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水生动物致病菌耐药性监测进展与现状(2)

时间:2024-05-30

陈昌福 张喜贵 孟长明

(1.华中农业大学,武汉 430070;2.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453700)

2 国内外开展水产养殖动物耐药性监测现状

2.1 国外水产养殖动物耐药性监测的概况

国外有关水生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80-90年代,日本、欧洲及东南亚等国在当地主要鱼类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杀鱼假交替单胞菌、鲇鱼爱德华杆菌、鳗弧菌、假单胞菌等)中发现耐药菌株较为普遍,且存在严重的多重耐药性。随后大量的研究报道显示耐药基因大都位于致病菌质粒中,耐药质粒的漂移或传播可能是耐药性传播的主要机制。值得一提的是,国外在水生动物疾病研究中十分重视耐药菌株引发的流行性暴发病。发达国家开展动物源细菌耐药性调查研究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1969年英国联合委员会(UK Joint Committee)发布了斯万报告(Swann report),警告食品动物使用抗菌促长剂造成的耐药菌可能危及人类健康。自此,动物源性细菌耐药性风险引起了民众的关注,许多国家开始着手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与流行病学研究。上世纪90年代随着动物源性细菌多重耐药性出现,人们越来越担心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给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呼吁各国建立细菌耐药监测系统,在对人源性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同时,加强对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的监测。目前已有相当多国家实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计划,如日本的JVARM、芬兰的FINRESVET、荷兰的MARAN、挪威的NORMVET等。

2.2 国内水产养殖动物耐药性监测的情况

我国动物源性细菌耐药性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调查了一些重点畜牧养殖区动物源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的耐药现状,探索耐药菌及其耐药基因传播扩散的分子机制。进入21世纪,我国动物源性细菌喹诺酮耐药性快速发展,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先后资助了“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耐药性测定和耐药谱系调查研究”和“抗生素残留引起细菌耐药性安全评价技术研究”等课题。2008年,我国开始建立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络,启动了动物源细菌耐药性年度监测计划,年度监测计划主要由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和辽宁、上海、四川、广东4个省级兽药监察所等单位承担。

遗憾的是,上述所有动物源耐药性研究和监测计划均未涉及水产动物致病菌。国内有关水产养殖动物致病菌耐药性分析也仅仅与区域性致病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实验为主,其目的是为了筛选防治用的敏感药物。寥寥无几的几篇研究报告,与我国水产养殖用药规模极不相称。有关水产动物致病菌耐药性研究至今未能得到国家级层面科研项目的资助,极大地制约着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的发展。

2015年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立项开展水产养殖动物致病菌耐药性监测工作,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牵头组织,当年有北京、天津、辽宁、江苏和广西共5个省份的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或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参加耐药性监测工作,有国家财政经费支持。2016年,参加普查省份进一步扩大,除上述5省份外,河北、河南、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和广东7个省份的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或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也积极开展了这项工作,2016年新增加的7个省份虽没有国家财政的经费支持,但都自愿参加,说明此项工作是我国水产养殖业急需和实用的关键技术工作,得到了相关省份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丰富了这些省份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开展技术指导的手段。

(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