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陈庆跃 姜松如
春光明媚的一个上午,汽车从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城区出发,沿316国道以南穿村庄、过涵洞,一路沿着有些颠簸的林荫道路朝华容镇五分村方向奔去。
“他牵头同几位参战老兵办这家合作社,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我以前不理解。有一年,我们几位家属同参战老兵一起到广西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烈士陵园参观,耳闻目睹,整整流了一个上午的眼泪。从这以后,我们几位家属理解和支持他们创业,并在合作社当起了后勤保障员。”今年59岁的退伍军人姜焱国的妻子在车上介绍。
说话间,汽车在机耕路上左转右拐地停在一幢外墙已有些许脱落的两层楼房大门前。刚抬头,只见“华容区战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对越参战老兵之家”“华容区残疾人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原43军地炮团参战老兵40周年纪念”的匾牌和横幅映入眼帘。
站在“对越参战老兵之家”匾牌下,放眼望处,鱼池里泛起层层涟漪,藕带田一片翠绿,挖土机正伸着长臂一个劲儿地清挖排水沟。葡萄产业园,一列列整齐的葡萄长势喜人,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每一粒都肉质饱满,令人垂涎欲滴。
姜焱国就是这家合作社的理事长,如今说到葡萄种植,满脸黝黑的姜焱国也算得上是个“行家”。“我们的葡萄生产严格按照国家有机食品标准,利用套袋和灭菌技术,做到‘零’农药使用,并与当地养殖场建立供求合作关系,使用有机粪肥,并附配以生物元素肥,采用先进的滴管节水和管网喷施技术,方便全园配方施肥、滴灌等,确保生产的葡萄绿色、健康、放心。”姜焱国说,园区采用全钢架大棚,避雨栽培,既坚固美观方便采摘,又提高了生产效率,这几天他们从廖铭村请来6位“葡萄妇女”正在套袋,你看,她们笑得比葡萄还甜,葡萄园里正传出一阵阵欢声笑语。
除葡萄种植,姜焱国还建起10多亩黄桃园,桃树下“睡”着一个个圆溜溜的西瓜,在用于浇灌葡萄和桃树的池塘里饲养野生鱼,生态循环农业串起了一条“增收链”。
姜焱国1978年2月入伍,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并负伤,评定为三等伤残军人,1982年1月退伍回乡。先后在村里承包过鱼池,当过村干部和农场负责人,还在镇农电站工作8年。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身上总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军人气质。他说:“4年的军旅生涯,特别是战场上的磨砺,最大的精神领悟就是学会了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做事,事业是干出来的,梦想是奋斗出来的,而不是耍嘴皮子空说出来的,这一直贯穿了我和参战老兵的创业人生!”
10多年前,共产党员姜焱国同吕三民、姜新元、熊细燕等参战老兵一起在华容镇五分村流转100多亩闲置土地,建起种植养殖基地,形成了水产养殖、小麦种植、瓜果种植、芝麻种植、油菜种植、藕带种植等6个种养作业片。从那时起,4位参战老兵带着家属在这片“荒草地”夜以继日“啃荒”。没有资金,他们用积攒的伤残军人费用投入,并争取市残联、区民政部门支持;没有技术,与省农科院和市、区农业农村部门建立“教授面对面指导联系点”,通过微信、QQ群、电话进行“远程辅导”。4位老兵在这个“孤岛式”的房子里,每天坚持召开种养技术和市场信息“班务会”,用军人的那股韧劲使荒地变成了绿色田园。2011年,姜焱国成立“华容区战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随后,又在民政、工商、残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华容区残疾人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和“对越参战老兵之家”。有了“家”,姜焱国和他的参战老兵们把目光放得更远。合作社的用工以退伍军人及家属、残疾人为主,负责为29名退伍军人和参战老兵统一提供种子、农资,平均每亩节约支出150元,每年为退伍军人减少投入19万多元,成为退役军人的“帮扶之家”;每年3月5日,组织40多名参战老兵到基地召开“谈心会”,化解思想方面的问题;每年举办2期残疾人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班,从省、市、区请来种植养殖技术专家、教授及技术人员授课,还与省农科院教授建立了“技术指导站”,先后培训残疾人400多人次,成为残联人的“创业之家”。蒲团乡村民姜明视力残疾,每次培训时姜焱国提前2天通知他,使他有时间安排家人陪同参加培训,并经常给他提供新的种植养殖技术资料,还在电话里讲给他听,使他增强了科技种养增收的信心。现在,姜明流转土地80亩实行稻下种养模式,还开发水产养殖18亩,年收入达7万多元。
华容区战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葡萄基地的葡萄成熟了
然而,姜焱国和他的参战老兵的创业路并不平坦。2016年盛夏,当他们正准备把事业做大做强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冲刷了100多亩流转土地,农作物淹了,鱼池冲垮了,鸡舍倒了,放置农资和家具的房屋屋面毁了,望着满目疮痍的基地,姜焱国和几位参战老兵心如刀绞。面对困难,他们没有退缩。第二天,他们又筹资18万元资金整修房屋和维修机耕道路1公里多。水退之后,紧接着抢时间补栽补种。此时,区民政部门伸出援手,帮助解决生产、生活难题。一连10多天时间,姜焱国带领参战老兵们及家属动手清理被淹的房屋,整修垮塌的屋面,每天都是一身汗水和泥,大家的手和脚多次被破损的建筑材料划伤,但没人叫苦。
“我们跟着姜焱国干心里踏实,我家原来是重点贫困户,全家有3个残疾人,姜焱国理事长安排我们在合作社工作,全家每年增收1.8万元。”吕三民高兴地告诉笔者。
走在碎石铺成的机耕路上,那本“创业账”又浮现在笔者眼前:10年的打拼,合作社有7台(套)农机,用于旱地耕作;108亩鱼池养殖四大家鱼,还养殖20亩特色鱼;实行财务公开、监督制度,每年进行1次财务公示;合作社每年除解决19名伤残军人、贫困人口就业,还用工100多人次,为村民增加10多万元的收入,同时,聘请3户村民长期担任合作社种植养殖管理人员,其中2户是贫困户,每户每年收入达2.3万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姜焱国同合作社的战友们一起当起宣传员,给附近村湾的村民发送疫情防控知识册子600多份,还成立“老兵志愿者服务队”,进机关、进社区,宣讲疫情防控的方法,并通过老战友群、合作社“田园群”等开展宣传活动。合作社还为全区疫情防控出资5000元。
“我是一名参战老兵,尽管已经不穿军装,但是我将永远保持一颗‘兵心’,同参战老兵一起在这200多亩地上耕耘和奋斗,把这里建成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养的‘百果园’。”姜焱国说,退伍军人要始终保持军人本色,时时有着传播正能量的激情,要利用多种形式讲述对越参战故事、讲述伤残军人创业经历,引导更多的退伍军人做到退伍不褪色,实现创业梦想,带领更多的村民奔小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