市县水产站加挂渔政监督管理牌子,22个市县站加挂了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牌子,10个市级水产站已有8个参照公务员管理,300人进入公务员管理序列,800余人属于全额事业编制。我省参加全国首届水产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第一名,两名同志分别荣获个人第一、第二名,展示了陕西技术人员的良好精神风貌、展示了陕西技术人员过硬的职业技能,赢得全国总站高度赞扬。60多年来,省市县渔业推广体系上下统一,形成合力,认真贯彻中省厅发展渔业各项决策部署,扎实履行职责,为促进全省渔业发展,增加渔民收入,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惠及陕西渔业逐渐发展壮大

100年来,中国渔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简单捕捞,粗放养殖,到如今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养殖,我国已是世界上养殖产量(不管是亩产还是总产量)最高的国家,大国渔业崛起的步伐已然在加速;从原始渔猎到驯化家养,从天然捕捞到人工养殖,从粗放式发展到资源合理利用,我国渔业逐渐发展壮大,真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自1989年起连续30年居世界第一,占全世界的40%以上,水产养殖产量占60%以上。

陕西渔业不断突破,上世纪60至70年代,我省在西北地区首获家鱼苗繁殖成功,繁育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苗种销往西北五省及毗邻的晋、豫、蒙等省区,“莲花寺鱼苗”成为知名品牌。“螺旋鱼腥藻研究利用”科研项目在理论和生产上获得突破,为国内外生物界所瞩目。引进的“水库赶、拦、刺、张”联合渔法技术,解决了省内大、中型水库鱼类捕捞问题。80年代至今,我省先后组织实施《万亩池塘高效技术推广》《大中型水库增施磷、氮化肥养鱼技术推广》《建鲤良种优势利用推广》《大中型水库银鱼移植增殖技术》《工程化稻田养鱼技术推广》《盐碱滩地和风沙地区池塘生态渔业技术示范》《池塘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推广》《秦巴山区冷流水养鱼技术示范推广》《陕北地区库坝生态渔业技术示范推广》《陕西省大中型水库渔业综合开发技术推广》等农业部“丰收计划”和省政府重点农技推广项目,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推进全省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荣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励25项。其中省政府农技推广一等奖3项,部省级二、三等奖9项。截至2019年,全省水产品产量由1978年2240吨增加到16.62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由4600万元增加到54.2亿元,全省主要养殖品种由1972年的草、鲢、鳙、鲤四个品种,发展到目前的30多个品种。全省渔民年纯收入由几百元,增加到现在1.51万元,据统计,近年来,全省渔民年纯收入连年增长,并远远高于全省农民纯收入,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为全省农业农村发展、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完善政策,推动陕西渔业不断转型升级

100年来,我省渔业工作始终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工作,统领全局,推动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半个世纪以来,我省渔业发展经历4次飞跃。一是通过早期成立的捕捞队,引进水库赶、拦、刺、张联合渔法,为基层培训技术人员,解决了全省大中型水库中上层鱼类捕捞问题。从而带动了全省鱼类捕捞业的发展,全省成鱼产量连年增长,仅渭南地区成鱼由1971年40吨增长到1977年的253吨,增长5倍多。二是突破了家鱼人工繁殖关,解决了我省渔业发展种苗一直依赖从湖北引进的长江捕捞的家鱼苗的问题,从1970年起我省基本结束了“南苗北运”的历史。经过50年的发展,我省渔业养殖种苗数量不但得到保障,而且质量得到提高,建立了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家鱼原种场,年产家鱼水花鱼苗不但能保障我省渔业发展需要外,而且还远销山西及西北地区。三是颗粒饲料养鱼技术推广应用,使渔业发展出现了划时代的飞跃,渔业产量成倍增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水域开发利用空前高涨。四是冷、热水资源在渔业上的开发利用,有效地带动了全省各地发挥资源优势调整品种结构,促进了名特优养殖业飞速发展。

(二)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全省渔业发展思路、养殖技术、养殖模式不断创新。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全省渔业发展思路、养殖技术、养殖模式不断创新。一是改变了单纯的池塘养殖模式。全省已形成围绕区域资源优势,依托渔业开展渔游、鱼藕、鱼禽、鱼猪等综合开发科学发展模式。二是改变了渔业养殖观念。全省渔业养殖观念已由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效益、生态上,全省先后出现了稻鱼(稻鳅、稻蟹)综合种养、大水面生态渔业、冷水鱼生态养殖等养殖模式。三是改变了渔业养殖经营模式。渔业养殖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转向渔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等合作经营。四是改变了渔业“小产业”的认识。渔业迅猛发展,渔业产量、质量、效益连年提升,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成效显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我省汉中市南郑区水产站李万春站长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三)社会公益职能不断增强、拓展,全省渔业绿色健康发展。社会公益职能不断增强、不断拓展,为全省渔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一是全省各级水产站先后成立了渔业病害防治中心和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中心,围绕水产品质量安全,认真履行职责。从无公害认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渔业环境监测,查处水质污染事件,落实“五项制度”,减少投入品对养鱼水体污染入手,加强源头监管。目前,全省已有55个产地、68个水产品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认证面积4.96万亩,占精养鱼塘面积的61.8%。全省先后涌现出了“石头河牌”无公害虹鳟鱼、冯家山水库鲟鱼、神木红碱淖“红湖牌”黄河鲤、羊毛湾中华绒螯蟹、洽川黄河黑乌鳢等知名品牌。二是通过开展渔业病害防治和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工作,查处违禁药物,推进水产品市场准入,开展封江禁捕集中整治,陕北能源基地对渔业水质污染调查处理,渔用物资市场清理整顿等行动,有力促进了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围绕水生野生动物资源养护,不断探索和创新发展模式。目前,全省已建成大鲵保护繁育场百余处,秦岭细鳞鲑保护繁育场8处。四是认真履行渔业病害测报预警防治工作,加强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有效地避免了全省渔业养殖生产环节重大疫情和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为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养殖形势平稳提供了有力保障。五是加强科技创新,推广鱼病远程辅助诊断系统建设项目,全省建成监测系统信息平台3个,系统终端24个,试行了区域养殖病害防治专家远程会诊。在重点县、企业示范建立水产品质量追溯终端28台套和水质在线监测、智能调控设备,为全省渔业信息化、现代化树立了示范。推广了微孔增氧技术试验与应用,冯家山水库等10余家渔场引进该项技术,推广面积近万亩,均取得增产降本,增产提效的良好效果。

四、贯彻党中央战略部署,实现陕西渔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陕西各级渔业部门先后认真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和廉洁自律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两学一做专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教育等活动,通过加强政治学习和思想道德教育,使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业务素质得到提高、民主监督及参政议政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发挥,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民主决策和廉洁勤政意识进一步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渔业部门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职工的学习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坚持常抓不懈,坚持从严管党治党,增强了“四个意识”,坚定了“四个自信”,始终做到“两个维护”,我省渔业人心思进,人心思齐,凝心聚力,担当作为,为全省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

进入新时代,随着“十四五”规划壮丽画卷的铺展,中国经济发展又进入一个新阶段,陕西渔业将迎来一次新机遇,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引领下,中华民族将重回世界之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早日实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