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实施543 工程,推进枝江市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4-05-30

○杜其松

“十三五”以来,枝江市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以“渔民增收、渔业增效”为目标,积极实施渔业调结构、转方式战略,保持和促进了水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水产业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农业的优势产业、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枝江市连续多年保持湖北省水产大县地位、雄踞宜昌市之首。水产业的良好现状为枝江渔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枝江渔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资源与配置、生态与环境、质量与效益、结构与体系、区域与布局等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布局合理、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融合的绿色高质量渔业新格局。

一、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发展绿色渔业,建设高质量水产”的总体目标,积极构建“设施、生态、品牌、休闲、平安”五大渔业,健全“水产品地方技术标准、疫情测报和信息共享、水产品流通、质量安全监管”四大体系,积极实施“结构调整、质量安全、科技兴渔”三大战略,实现渔业生产结构和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完善,科技支撑能力强,一二三产业协调融合发展,形成生态良好、生产发展、装备先进、产品优质、渔民增收、平安和谐的新格局。

(一)构建五大渔业

1.构建设施渔业。鼓励、引导和支持渔业企业、有能力的养殖大户发展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养殖和圈养新模式,大力发展设施渔业。积极创建部级现代水产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省级现代渔业示范基地,搞好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渔业装备水平,巩固和提升渔业健康养殖成果和水平。

2.构建生态渔业。坚持“生态、健康、高效、节能”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立体养殖”“池塘零排放圈养”“稻渔综合种养”等节地、节水、节能、节粮绿色养殖模式,大力推广生物制剂、微孔增氧等新技术。积极开展绿色食品、有机水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登记保护,鼓励引导地理商标和集体商标注册。全面收回全市湖泊、水库经营管护权,实行生态健康养殖,让湖泊、水库养殖的天然生态鱼成为枝江绿色渔业发展的亮点和特色。

3.构建品牌渔业。坚持走品牌发展道路,全面培育壮大“覃姐”鱼糕、“三合”冷鲜鱼等渔业品牌。鼓励“覃姐”鱼糕创建中国驰名商标。

4.构建休闲渔业。充分利用区位环境优势、道路交通优势和渔业基础优势,大力开发生态观赏休闲渔业,发展渔业第三产业。加大休闲渔业创建的支持力度,将休闲渔业打造枝江市渔业、旅游业的一张精致的名片。

5.构建平安渔业。落实渔业生产“三项记录”“水产投入品准入”和“水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建设覆盖全市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重金属和抗生素监测体系,开展专项整治,不断提高市场监管水平,确保上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做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渔民安全生产意识,有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渔业安全生产,创建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市。

(二)健全四大体系

1.水产品养殖地方标准体系。制定出台全市渔业生产地方标准,推行从水产种苗到成鱼养殖一整套的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体系,完善水产品标准检测手段,提高水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

2.渔业疫情测报和信息共享体系。建立以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渔业龙头企业、渔业合作组织和水产养殖大户“四位一体”的水生动物疫情预测预报体系,加强全市鱼病疫情预测预报和渔业信息收集,实现疫情预测预报和渔业信息共享。积极推进“互联网+”在水产业的应用和融合,建立起以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质量追溯系统和远程鱼病诊断系统为主体的全市渔业信息平台,全面提升水产业信息化水平。

3.水产品流通体系。积极发展水产品交易市场,规范发展水产专业合作社,壮大水产品营销队伍,加快构建产销对接、货畅其流的现代物流网络。推进订单销售、农超对接、互联网+、冷链物流等新型水产品交易方式。以市水产品产销协会为主体,培育水产品营销人员,建设成为西南地区水产品集散中心。

4.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苗种检验制度的执行和市场准入机制,进一步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机制、体制建设,完善制度设计,形成各方共同参与、各环节紧密配合、全方位严密监管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格局。加快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以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为主体,进一步加大力度,逐步建设覆盖全市的水产品质量追溯监管平台。

(三)实施三大战略

1.结构调整战略。切实加大渔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抓好“四大家鱼”传统养殖模式的转型升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提升特色养殖与特种养殖在渔业生产中的比重。

2.质量安全战略。全面推行绿色生态的养殖模式,落实渔业生产“三项记录”,加大“三品一标”创建工作力度,建设覆盖全市的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和水产品质量追溯平台,依法开展专项治理活动,保证上市水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

3.科技兴渔战略。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模式、应用新技术,大力发展设施渔业、生态渔业,引进推广池塘循环水养殖、零排放圈养新模式和稻田渔综合种养模式,引导应用生物絮团技术、生物浮床技术、生态沟渠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病害生态防控技术、在线监测及远程控制技术等养殖与环境修复新技术,全面提升渔业科技应用水平。

二、具体措施

1.推进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强渔恵渔政策,利用财政资金、引导社会工商资本投资渔业项目建设,重点实施渔业基础设施改造,提高鱼塘的标准化水平,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建设内容包括:循环水养殖设施及圈养设施改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池塘维修加固清淤、进排水沟渠分离及生态沟渠改造、水环境生态修复工程、养殖尾水集中无害化处置工程等。

2.提高设施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积极引导渔业设施化、装备化建设,提高渔业生产与管理控制化水平。强化水产原良种体系、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养殖池塘标准化、渔业安全生产、质量安全监管、执法监控和取证等设施装备建设。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渔业”行动,搭建渔业大数据平台,推广应用“可视、可测、可控”的渔业物联网、病害远程诊断、质量安全追溯和资源养护体系,普及渔船安全信息通信设备,提高渔业信息化水平,全面建成以水质在线监测为重点的物联网系统。

3.提升科技应用水平。进一步健全全市渔业科技推广体系,形成以市水产服务中心为主体、各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依托、各渔业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基地为重点、各渔业科技示范为骨干覆盖全市的现代渔业科技推广体系。保障推广经费,落实“一衔接、两覆盖”政策,创新激励机制,加大渔业科技投入力度;积极引进推广应用渔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大力推广零排放圈养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鱼菜共生、多营养层次养殖、多级人工湿地养殖、集装箱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促进渔业绿色发展、节本增效、生态环保、资源养护,促进先进实用技术转化;培育渔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高素质专业渔民、产业发展带头人和经纪人。

4.大力发展特色渔业。在稳定水产养殖面积,湖泊水库退出精养的情况下,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步伐,转变养殖方式,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和特种养殖,深入推进“一鱼一产业”,依靠特色渔业提升养殖效益,促进渔业经济快速发展。

5.突破性发展水产品加工流通业。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通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全产业链。培植壮大龙头企业,走精深加工发展之路。加快构建产销对接、货畅其流的现代物流网络。推进订单销售、农超对接、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新型水产品交易方式。

6.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市场准入和质量可追溯制度。加强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完善水产种苗检疫和重大水生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制度。加快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形成覆盖全市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支持水产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

7.发展休闲渔业。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特色、示范带动的原则,突出渔业资源优势,深挖渔业文化内涵,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优化休闲渔业布局,将休闲渔业发展与现代渔业、美丽渔村、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融为一体,推动渔业生产与旅游业融合,积极发展垂钓、水族观赏、渔事体验、科普教育等多种休闲业态,引导带动钓具、水族器材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建成金湖风景区为核心,辐射全市的一批各具特色的休闲渔业基地。

8.切实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推进渔业资源保护,全面收回湖泊水库经营管护权,在湖泊水库推行生态健康养殖。全面推进以渔净水,大力推广以鱼控草、以鱼控藻等净水模式,在湖泊水库、城市景观水系等公共水域,因地制宜开展以滤食性鱼类为主的“放鱼养水”活动,促进以渔净水,改善水域水质和环境。落实长江禁渔期和天然水域小龙虾禁捕制度,依法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做好渔业增殖放流工作,切实保护野生渔业资源。加快渔港建设及配套设施改造,建设长江渔政专用码头。

9.培育壮大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加大对水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加大项目、资金和技术帮扶力度,培育一批渔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经营大户、家庭渔场和产业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鼓励各类组织、工商资本开展渔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服务,全面提高渔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