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杜 莹
麻城市总水域面积45.1万亩,适宜水产养殖面积20余万亩,水域面积大,渔业资源丰富。近年来,麻城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水产业发展呈现积极向好态势。
总体概括为三个提升和四个转变。
三个提升:
(一)规模在提升。目前,麻城市水产养殖面积16.5万亩,全市渔业总产值6.2亿元,综合产值7.8亿元,渔业总产值占麻城市农业总产值的7.4%,占比呈现逐年上升态势。
(二)品质在提升。麻城市已创建有机鱼品牌1个,无公害水产品品牌5个。成功创建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5家,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5家。建成国家级水产技术推广示范站1家,省级良种场1家。目前,全市建立了健康养殖示范区2.8万亩,全市无公害水产养殖面积达到8.3万亩。
(三)积极性在提升。目前,麻城市渔业人口15857人,渔业年人均纯收入16000元。渔业年均纯收入的增加,直接提升了农户发展水产业的积极性。仅今年上半年,全市渔业专业合作社新增了39家,总数达到81家,增幅达到93%。全市养殖大户4997户,其中100亩以上的有100户,50~100亩的有140户。
四个转变:
(一)单一养殖向综合种养转变。池塘养殖单一品种既浪费水体空间,又易生疾病。近年来,麻城市大力推行鱼菜共养、稻虾、稻鳖等新型综合种养模式,提高了水产养殖水平和比较效益。宋埠镇拜郊村胡继福成功摸索出鱼菜种养模式(网箱底层养殖黄鳝,上层种植空心菜,水边配套养猪,猪粪便经过发酵流入池塘肥水养黄鳝,空心菜能有效改善养殖水体、水质),2019年网箱数增加到800个,黄鳝单项收入可提高到96万元。
(二)传统品种向名优特品种转变。麻城市水产养殖多以“四大家鱼”等传统养殖品种为主,混养一些鲤鱼、鲫鱼、鳊鱼等。近年来,麻城市积极探索水产行业差异化、优质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积极发展特色养殖,全市名特优水产养殖面积达4.1万亩,已形成三大板块。一是有机鱼养殖板块,以浮桥河水库及周边水域养殖为主,正向明山水库和三河水库及7个中型水库推广,目前全市有机鱼(鳙、鲢、鲌、鲤、鲫)年产2300吨,产值5000万元;二是锦鲤养殖板块,全市锦鲤养殖面积已有700余亩,年产值1200余万元;三是虾鳖鳝鳅养殖板块,白果、歧亭小龙虾连片养殖基地5000亩以上,中馆驿新建大闸蟹养殖基地400亩。
(三)传统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一直以来,麻城市水产品加工基本停留在生产肉糕、鱼面等粗加工阶段,加工产生的废料,如鱼骨、鱼尾等都是简单处理。近年来,麻城市围绕水产品加工业,招引了一批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有力推动麻城市水产行业产业化进程。湖北萧莉食品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出了葛粉、紫薯粉等保健鱼面、鱼骨粉、速食系列产品等;高峰科技公司成功研发肉糕存储加工,年产值达2300万元;今年引进的兴榆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主要进行小龙虾深加工和提炼甲壳素,预计10月份建成投产。
(四)渔业安全向绿色可持续转变。近年来,麻城始终将渔业“三大安全”抓在手上。一是水上安全严守底线。严厉打击渔船非法载人、“三无”船舶等违法行为。二是质量安全监管到位。不定时对相关生产单位的水质和水产品进行了抽样、送样检查,合格率达到了97%以上。同时,我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及追溯系统已全面启动,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从源头消除隐患。三是不断深化“打非治违”活动,开展规范江河湖库养殖行为整治工作,取缔水库网箱养殖,维护渔业生态系统。
一是在品种选择上,传统四大家鱼养殖仍然占主导地位,而特色养殖却面窄量小,致使流通销售不畅。目前市场上小龙虾供不应求,而四大家鱼养殖成本有时比市场销售价格还高。二是在投入方式上,由于政策不够配套,激励机制不够健全,致使养殖大户无力投入,专业合作社组织无钱投入,散养户盲目投入。拿稻田养虾来说,团风等地每亩补贴50~100元,麻城市每亩补贴仅20元。三是在养殖方式上,虽然生态养殖已被大多数人接受,但不少养殖户存在从速从快收回成本、“赶大潮”的心理,仍然坚持走高密度、小规格的老路子,尽管产量上去了,但价格却下来了,有产量,却无效益。
当前,在全面禁止在公共水域投肥养殖、网箱围栏养殖等行为后,迫切需要高标准出台麻城市未来几年的水产业发展规划,着力解决“哪里养、养什么、怎么养”的问题。
麻城市是油茶之乡、菊花之乡,但是,在水产业方面,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叫得响的品牌。一方面,麻城市水产业基础不强,难以形成一定影响力。另一方面,对已有的品牌保护不到位,比如浮桥河有机鱼,由于水库周边农户粗放发展水产养殖,导致水质退化,水产品质量有所下降,加之对该品牌的包装和宣传不够,外地人基本对该品牌一无所知。
一方面,本地水产市场被外地水产品挤占,据统计,麻城市市场上的水产品,有23%来源于外地(主要是新洲和黄州)。另一方面,麻城市尚无专业水产品交易市场,大量优质水产品流入外地,如武汉白沙洲水产交易市场等,且存在为其他品牌贴牌做嫁衣的现象。
麻城市水产业龙头企业缺乏,渔业市场主体规模小、实力弱,水产品加工企业起步较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引领带动效应不强,专业化组织程度不高,传统的养殖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平均养殖产量还处于较低水平,深加工能力较低。
麻城市各地都普遍存在非法电鱼、毒鱼行为,捕捞、销售水生野生保护动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但麻城市水产局渔政执法力量相对薄弱,增加了治理难度。加之队伍结构老化,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乡镇技术推广站缺编缺人,甚至无编无人,技术指导和其他服务工作跟不上,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水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麻城市水产养殖基本还是个“靠天吃饭”的产业,气候对水产业影响较大。比如,去年6.30洪灾期间,宋埠镇拜郊村胡继福损失了1000多kg黄鳝苗,加上网箱等基础设施损毁,直接损失十多万元。湖北三夫生态农业公司,正常气候状况下,小龙虾年产量可达12.5万kg,但受今年持续高温天气影响,产量严重下降,目前上市的小龙虾仅有3.5万kg。作为有实力的养殖大户和市场主体,面对恶劣气候都鲜有办法,普通农户更是无能为力。
不少农民将土地流转的意愿仍然不强,可谓“留”多“流”少,严重制约了水产养殖规模化发展。三夫农业计划进一步扩大小龙虾养殖规模,规划建现代化加工厂,但没有连片土地仍是最大制约;胡继福下步计划将黄鳝养殖面积扩大到100亩,也面临着土地流转不畅的问题。
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在充分挖掘本地肉糕、鱼面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水产美食文化基础上,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加工技术,整合资本、技术、市场资源和加工工艺,充分利用麻城市水产资源优势,组织相关专家编制《麻城市水产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立足于构建并尽快形成布局优化、结构合理的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现代物流服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全产业体系,明确麻城市水产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工作措施。
麻城市水域面积广,渔业资源丰富,品种多样,这是优势,要把这个优势发挥好,利用好。一是要优选改良品种。建设区域性养殖优良品种培育基地,引导企业和农户参与本地品种的优选改良;积极引进适宜本地养殖的名优特种类,逐渐淘汰本地退化品种。二是走特色化、生态化养殖之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养殖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进一步扩大虾、鳝、蟹、鳅等养殖规模。整合部门力量,重点在已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乡镇,如白果、宋埠、歧亭等乡镇,每个乡镇建设一个高标准生态养殖示范点,引导农户改变传统粗放的养殖模式,推广稻田综合种养、鱼菜共养等生态养殖模式。三要走品牌整合之路。要加大对浮桥河有机鱼品牌的保护力度,进一步整合麻城肉糕、鱼面等特色品牌,打造麻城浮桥河有机水产品品牌,统一宣传推介。
发展水产养殖,不少农户存在观望心态,一是没技术不敢搞,二是没实力搞不了,三是有一定的实力,怕风险。要着力培育一批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带领和引导农户发展水产养殖。一是鼓励土地、水面流转。对流转土地面积20亩、50亩、100亩以上,从事水产养殖的大户、合作社,按照不同标准,给予土地流转资金奖励。对主动流转土地的农户,适当给予资金奖励,鼓励农户流转闲散土地。要按照市场鱼市价格,科学合理设定水面流转价格,引导农户流转水面。二是加大技术指导力度。定期开展送培训下乡活动,实地指导农户发展水产养殖。鼓励水产企业与合作社、养殖大户开展结对帮扶,提供技术指导。三是建立利益共享机制。鼓励企业与合作社、农户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实行订单农业,保障农民的利益;鼓励保险公司针对水产养殖自然风险较高的特点,开发新的保险业务,并大力推广;鼓励农户积极参保,降低发展水产养殖的自然风险,提高农户积极性。四是加大要素保障力度。白果镇三夫生态农业公司,现阶段急需解决的就是水的问题,该公司在明山水库下游,用水却难以保障。各地各相关部门之间要加大协调配合,主动解决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和企业的用水、用电、用地方面的困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水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向水产养殖大户、合作社和企业贷款。
一是培育龙头企业。一方面,要培育本地企业,麻城市从事肉糕、鱼面加工生产的市场主体有2500多家,其中年收入30~50万元的有1000多家,100万元以上的有80多家。要有针对性地扶大扶强,培育一批产值过千万的肉糕、鱼面加工企业。另一方面,要围绕水产品精深加工,招引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延伸水产品产业链条,推动水产业规模化、工业化发展。二是规划建设多功能现代化大型渔业物流中心。麻城市大量水产品流入武汉白沙洲等大型交易市场,在定价方面和品牌保护方面,缺少话语权,不利于麻城市水产行业的良性发展。调研中,三夫生态农业公司计划建设现代化水产品加工厂,日均可消化5万kg小龙虾,但麻城市和周边县市难以满足供货需求。可以此为契机,发挥麻城市交通区位优势,规划建设一个集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大型渔业物流中心。三是发展休闲渔业。依托麻城市丰富的自然资源,鼓励顺河、三河等乡镇大力开发渔业休闲、垂钓、观赏、餐饮、会务、渡假、体验渔家乐等多种形式的渔业休闲产品,既解决了水产品销售难题,又增加了渔民收入,同时还保护了渔业资源,也是推进产业融合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