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2018首届中国鳜鱼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最新前沿成果发布

时间:2024-05-30

吴 凡

2018年3月28日,“2018首届中国鳜鱼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广东佛山龙江隆重举办。本次论坛涉及鳜鱼全程人工饲料养殖、杂交鳜良种选育、鳜鱼虹彩病毒疫苗研究、流通与加工等方面,呈现了行业最前沿的报告与成果,超过300位中国最具规模的鳜鱼养殖者、鳜鱼产业链各环节的创新企业、行业精英、专家学者参会。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杨弘、中山大学海洋学院院长何建国、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吴遵霖、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叶星、全国工商联水产商会鲜活水产委员会技术顾问姚国成、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副院长梁旭方、日本国立爱媛大学教授高桥隆行、日本鱼病学会评议委员著名鱼病专家水野芳嗣教授、中山大学教授李桂峰、上海海洋大学教授赵金良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会议并作精彩报告。

▲中国鳜鱼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部分人员合影

▲ 鳜鱼产业各界精英云集

▲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悬浮饲料规模养鳜技术》项目组参会人员

▲大会特邀首席嘉宾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吴遵霖研究员

2016年,我国鳜鱼年产量成功突破30万吨大关,养殖周期短、经济效益高让很多养殖者对这条我国传统淡水鱼珍品青睐有加,但它终身进食“活鱼虾”的特殊性又让很多养殖者望而却步。现在,鳜鱼终身以“活鱼虾”为食的历史已经打破,全国走在前列的广东、湖北、江苏等地的多家饲料企业研发的鳜鱼专用配合饲料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如此,抗病能力强的杂交鳜也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困扰大多鳜鱼养殖户的虹彩病毒也有望得以控制……所有突破都表明,中国鳜鱼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

热点一,鳜鱼全程人工配合饲料养殖技术壁垒突破 大规模饲料养鳜将成为主流

随着鳜鱼全程人工配合饲料养殖技术、驯化技术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饲料企业、养殖者投身到这场饲料养鳜的革命中来。作为国内外首次饲料养鳜驯饲技术突破者,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吴遵霖教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即立项研究,从研究鳜鱼摄食行为入手,经七年刻苦攻关,终于突破了鳜鱼主动摄食人工饲料技术关键,首次测定了鳜鱼饲料营养适宜量,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提名申报国家发明二等奖。不久前,在鳜鱼主产区广东顺德均安基地已成功驯化饲料鳜鱼苗24万尾,从天连村鳜鱼养殖场商品鳜鱼的现场验收数据表明,一批平均全长10-12cm,尾重52-58g的鳜鱼苗8000尾,投喂鳜鱼专用饲料,9月15日随机捞取称重平均尾重在400g,最大超过500g,22(+30)天增重3026.0kg,饲料系数约为1.397,每斤鳜鱼养殖总成本约为12.85元。此次大会论文集特别刊载了由吴遵霖教授编写的《悬浮饲料养殖鳜鱼驯饲技术六大要领》,总结驯饲与投饲技术的关键要领,分别是“一水”“二箱”“三鳜”“四饵(鱼)”“五料”“六驯”,驯饲顺序依所喂食物顺序为①喂活饵鱼适应期——②饥饿(1-1.5天)期——③活饵鱼加即死饵鱼(鲜)期——④即死饵(鲜)鱼加饲料期——⑤全悬浮饲料期。投喂遵守“四定”原则,即定时、定点、定序、定信号。在合适和适宜的养殖模式下即池塘网箱或工厂化水泥池,可保证其驯饲成功率达到85%-90%或更高,其成果一公开,立刻受到业界极大关注。(本刊《专用悬浮饲料养殖鳜鱼核心技术讲座》正连载刊出全文)

来自日本国立爱媛大学的高桥隆行教授在关于推进鳜鱼配合饲料方面提出:一是鳜鱼的配合饲料应充分了解鳜鱼的摄食习性和诱食性后再进行配方和生产。成鱼喜欢摄食具有漂浮、缓慢下沉、口感柔软的饵料。二是对于鳜鱼而言最重要的需求物质不是蛋白质,而是氨基酸,即便配合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达到了需求,氨基酸含量不适宜也没有意义,因此制订好的氨基酸需求量是非常有必要的。经研究,鱼粉和南极虾粉具备鳜鱼所需的全部氨基酸,是非常好的蛋白质原料和氨基酸供给源头。三是能量适宜的饲料可提高鱼的蛋白质转换效率,从而达到低成本快速生长的养殖效果。四是鳜鱼配合饲料的评价标准主要是蛋白质原料的品质、能量及氨基酸的平衡性。其研究成果给与会的饲料企业在开发鳜鱼配合饲料产品的思路上更多的理论指导。

热点二,鳜鱼病毒病(ISKNVMRV)防控技术最新进展 疫苗应用指日可待

鳜鱼病害问题在造成大量养殖鳜死亡的同时,也浪费了巨大的饵料鱼资源,特别是虹彩病毒ISKNV危害严重,感染鳜7-10天死亡率接近100%,曾导致我国养殖鳜减产30%。因此,鳜鱼病害的防控技术成为了鳜鱼规模化养殖的关键性问题。本次会议,来自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何建国教授针对死亡率高、传染性强的两种病毒病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鳜蛙虹彩病毒(MRV)两种病害进行讲解。根据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的理化特性,得出结论,在鳜鱼养殖过程中,使用含氯制剂消毒养殖水体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同时,ISKNV具有潜伏感染期,这需要注意苗种的筛选,可通过快速检测筛选不带病毒的种苗。一旦病毒暴发,目前还没有能够治疗病毒的药物或者说对抗病毒的产品,而预防病毒暴发的最有效途径则是疫苗。目前,ISKNV病疫苗已经进入第三方复核阶段,2018年可获得新兽药证书,生产应用指日可待。而第二个引起重大损失的病毒—鳜蛙虹彩病毒(MRV),目前疫苗研发的进展也大有突破。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鳜蛙虹彩病毒(MRV)二联灭活疫苗的攻毒实验表明,保护率分别为97%和100%。现在,鳜鱼的养殖环境已经不如以往,已经不再是有病治病的时代了。如今的养殖一定要以预防为主,以三质(水质、底质、体质)理论来进行预防,减少病害的发生几率并提高养殖效益。

热点三,鳜鱼选育种研究进展

我国主要经济鳜类有翘嘴鳜、大眼鳜和斑鳜,继“秋浦杂交鳜”“华康1号”“长珠杂交鳜”三种杂交鳜鱼成功选育后,养殖规模最大的翘嘴鳜在良种选育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大会上,来自珠江所水产生物技术研究室的叶星研究员带来了快长鳜鱼的选育研究成果。团队通过收集不同养殖地区的鳜鱼及野生鳜鱼,进行基本遗传信息评估,从中选择了广东2个养殖群体、湖南洞庭湖1个野生群体作为选育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和家系选育技术,以生长和成活率为选育目标性状,结合分子系谱鉴定技术进行选择育种。2017年完成了F3代选育家系的构建、培育鳜幼苗近万尾。经过连续3代的选育,鳜鱼已表现出明显生长优势且个体规格趋于一致。F2代平均体重比F1代提高了39.84%,F3代比F2代提高33.95%,成活率高达92%,选育效果明显,如若培育成功并大力推广,对鳜鱼养殖户而言则是一大福利。同时团队还完成了鳜遗传连锁图谱,进一步对鳜性别和生长2个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获得共16个相关位点。接下来,他们将对F3代的饲料接受程度进行相关试验。

热点四,鳜鱼工厂化养殖管理要点及效益分析

鳜鱼工厂化养殖,可以说大大节约池塘占地面积,外源环境可控,提高鳜鱼养殖过程中的成活率,特别是在流水槽内,鳜鱼活动集中,方便管理投喂,有效避免了外塘养殖过程中鱼活动分散,摄食严重不均匀等问题。中山一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叶卫研究员提出,在苗种驯食人工饲料阶段,主要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2个养殖池共用一个过滤系统,集污区能将水中的固体悬浮物截留,定期排出到系统外污水处理池,杀菌区杀灭水中的有害菌及藻类,温度调节区调节所需的温度。处理好的水由回水管返回养殖池,循环利用。水温25-26℃,每立方米水体放3-5cm苗600-800尾,经15天驯养,完全摄食人工饲料,鱼苗达到7-8cm(10g左右),水温28-29℃,每立方米水体放3-5cm苗300-400尾,经30天驯养,完全摄食人工饲料,鱼苗达到12-13cm(30g左右)。他们对商品鳜循环水养殖也有诸多讲究,从日投饵率、投饵速度、干性粉状饲料的投喂方法、水质管理、病害防控都一一作了讲解。最后,对养殖效益做了分析,总体养殖下来,养殖成本合计17.3元/500g。(仅供参考,各地有所差异)

热点五,饲料养鳜必需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此次中国鳜鱼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只是开端,未来任重道远,还需广大鳜鱼业者砥砺前行,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吴遵霖研究员也提出“虽然加快专用饲料驯饲鳜鱼养殖,但由于鳜鱼传统活饵鱼养殖造成的广东主产区鳜种质退化,免疫力下降及疾病流行是鳜鱼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也是日渐突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鳜鱼产业的明天,饲料养鳜勿要一哄而上且必需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即不单纯以生长速度增重或饲料系数为评定指标,而以质量效益为指标,测定鳜鱼主要营养成分(最好包括脂肪酸、氨基酸、蛋能比、活性添加物)最适需要量,以此为基础进行配方和防病依据,提高鳜鱼肉品质风味,提高抗病力,吸取鳖、虾、鳗、鲵业前车之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