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初探

时间:2024-04-24

林赞福

摘要:语文内容丰富,古诗词作为语文的重要部分,不仅在分数上占据一定分量,还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对语文学习起到根本的沉淀作用。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古诗词基础知识并体会到中国古诗词之美,笔者认为可以从掌握词义,理解语意和语言应用三个层面开展课堂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语文包罗万象,散文,小说,杂文,诗歌,古诗词通通属于语文的范畴,其中,笔者尤爱古诗词。折服于古人信手拈来的风雅意境,优美韵律,简洁行文,随手拈出一篇都是一首绝妙歌词,臣服于古人的风雅,更欣赏古人诗词里的风韵,这些风韵以及风雅本应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不光是诗词本身,还包括诗词里所含有的文雅以及那么点“精气神”。语文考试的设置,使学生们愿意花时间去背诵这些词作,但往往一知半解,如何让学生们真正理解,从而发自内心对古诗词产生兴趣的关键在于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引导。为了贴近学生实际,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前提下让学生理解诗词的语言层面和背景层面,并能够根据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对自己有所启迪,初中阶段的古诗词词句以及词义均较为简单,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应在学生彻底理解诗词本意之后,帮助学生体会全诗或全词所营造的氛围,感受诗人写作时的心境,并能够用现代白话文的方式将诗词扩展开来。以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笔者将会按照以下教学步骤开展课堂教学:

一、朗读诗词、细细体会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般而言古诗词均有朗朗上口的韵律,特别是初级中学阶段的古诗词,通篇旋律优美、押韵工整。很多诗词在首次阅读时,词义常常不甚了然,读来似懂非懂,但在多次的阅读之后,可能会突然豁然开朗,这就是“书读百遍”的魅力所在。要求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对诗歌进行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最佳形式之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短短的28字诗却能够成为千古绝唱,绝离不开全诗所营造出的凄美决绝的意境,引起了无数天涯游子的共鸣。然而对于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来说,可能无法在情感上有如此深切的感受,但细细琢磨起来未尝不能体会一二。由于全诗篇幅简短,语句精炼,为了不让学生在朗读时流于表面,笔者采用合作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别朗诵诗文并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分享给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小组交流还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对待同一首诗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如同“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虽然学生们处于相同的年龄段,但由于成长的环境不同,各自的经历不同,对同一首诗歌的感受也必然会有差异。

二、深入讲解,体会语言之美

学生对诗文有了大致的了解和思考后,必要的知识点讲授和背景介绍必不可少,这也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全诗,理解诗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乍一看,全部是名词的排列组合,藤蔓、树木、乌鸦、石(木)桥、河(溪)水、家,道路、风、马,这些常见的景象在诗人妙笔之下,辅以生动且精准的形容词,枯、老、昏、古、西、瘦,不仅栩栩如生的描画了秋天的荒凉和凄迷,更生动的再现了诗人当时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景固然能对人的心情产生影响,但人的心情也进一步影响着看物的感受。短短的28字诗,却用了整整18个字来描写景色,这也为后面的点睛之笔做足了铺垫。“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只一句,就将所有漂泊在外的游子那种漂泊无依的感受袒露无疑。简短的几个名词,其排列却大有讲究,正是这种契合了诗歌旋律优美特点的组合,也为诗歌的传唱不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诗歌之所以成为“歌”,正是由于其韵律和谐,读来如同歌唱一般动听悦耳。而深究诗人当时的经历,背井离乡,只为求得一份好前程,然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也契合了全诗的荒凉悲秋之感。试想一下,一位形容枯槁的漂泊者,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在傍晚的夕阳余晖下,步履沉重的步入一个落寞的小村庄,古老的道路两旁,枯黄的藤蔓缠绕着老树,老树上的乌鸦呱呱的叫,牵马走上小木桥,脚下的流水滴滴答答,河对岸的小村落里家家户户升起了袅袅炊烟,夕阳已经落山,而漂泊者却依然没有着落,归宿在何处,仍然无解。此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之前的见解,再结合教师的讲解,再次回味整首诗词,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进而可以鼓励学生学习诗人寓情于景,寓景于情的写作手法,尝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学习通过简练的语言,有代表性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勤于练习,运用自如

一首优美的诗词不仅是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还是一幅美妙的画卷,特别是优秀的寓情于景诗,随着诗人的笔调,随时都可以勾勒出一幅静谧荒凉的乡野水墨画。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教师的讲解,学生们已然在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自己想象中的山村图谱,如何将自己脑海中的想象通过文字向大家展示有赖于学生们的文笔。诗歌是高度精炼的作品,“增之一字嫌多,减之一字则嫌少”,将短短28字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用现代文的方式进行重现既是对学生们的考验也是提高写作能力,提升文学素养的最佳方式。

因此在确保学生们已经对整首诗词了然于胸后,笔者会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写出自己的感受,亦或是借鉴诗人以景物衬托人物内心的情感烘托手法写一篇简短的文章,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通过这种课堂展示,同学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博采众长,互相提升。

总之,古诗词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先能够发现诗词之美,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初中语文学习阶段古诗词的特点,将古诗词课堂教学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根据古诗词朗朗上口的特点,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诗文,细细体味其中所表达的意境、情感;二是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深刻细致的讲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汉字语言之美,能够熟练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韵脚、对仗、音律等,并且通过对诗人背景的了解对其作品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三是通过学习这些优秀的作品,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对于提升我们文学素养和提高文字的运用能力的方法,比如在写作当中运用景物的描写来映衬自己所要表达的情绪,运用简洁精练的语言勾勒出需要描绘的景象。

参考文献:

[1]赵祖成.浅析中学语文诗词教学[J].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2012(02)

[2]吴国志.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J].新课程(中学).2013(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