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时间:2024-04-24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市场竞争已由国内竞争转向国际国内双向竞争。如何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是一次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它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加快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对于推进农业生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专业化;组织创新;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86-01

一、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与农民增收效应关系分析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是农村改革深化和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经过90年代起步发展,21世纪以来的提高,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降低了交易成本,对农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走向共同富裕起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

(一)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结构增值效应。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推动了山东省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了高效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标的实现。

(二)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培育了龙头企业、科技企业,推动了合作社、农技协会、民办科研机构等中介组织的发展。通过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将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化经济,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分工,增强了农业的市场集中度,提高了规模效益,节约了交易成本,为农业“标准化、系列化、规模化”生产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农业现代化。

(三)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有利于培育农民企业家,提高农民素质,增加人力资本效应。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一方面推动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培育、造就一大批具有管理素质和开拓精神的农民企业家;另一方面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让农民学习专业生产技术,掌握现代市场经济管理知识,提高农民素质,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本。

二、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现存问题与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是农业产业的不断分化和升级递进的过程。随着组织形式的不断创新,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基本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科技带动型、专业大户带动型和主导产业带动型等模式,不同的模式从不同的方面实现了农民的增收。从总体上看,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仍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的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尚未达到最佳有效规模。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龙头企业、科技企业以及专业合作社、农协等中介组织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和资金短缺、实力不强等问题,导致抗风险能力差、科技创新开发能力低,难以取得最佳规模效益。同国外相比,农业生产、加工的规模效应较差。

(二)农业产业组织中各行为主体间组织关联度低,合同不规范,利益关系不协调,导致履约成本高在实践中,虽然农业产业组织各行为主体通过合同等契约关系联结为松散的利益共同体,但由于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目标存在异己现象,且合同不规范,导致违约率低、履约成本高。

农业产业组织所转化的技术低水平。从目前农业产业组织实践看,所转化技术多属于常规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所占比重很小。虽然已有脱毒技术的应用,但这仍属于生物技术的细胞组培技术,高新技术开发创新、应用相对较少,农业产业组织所转化的技术水平较低。

(三)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所需的相关政策、法律等支持系统不健全,制约了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发展和农民增收。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创新过程中许多政策体系不配套,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制约了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加快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实现农民增收的政策与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关键环节,应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一批能够拉动农业产业升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促进农产品加工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须按照农业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产业组织创新;必须健全龙头企业科学的管理机制。

(二)培育农业产业组织企业家。企业家是发展农业产业体系的灵魂和骨干。只有有了企业家,才有优势企业;只有有了企业家群体,才有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最终形成优势产业和区域分工;只有有了企业家阶层,才能形成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加强行业监管与自律,进而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科技进步既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又是推动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上水平、上档次的强大动力。为此必须加大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其创新开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必须加快农业科研、教学体制改革,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以多种形式与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联合开发创新、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必须培植农户吸纳新技术的内在动力机制,建立一种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农户采用新技术的机制,对率先采用新技术的农户给予一种比较高的技术投资利益回报激励,形成一种农民自主采用新技术的激励机制;必须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职业教育和绿色证书资格培训等,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农民素质。

(四)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1.调整品种和品质结构。在确保基本农田不减少、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和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制定优质优价政策。

2.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着重抓好种畜繁育供应、规模化饲养、标准化生产、加工、储运、疫病防治等环节的工作。

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的非农就业,拓宽农民增收空间,提高农业延伸效益和劳动生产率。

参考文献:

[1]孟珍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关系[J].中国农业信息,2015,11:147.

[2]旷爱萍.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促进广西农民增收[J].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5,03:29-32.

作者简介:李慧玲(1990-),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