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清水思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天津市宝坻区潮白新河西侧黄庄洼腹地八门城镇欢喜庄村,该村全体村民以承包土地和资金入股的形式成立了合作社。按照“自愿结合、自主经营、自选项目、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选领导人”的原则,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成立9年以来,合作社先后与天津市农科院、天津农学院、市水产局、市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聘请8名农业科技人员为顾问,为成员提供技术培训并指导生产。合作社在科研机构的支持下,一是将单一种植水稻的生产模式改为“立体种养、生态调养”“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立体种养模式,在稻田里套养泥鳅、河蟹、青蛙等。二是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除草、微生态制剂防病等措施,控制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欢喜庄人历经“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探索形成了稻蟹立体种养、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农户收入不断提高,实现了合作社增实力、成员增收入、村庄美丽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欢喜庄村一直以水稻种植为主。2009年前后,受农业生产资料和人工成本上涨、稻谷销售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加之一家一户种植规模小、产量低等制约,农户种植水稻的收益日益下降,大多数农户为了增加收入纷纷转入二三产业就业,对土地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明显降低。当时,欢喜庄村没有人专门从事水稻种植,大多数农户种水稻只是为了能吃上自家当年产的“新米”,不指望种地能赚多少钱,因此出现了“好歹种种,够吃就得”的现象,很少有人琢磨使用新品种、新技术,种出高品质水稻、实现高水平收益。
天津市清水思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永军(左一)在为成员普及养护知识
水稻种植面临可持续发展难题,又恰逢政府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社,天津市清水思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由欢喜庄10多名村民自发成立,李永军被推选为理事长。合作社成立后,10多户成员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实现了水稻的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种植。考虑到“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类型的合作社比较适合蔬菜、瓜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水稻种植更适宜规模化种植、机械化插收和专业化管理,需要把土地集中连片才能实现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清水思源合作社决定采取以“土地+资金”双入股的形式开展生产经营。
说干就干,在理事长李永军的带动下,合作社第一期土地入股面积700亩、股金80万元,当年实现了“开门红”,全年实现经营收入260万元,每股分得红利5万元。打响第一炮后,主动要求入社的农户越来越多。2011年,合作社召开成员大会,一致决定将这种经营模式覆盖到全村各家各户,即以户为单位,每5万元折合1股,其中每亩土地折合0.1万元,不足部分以资金补齐,全村152家农户、5000亩土地全部入股入社,入股股金达650万元,其中23%为现金入股、77%为土地入股。在完善股份结构的同时,合作社还进一步健全了组织结构,完善了章程和相关管理制度。农民土地入股,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劳动力,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进程。
通过建立合作社,全村5000亩土地全部由合作社的15人管理经营,多数农户专心从事二三产业不用再兼业经营,彻底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解决了农民既想外出务工又不想抛弃土地的矛盾,还增加了农民收入。合作社实行规模经营后,重新规划整理了农田,通过整理有效种植面积比原来土地面积增加了20%,多出的这部分土地作为村集体股份计入合作社。
传统方式种植水稻普遍采用“单作”模式,且依靠大量施肥“吹高”产量,靠喷施多种农药防治病虫害、去除杂草。这种生产模式不仅投入产出比低,而且稻米品质不高,环境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据了解,这种模式下每亩地需施用化肥75公斤、微肥10公斤;需要施用杀虫剂3遍、除草剂2遍。
合作社成立以后,改变了单一种植水稻的生产模式,开始试验“立体种养、生态调养”的立体种养模式,即在稻田里套养泥鳅、河蟹、青蛙等水产品,既种植了水稻又收获了水产品,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这种模式施用有机肥、农家肥,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一方面,稻田里产生的微生物以及各种昆虫成了虾蟹的天然食物,替代农药起到了防治病虫害的作用;另一方面,虾蟹的排泄物也为水稻提供了天然肥料,形成了绿色循坏。
由于合作社实现了水稻的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按照绿色标准去生产,少打农药或者不打农药,不仅水稻的产量每年增加,而且品质也更好,既节本又增效。稻谷品质的提升带动了价格的上扬,亩均稻米收益比传统种植模式增加20%以上,同时每亩还平均新增养殖收益400元左右。2017年,合作社共收获稻谷3000吨,亩均产量达600公斤,亩均收益达500元;还收获蟹和泥鳅等水产品4000公斤,亩均效益达400元。立体种养模式不仅使亩均收益达到了900元,比传统种植模式多收入600元,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目前,合作社编制了《天津市宝坻区八门城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规划》。园区规划面积7000亩,划分为综合管理、立体种养、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示范、特色旅游五大功能区,重点发展以“科技支撑型、循环生态型、高效设施型、品牌营销型、休闲观光型”为内涵的“五型”农业,将二产和三产与一产巧妙融合,实现了“农业种植+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业观光”的产业融合模式。合作社投资400万元,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情况下,利用田间的沟渠水面建设了8栋高标准住宿式小木屋,能够同时接待300人,在沟渠、池塘栽种了大片荷花,路旁、沟边种植了各种蔬菜,进入园区宛如置身江南水乡:木屋竹亭绿长廊,小桥曲径荷花塘,春看秧苗铺绿毯,夏听蝉蛙奏霓裳,最数仲秋景色美,稻花飘香蟹正忙。美不胜收的田野风光吸引着久居城市的人们欣然前往。2017年,合作社共接待旅游观光游客5000人次,收入达78万元。
为了促进农业种植与农产品加工的完美结合,提高稻谷的附加值,合作社投资400万元建造了稻米加工厂,引进了两条生产线,实现了稻米精加工、产销一条龙。稻米加工厂日加工能力达20吨,2017年共加工稻米2100吨。合作社为加工生产的稻米设计了精美的包装,注册了“八门城”“津宝欢喜”两大品牌,进行了5000亩稻田的有机认证,成为天津市同时拥有大面积有机产品认证和知名品牌商标的合作社。有了商标和有机认证,合作社有机稻米和无公害水产品的销售范围越来越广,蟹田大米、有机大米、彩色大米等众多品种在市场上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欢喜人吃不上欢喜米”成为了欢喜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此外,合作社还建造了游客餐饮中心,开发了本地特色的农家菜肴,投资20万元建设了米酒酿造厂,生产的“欢喜”牌米酒供游客品尝、购买。通过几年的努力,合作社基本形成了以“生态种养业为主导、稻米加工业为提升、休闲观光服务业为支撑”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
欢喜庄人成功实现了“三变”,变出了好产品、变出了好风景、变出了好效益,在同样的土地上变出了不一样的“欢喜”生活。2017年,合作社成员户均从合作社获得收入4.35万元,其中流转土地收益(保底)3.3万元、股金分红9000元、稻米500斤折合1500元。另外,农户还可以在合作社里打工得到薪金。2017年,合作社共聘用30名成员到合作社工作,折合工资100元/日,人均工作320日,人均获得工资收入3.2万元。综合算下来,已入社农户比未入社农户大体增收35%。农户把承包土地入股合作社后,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其他技能,在二三产业中就业创业,村民变成了打工有薪金收入、入社有股金分红、流转土地有租金收益、合作社帮忙上养老保险金的“四金”农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