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摘 要】传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学生主体意识淡薄、检测评价不到位等。“教—学—评一体化”旨在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学习成效三者紧密关联起来,最终实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研究者在考虑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学习任务与评价任务三组一致性、整体性的基础上,以译林版英语单元教学为例进行逆向教学设计,以期为教师提供落实课程标准的新视角,为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逆向设计;小学英语;单元教學
【作者简介】杨靓,一级教师,淮安市第四批小学英语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小学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淮安市“十三五”重点规划课题“小学英语文本创生实践研究”
目前,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设计大致流程是依据英语课程标准设定学习目标,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教学测试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这一设计流程乍看虽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仔细推敲,我们会产生一些疑问:学生预期学习结果的测评依据是什么?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否对学生预期学习结果的取得起到正向迁移作用?学习目标所期望达到的学习结果又是什么?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尝试以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8 Chinese New Year单元教学为例,基于“教—学—评一体化”对本单元进行逆向教学设计。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评三个方面。“教”是教师把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通过有效组织和实施课内外教与学的活动,达成学科育人的目标;“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参与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将学科知识与技能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养;“评”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以评价为导向的多种评价活动,以此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测教与学的效果,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1]“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和课堂实践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教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教学评价的动态性、发展性、综合性、形成性等特点,实现课堂教学与评价的融合统一[2]。
二、逆向教学设计的基本范式
美国教育家威金斯和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提到,课堂教学、单元教学和课程教学在逻辑上应从想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导出,而不是从教师所擅长的教法、教材和活动中导出[3]。逆向教学设计是基于上述理念提出的,是教师先确定预期结果,再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最后设计教学和学习体验的一种教学设计范式(如图1)。
三、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英语逆向教学设计操作步骤解析
译林版英语教材大体围绕“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的体系进行编排,板块与板块之间具有主题的相互关联性。Unit 8 Chinese New Year包含七个不同的板块,都是紧紧围绕“春节”这一主题展开的。教师可依据逆向教学设计范式对这一单元的教学进行整体设计。
(一)步骤一:确定预期的学习结果
1.统整单元目标
统整单元目标要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与持续性。从整体到局部,教师要将每一个单元、课时、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进行关联。本单元的核心话题是中国农历新年,教学重点是一般将来时“be going to”。教师可依据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统整单元目标。
(1)学会运用核心词汇“get、next week、food、rich、plan”及核心句型“I'm/We're/He's/She's going to…”描述节日计划,尤其是春节计划。
(2)能够运用话题词汇“Chinese New Year's Eve、red packet、lion dance、fireworks、firecrackers”等及核心句型“What are you/they going to do…?/What's he/she going to do…?”,询问他人的春节计划。
(3)能够借助多模态教学了解不同节日、文化,熟悉英国、美国的重要节日。
(4)能够运用与节日相关的信息和语言知识,借助思维导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制订节日计划并形成书面表达。
2.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于“Chinese New Year”的学习内容在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一课中已初步涉及,学生也能从“when”和“what”句型简单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但还不够深入;也已具备一定的英语学习基础,如积累了小组合作、班级活动等方面的经验。他们希望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对中国传统节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基于此学情,教师应启发学生调动多种感官,通过多模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感受中国传统节日,并通过与西方不同国家的重要节日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1)从传统文化类的纪录片中,我能了解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2)除了从“when”和“what”两个层面,我还能从哪些层面了解春节风俗、文化?不同地区庆祝春节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3)英国、美国重要节日的文化意蕴是什么?
(4)什么是计划?如何描述节日计划?
3.预期学习结果
教师以预期学习结果为导向,确定教学起点。对学习结果的预期既要源于已知,又要高于已知;话题的选择既要源于又要宽于单元主题,故笔者将本单元话题确定为“Plan for the festival”。预期学习结果包括预期的迁移和理解。预期的迁移包括知识迁移和技能迁移。教师通过梳理教材所要达到的学科核心素养来取舍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学”入手,提高有效教学的达成度。如在语法板块,教师预期学生能从第二人称的询问迁移到第三人称的陈述。预期的理解应基于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考量,教师除了要鼓励学生利用音像、网络、书报杂志等拓展他们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还要鼓励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会运用语言。
【预期的迁移】
·知识迁移
(1)能够就字母组合“oo”在单词中进行正确发音。
(2)能够正确运用核心词汇、句型询问和交流自己或他人的节日计划。
(3)基于单元主题,将课程标准中的话题与单元目标建立联系,并结合本单元各板块的教学内容,提取单元话题“Plan for the festival”。
·技能迁移
(1)能够听懂或看懂关于节日的英文介绍,开展多模态可持续自主学习。
(2)能够用英语描述节日计划,并与同伴交流、分享。
(3)小組讨论制订翔实、科学的节日计划。
(4)书写一篇有关节日的计划。
【预期的理解】
(1)在阅读文本、观看视频等过程中有意识地积累不同节日的文化背景知识。
(2)借助现代信息手段——电子邮件,编辑节日计划,并与好友分享。
(二)步骤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逆向教学设计需要教师通过确定、收集合适的评估证据来开展单元整体设计,思考如何评价或鉴定这些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达成。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编制与之相匹配的评价任务,并将这些作为评判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教与学进行预测、反馈、指导。评估证据是多样的,可以是上课互动时的提问、点评;也可以是客观练习的评价,观察学生完成的正确率来判断其参与度;还可以是通过交流讨论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多元化的英语学习评价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1.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任务是用来确定评量证据的,以证明学生是有能力完成理解和迁移的。教师在设计本单元表现性任务时,应由发散性思维任务——中国节日,到聚合性思维任务——中国农历新年,再到对比性思维任务——中西重要的节日,使学生的理解和迁移能力得到有效的检测与证明。
(1)制作“Chinese festivals”卡片: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鼓励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完成中国节日信息表(见表1)。
(2)绘制“Chinese New Year”思维导图:依据Story time板块绘制一张有关中国春节的活动导图(如图2)。
(3)对比中西重要节日:结合教师提供的再构文本及学生自己从网络等多媒体获取的信息,表述不同国家的重要节日并制订计划(见表2)。
(4)完成节日计划:借助思维导图及核心句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制订节日计划,并将其描述出来(如图3)。
2.收集其他证据
根据预期结果,教师还需要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活动或学习任务。教师通过收集一些其他证据来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表现,同时也为后期评价任务的落实做好过程性材料的收集。
(1)朗读课文——能够采取齐读、领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内容,语音正确,语调优美。
(2)改编故事——能够小组合作,发挥想象改编、创编Cartoon time板块小故事。
(3)师问生答——能够积极思考、准确回答教师的提问,并能针对文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计划互享——能够与同伴讨论、分享、完善自己制订的节日计划。
3.学生自我评价和反馈
学生自我评价反馈有利于学生在自我反思和彼此欣赏中发现他人的优点与自身的不足,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避免在其他人展示时,自己无事可做。一般而言,教师主要从学生语言输出能力、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单元整体评价要求三个维度来设置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馈。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学生自评课本内容朗读情况。
教师可设置三个等级的自评标准:第一等级语速正常,语调优美,有节奏感,语音正确且精神饱满;第二等级语音正确,声音洪亮,语速正常;第三等级语流不够顺畅,语调不够自然,有个别单词发音不准,但声音洪亮。学生根据自己朗读课文的情况以及评价标准自评。
(2)自评描写计划。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六年级学生要具备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中,输出技能“写”是不可分割的学习过程。针对本单元,教师可设置三个等级的评价细则:第一等级不仅能用本单元重点句型“be going to”正确写五句话,而且能运用更加丰富的句式;第二等级仅能用“be going to”正确写出五句话;第三等级虽能用“be going to”写出五句话,但存在语法错误。
(3)自评课堂的参与度与关注度。
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关注程度也是重要的自我评估证据之一。教师可设置三个等级的评价细则:第一等级上课专注,回答准确且有个人观点;第二等级上课认真,回答内容正确且较为流利;第三等级上课不够专注,回答不够流利,回答内容虽基本正确但存在语法错误。
(4)单元结束时对照Ticking time板块自评表给自己打星。
译林版六年级英语教材中的Ticking time板块承担着评价的任务,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整个单元的知识,调控学习过程,检测教学效果。它以表格的形式,从语言知识与技能、学习策略等维度提供评价指标,激发学习兴趣,反思、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见表3)。
(三)步骤三:设计学习活动或任务
明确前两个步骤后,教师就要开始思考设计怎样的学习活动才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逆向教学设计需要教师考虑活动顺序、关键活动和活动编码。一般来说,逆向教学设计以WHERETO进行编码活动,具体表现为:W(Where、What),引导学生了解本单元学习的方向和预期学习结果;H(Hook、Hold),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帮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E1(Equip、Experience、Explore),帮助学生体验知识和探讨观点;R(Rethink、Revise),反思和修正已有的理解与学习表现;E2(Evaluate),为学生提供自评、互评的机会;T(Tailor),学生依据自身需求、能力等设计活动、作业;O(Organize),合理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地提升学习动力与热情,提高学习质量。
基于此,教师设计的单元学习活动应能帮助学生梳理、夯实本单元知识的重难点,形成单元学习框架,利用所学知识在真实语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兼顾听、说、读、写多项技能,帮助学生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并依据学生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改进教学策略,调整相关教学环节。结合本单元实际教学,笔者设计了如下学习活动。
(1)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一些問题(如你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一般在什么时候?你和家人如何欢度春节?春节为什么最重要?它寓意着什么?)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对Story time板块文本内容的好奇及阅读兴趣。(H)
(2)围绕“Plan for the festival”这一话题,讨论本单元的一些表现性任务。(W)
(3)依据表现性活动及学习任务的需要,引导学生细读教材文本,帮助学生复习电子邮件的特点,重点掌握计划的写作方法,积累关键词句,为后期写作输出做准备。(E1)
(4)引导学生头脑风暴,从时间、饮食、风俗、活动等维度畅谈自己熟悉的节日,通过视频、图片、阅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对更多节日形成认知;随后启发学生思考,按照制订计划的顺序选择一个节日制订计划,并对照PPT中的标准自评或与同伴讨论互评。(E1)
(5)选取英语报刊中关于介绍圣诞、感恩节的文本片段或主题的绘本作为学生的拓展阅读,鼓励小组合作,查找这两个节日的风俗文化;依据教材文本中的思维导图,为拓展阅读素材中的节日计划绘制思维导图。(E1,E2)
(6)小组分享探究性学习成果,并深入讨论:我们为什么选择这个节日?该如何制订节日计划?(R)
(2)关于本课体现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建议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正迈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时代,笔者建议大家思考:每一节课能够体现哪些数学核心素养?本节课除了体现数学运算,还体现了逻辑推理、直观想象和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王尚志教授曾就“鸡兔同笼”从小学说到初中和高中,他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不断感悟和理解抽象、推理、直观的作用,得到新的数学模型,改进思维品质,扩大应用范围,提升关键能力,改善思维品质[1]。
(3)关于本课题后续研究的建议
张莉、罗燕、李昌勇在《“鸡兔同笼”问题的研究综述》一文中曾指出,从2008年至2017年,讨论“鸡兔同笼”的有229篇文章,主要有教学类和解法类两个方面。教学类文章大致有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思考;解法类大致涵盖假设法、方程法、列表法、画图法和面积法,以及一些特殊的方法。据统计,教学设计的文章约占25%,课堂实录及思考约占45%,解法约占30%。[2]由此可见,从2008年至2017年,很多教师更关心“鸡兔同笼”的教学问题。在解法类文章中,关于假设法的占35%,方程法占24%,列表法占22%,画图法占13%,面积法占4%,其他方法占2%。由此可见,假设法是教师研究得最多的方法,也是解决“鸡兔同笼”的一般方法;方程法是连接小学与初中的桥梁,是代数思想的初步认识,因此方程思想还是受到了大家的重视;列表法和画图法是低年级学生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最直观的方法,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它们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其他方法研究得相对较少。笔者建议教师在熟悉各种解法的基础上,重点研究“鸡兔同笼”的教学,特别是在如何提高思维能力,如何生成数学素养等方面获得新突破、攀登新高峰。
(注:本文是教育部“名师领航工程”在陕西师范大学教学实习基地活动中的一次听课点评。)
参考文献:
[1]王尚志.如何在数学教育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中国教师,2016(9):33-38.
[2]张莉,罗燕,李昌勇.“鸡兔同笼”问题的研究综述[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7(3):53-54,60.
(责任编辑:陆顺演)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