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台湾泥鳅池塘养殖技术

时间:2024-05-30

李 宏 李 松 王仁泉 张明建 李 鑫 刘菊萍 阳 磊

台湾大泥鳅(未见种属分类,TW),又名台湾龙鳅、台湾鳗鳅、台湾大黄鳅等,是一种选育于我国台湾地区的大型泥鳅;身体细长,须5对,全身有许多小的斑点,体表黏液丰富;属温水性底层淡水鱼类,多栖息于静水及水体有软泥的底层;以小型生物为饵料,如小型甲壳类、水生昆虫、螺蛳、蚯蚓、动物内脏、藻类、米糠、豆渣等都可作为它的天然饵料;耐低氧,能利用皮肤、肠道进行呼吸,对水的依耐性相对较小;生活水温在10~30℃,最适生长水温为25~27℃,故属温水型鱼类。本文主要介绍一下台湾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要点。

一、池塘的选择及改造

台湾泥鳅养殖池塘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且无污染(注:有冷泉冒出及旱涝灾害特别严重的地方,不宜养殖台湾泥鳅),土质应为中性、微酸性的黏质土壤,光照充足,交通便利,确保用电的地方。常规养鱼池大多适合台湾泥鳅养殖,但面积宜为1~2亩,以方便饲养管理及水质调控;池深应为1.2~1.5m,不宜太浅,以防夏季水温过高;池底要求平坦,便于拉网捕捞。台湾大泥鳅不钻泥,水中无需构建防逃设施,但为预防陆生敌害生物(蛙、鼠、水蛇等)入侵,应在埂面四周设置高约1m左右的“地网”,并应在整个水面上方架设“天网”以防鸟害。进水口高出水面20cm,出水管设置在池塘底部,平时封住,进水口和排水口均用密网布包裹。这是提高泥鳅养殖成活率、获取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二、清塘消毒

清塘方法可基本参照常规鱼类养殖清塘的方法,其中基于台湾泥鳅喜好底栖的特性,做好底质改良(干池、翻底、曝晒等)尤显重要。台湾泥鳅放养前12~15天对池塘进行消毒、清塘。消毒时池内留少许水,每亩用120kg生石灰(块灰)化浆全池泼洒,以杀灭病原体、野杂鱼等敌害生物,在底泥较多的地方要适当翻动,确保消毒彻底,晒塘7~10天后可进水。

三、饵料培育

池塘进行清塘和消毒8天后注入新水90cm左右,通过施用生物肥培育浮游生物,底质较肥的塘口可减生物肥的用量,施肥7天后可见池水中有大量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生物繁殖起来,鳅种即可放养,鳅种下塘后可以摄食到丰富的生物饵料。

四、鳅种放养

鳅种放养前,需要进行消毒,一般使用3%的食盐水浸泡15分钟。放养规格为体长3~4cm的鳅苗,放养密度为50~60尾/m2,如果池塘水源充足,水质清新及技术力量好的情况下可适当提高放养密度。在台湾泥鳅池塘养殖池中,可适当套养一些生活在水体中上层的鱼类,如鲢鱼、鳙鱼等品种,放养夏花鱼种,这样可以起到净化、调节池塘水质的功效。

五、养殖管理

台湾泥鳅池塘养殖技术中驯化养殖是养殖成功关键技术之一,主要采用投喂特种鱼专用膨化料、生物有机肥二者有机结合。

1.驯化养殖。台湾泥鳅池塘驯化是养殖成功的关键,投放台湾泥鳅苗种3天后开始驯化投喂,一般在晴天较暖和的情况下适宜进行驯食,驯养过程中前期需要注重多次少量投喂,避免浪费饲料,污染水质,采取先分散驯化,之后到集中投饵驯化,当台湾泥鳅大部分都到投饵机附近进行摄食之后,转为投饵机定时驯化,每天固定的时间段进行。

2.投喂管理。驯化成功后采用特种鱼膨化料投喂,蛋白含量为40%,采用投饵机进行投喂。一般每天投喂2次,上午投喂日饲量的1/3,下午投喂日饲量的2/3,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7%左右,投喂过程中根据天气、水质、水温等多项参数,调整饵料投喂量、投喂时间、投喂次数。同时不定期投放生物有机肥,培育生物饵料。

3.水质管理。定期培藻、追加生物有机肥,培育丰富的天然饵料供台湾泥鳅摄食。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进行水质调节,微生态制剂是一种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剂,具有无残毒、不污染水质、能抑制或杀死有害菌、提高动物免疫力,改善水质等优点。高温季节,水质变化较快,为防止池水过肥和老化,每月需换水1~2次,每次换水量为1/5,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40cm。

4.日常管理。坚持早晚巡塘,定期检查进水口和排水口以防台湾泥鳅逃逸。做好日常记录,注意观察泥鳅生长、摄食、活动及水质变化等情况,以此来调整喂食、施肥、重注新水等措施,在高温晴天中午开动增氧机2小时。

六、病害的防治

1.生物防治疫病。根据养殖水质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微生物制剂,促进有益菌种的繁殖,分解或降解水体中有害成分;补充底部和水体的营养物质,培养有益藻类;调节底部菌相平衡,建立有利于水质的微生物群落。从生物防治疫病、生物改良底质入手,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有效并持久维护好水质,不仅预防鱼病,还可以增产增收。

2.药物防治疫病。主要采用内服和外用相结合进行预防,定期在饲料中拌入保肝护肠药物,来提高台湾泥鳅免疫力和消化吸收能力。每次换水后或每隔20天对池塘水体进行杀虫和消毒处理,具体使用0.5mg/L硫酸铜加0.2mg/L硫酸亚铁全池泼洒杀灭池中寄生虫,然后用消毒剂(硫醚沙星、聚维酮碘)等药物进行消毒,3天后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培养有益细菌和藻类繁殖并撒入底质改良剂改善池底环境和降解池底氨氮和亚硝酸盐,为台湾泥鳅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3.常见病害的防治。在台湾泥鳅整个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主要有车轮虫病、水霉病、出血病、赤皮病、肠炎病。

(1)水霉病。由水霉、腐霉等真菌感染所致,大多因鳅体受伤导致霉菌孢子在伤口繁殖并侵入机体组织,肉眼可见发病处生长有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物,防治方法是用400mg/L的小苏打与食盐配制而成的混合液全池泼洒。

(2)车轮虫。车轮虫病一般流行于每年的4-7月,适宜水温20~28℃,主要危害鳅苗,定期使用显微镜观察,发现数量较多时,使用0.5mg/L硫酸铜加0.2mg/L的硫酸亚铁混合全池泼洒。

(3)细菌性败血症。各生长阶段的泥鳅都可感染,体表擦伤、鸟啄伤是该病发生的重要诱因,主要症状为体表充血、出血、发红,肛门红肿等。治疗方法使用0.2mg/L苯扎溴铵加0.2mg/L戊二醛混合全池泼洒,严重时隔日泼洒1次,共泼洒3次。

(4)赤皮病。该病常与肠炎病同时发生形成并发症,病鳅体表黏液脱落,脱落处皮肤溃疡,严重时发生糜烂。治疗方法为使用强效碘(含有效碘5%)0.1mg/L全池泼洒,严重时间隔日泼洒1次,共泼洒3次。

(5)肠炎病。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水温在18℃以上开始流行。最明显的症状肛门严重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流出,剖开腹腔,肠道明显发红、充血,肠内无食物。治疗方法同上,同时拌饲料投喂恩诺沙星,一次量为每千克饲料拌0.2g,连喂3~5天。

七、台湾泥鳅的捕捞、暂养和运输

1.捕捞。一般选择笼捕。捕泥鳅时,先在须笼中放入诱饵(饲料、菜饼等做成的饵料团,或者其他发酵饲料)。将笼放入池底,待3小时左右,拉上须笼收获一次。拉须笼时,要先收拢袋口,以防台湾泥鳅逃跑,后解开袋子的尾部,倒泥鳅于容器中。捕捞前一天减少喂食。研究表明,晚上进行捕捞,捕获率高。地笼捕捞方法,一般每亩池塘放10~20只须笼,连捕几个晚上,起捕率可达80%~90%,最后干塘捕尽。

2.运输。因台湾泥鳅皮肤具有较强的呼吸功能,所以商品鳅运输比较方便。一般近距离运输采用干法运输,即将台湾泥鳅装在容器内,保持皮肤湿润即可进行运输;中距离运输可用木桶或运鱼篓装运,一般情况下,1kg水体可装运1.0~1.5kg台湾泥鳅,气温在15℃时装运时间可保持5~8小时;距离较远必须采用降温措施之后进行运输,即将鲜活的台湾泥鳅置于5℃左右的冷藏车中控温运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