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鳝鳅产业成为我省渔业第三个“百亿元”产业
近年来,全省水产业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一鱼一产业”战略,着力调整养殖结构,努力提升渔业特色养殖比重,通过加强人工繁育技术研发、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高效养殖技术模式推广、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精品名牌打造等措施,推动黄鳝、泥鳅产业健康发展。
2015年,我省黄鳝、泥鳅产量分别达17.21万吨和4.39万吨,养殖产值合计107.38亿元,鳝鳅产业成为继小龙虾、河蟹之后的第三个“百亿元”产业。
黄鳝是典型的由雌转雄性逆转生物,其人工批量繁育是一项世界性难题,也是产业发展的瓶颈。我省依托华中农业大学和长江大学黄鳝科研团队十多年的研究成果,采用人工仿生态无土化、有土化繁育“两条腿走路”的方式,逐步实现了黄鳝人工繁育“从无到有、从不可控到稳定”的巨大转变。经过实地测产验收,1.5m2左右的网箱鳝苗产量稳定在150-200尾、最高可达400尾,有效实现了黄鳝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被行业专家组认证为国际领先水平。
全省相继建成仙桃市卫祥、公安县旭峰、汉川市科农等一批集约化示范基地,万口网箱以上规模化生产基地达到25个,年繁育鳝苗总量超过1.5亿尾。同时,我省依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提供技术支撑,建成公安县五源、天门四海等11个泥鳅规模化繁育示范基地,实现年产优质鳅苗8500万尾。
近年来,我省通过农业全产业链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渔业科技下乡等活动,大力总结推广黄鳝、泥鳅高效养殖技术模式,研发的“二年段网箱养鳝”技术每亩可产黄鳝1800公斤左右,而利用冷浸田、抛荒田开展“稻鳅共作”,可在水稻不减产的前提下每亩年增收泥鳅100公斤左右,这两项成果被农业部作为主推技术在全国推广。
2015年,建成仙桃市强农、沙洋县军飞、监利县海河等规模化养殖基地57个,仙桃、洪湖、监利等9个县(市、区)黄鳝养殖面积超过2万亩,全省共有黄鳝养殖网箱448万口,养殖面积达到74万亩,养殖规模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黄鳝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一半。全省建成泥鳅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36个,培育百亩以上泥鳅养殖大户50多个,养殖总面积达到14.6万亩,总产量居全国第三。
我省大力开展黄鳝、泥鳅流通体系建设,现有鳝鳅专业交易市场37个,培育鳝鳅专业合作社76家,专业从事鳝鳅流通的经纪人1000余人,黄鳝、泥鳅销往国内20多个省份和100多个大中城市,形成稳定的市场占有率。仙桃市强农水产专业合作社通过组织社员集中销售、收购周边地区黄鳝,日均运销黄鳝10多kg,在江西、浙江、上海等地水产品交易市场拥有定价话语权,被业内称作“湖北黄鳝未到货、市场销售不开盘”。
同时,我省还打造了鳝鳅精品品牌11个,其中“洪湖渔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监利黄鳝”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荆江”牌黄鳝在近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荣获金奖殊荣,“仙桃黄鳝”成为全国消费者皆知的黄鳝品牌。
按照每亩投入280kg鳝苗计算,普通网箱养殖黄鳝的成本约2.8万元,纯利润在1.5万元左右;而“二年段网箱养鳝”的成本共为4.5万元左右,两年的纯利润在4万元左右。按照每亩投入6万尾鳅苗计算,泥鳅池塘养殖每亩的成本约为9000元,纯利润在5000元左右;“稻鳅共作”每亩泥鳅可获得纯利润1500元左右,加上水稻收入每亩纯利润在2500元左右。
目前,黄鳝、泥鳅养殖的平均收益是常规品种的2.5倍以上。各地涌现出了许多开展鳝鳅养殖增收致富的典型:洪湖市五标水产专业合作社社员胡洪国实施泥鳅池塘精养,6亩水面年产泥鳅1.8万斤、纯收入12万元;天门市佛子山镇桥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组织社员10户开展720亩“稻鳅共作”,2015年社员人均纯收入超过8万元;监利县汪桥镇张桥村400亩黄鳝池塘养殖,为40户农民带来户平纯收入15.5万元;仙桃市张沟镇先锋村480户村民中,有453户开展网箱养鳝,户收入低的在十几万元、高的达七八十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被誉为“中国黄鳝第一村”。
经过多年实践,我省黄鳝、泥鳅养殖技术成熟、经济效益良好,为促进渔业结构调整、渔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今天湖北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