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铭记历史 致敬百年合作征程中的探路者

时间:2024-05-30

建党百年史,也是农民合作社从无到有的探索发展史。中国的农民合作事业从启蒙摸索到红红火火,从星星点点的稚嫩幼苗长成带动全国近一半农户的参天大树,其间不乏一个个前赴后继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本刊编辑部特整理了中国农业合作运动史上部分农民探路者的事迹,以弘扬蕴藏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的首创精神,汲取接续奋斗创造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新成绩的前进力量!

刘建章(1897—1958)

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乌龙镇刘家渠村人。1936年,刘建章在延安南区沟门参与创办全县第一个消费合作社,并担任会计。合作社第一年亏了本,群众入社积极性不高,他便自己借款到国统区购进苏区缺少的食盐、布匹等,以低于市场价卖给群众,还收购群众家里的羊毛、皮革卖到国统区,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入社。1937年2月,南区合作社营业部在沟门成立;3月,刘建章被选为南区合作社主任。1938年10月,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实行重兵包围和经济封锁,为解决群众困难,刘建章采取了实物入股和与私商合伙办社两项重大改革,解决了大批想入股但没有现金的普通农民的困难,又吸收了私商的资本。到1945年夏,南区合作社业务范围由单一的供销扩大到生产、服务、运输、信用、文教和卫生领域,成为陕甘宁边区的一面旗帜,刘建章多次受到中央和边区政府的表扬与奖励,毛主席为之亲书“合作社的模范”题词。刘建章还在边区合作社联席会议上被评为特等合作英雄,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耿长锁(1900—1985)

河北省饶阳县五公村人。1943年,冀中平原遭受严重干旱,为发展生产,耿长锁与3户农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土地合伙组”,经过合伙组成员辛勤互助,这一年的农业生产获得了大丰收。合伙组逐步壮大,更名为“农业合伙组”,成立了代表会,制定了章程。这种互助合作的经营管理模式,首开了全国农业合作化管理制度之先河。1951年春,“农业合伙组”发展为“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被誉为“社会主义之花”。耿长锁把个体农户组织起来,战胜了灾荒,支持了抗日战争,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被毛泽东誉为“群众所信任的领袖人物”。1951年,耿长锁被政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连续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根登(1911—1993)

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海拉苏镇人。根登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到那什罕召格图(乌兰敖都)开展工作。1952年4月,他率先在乌兰敖都组织建立起由牧民加入的草原畜牧业合作社,改变了过去随草而居、分散经营的游牧方式,走上集体合作的道路。1952年,乌兰敖都有15户89口人,大小牲畜1171头(只);到1974年,已发展到212户1222口人,大小牲畜20235头(只)。根登所在的合作社创造了北方草原上多个第一:是第一个成立的畜牧业合作社,第一个通了电,第一个用上了打草机,第一个成立了缝纫厂,第一个建起了乳粉厂、制酒厂、修配厂……在他的领导下,乌兰敖都广袤的沙漠中出现了一片片绿洲,农牧业连年丰收,农牧民获得了比其他地区合作社更多的实惠。根登1957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被誉为草原农牧民的楷模、草原创业的“头雁”。

陈德智 (1920—1986)

天津市津南区前营村人。陈德智幼年贫苦,做过商店学徒,后在前营村租种土地。 新中国成立后,他翻身做了主人,分得了土地,被选为副村长。他带头发动群众成立互助组,1954 年在3个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起一个有 23 户农户的初级农业合作社,秋季喜获丰收,稻谷平均亩产403.5公斤,被评为全国丰产社,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嘉奖,集体经济也随之逐年扩大,群众收入分红一年更比一年强。1955年,陈德智组织成立了有109户农户的迎新生产合作社,全社共1457亩稻田,单产410公斤,总产59. 7万公斤,获天津市水稻丰产奖。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迎新生产合作社被毛泽东主席赞誉为“一个作风很好的合作社”,并亲撰按语:“这个合作社的领导干部,具有社会主义的工作作风,值得各地效仿。”陈德智先后3次被授予“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历任幸福之路大队党总支书记、小站公社党委委员、纪检副书记、迎新大队党支部书记,市、区人大代表,区人大常委等职务。迎新社社员张荣昌曾经这样评价陈德智:“他办事公道,有事和大家商量,是百里挑一的好主任,能干,作风正派,自己家中少吃少穿,生活困苦,仍然热心为合作社为社员服务。”

申纪兰(1929—2020)

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人。1951年12月10日,在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由26户农民办起了西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申纪兰当选为副社长。她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动员、带领社里的妇女,走出院门和男人一样下田劳动。当时,受封建传统习俗影响,在太行山区还流行着“好男走到县、好女不出院”的古训。要使妇女离开“三台”(锅台、炕台和碾台),走出“院门”,确实不易。申纪兰四处走访,终于动员社里22个妇女下田参加了集体生产劳动。她还带领西沟妇女在太行山上和男人们展开了一场“劳动竞赛”活动,并争取到了“男女干一样的活,应记一样的工分”的权益,这在新中国农村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1952年,合作社更名为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开始大面积植树造林和持续沟滩治理,取得了粮食大幅增产的成绩。毛主席评价该合作社说:“这个社所在的地方是那样一个太行山上的穷地方,由于大家的努力,三年工夫,已经开始改变了面貌……这个合作社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能够大量增产,为什么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不能够更加大量地增产呢?”由此,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成为全国引人注目的合作社之一。1953年,申纪兰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9月,申纪兰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议,被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她还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连续13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和“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等称号。

(本刊编辑部根据史料及网络信息整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