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南京雨花茶产业发展刍议

时间:2024-05-30

陶德臣



南京雨花茶产业发展刍议

陶德臣

(解放军理工大学,江苏南京 210000)

南京雨花茶是中国名茶之一,自诞生半个多世纪以来,雨花茶产业已成为一项重要产业。南京发展雨花茶产业应当充分把握南京产茶历史悠久、茶叶质量优良、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解决雨花茶生产原料不足、经营规模不大、比较效益下降等制约茶产业发展的突出因素,通过增加适制面积、提高综合效益、走现代农业道路等措施,推动雨花茶的持续发展。

南京雨花茶;发展优势;制约因素;根本出路;中国名茶

南京雨花茶是新中国创制的颇具历史意义的名茶。1958年,为向建国十周年献礼,纪念牺牲在雨花台的数十万烈士,江苏省委抽调干部,组成名茶创制委员会,在中山陵园茶厂研制雨花茶,第二年创制出“形似松针,翠绿挺拔”的高级绿茶南京雨花茶。雨花茶外形圆紧细直,白毫隐露,色泽绿润,香气清香高雅,汤色绿而清澈,滋味鲜爽,叶底嫩绿明亮。南京雨花茶的原产区只有中山陵园、雨花台烈士陵园,相当一段时间内每年产量仅0.6t,市场难见踪影。1964年,南京雨花茶制造实行部分机械化后,尤其是1988年南京市机械研究所成功研制出适应制造雨花茶的精揉机,南京雨花茶产量大幅增加。2004年底,国家质监总局正式公告对雨花茶实施原产地域保护,保护地域包括南京所辖江宁区、溧水县、高淳县(现均已改县为区)、浦口区、六合区、雨花区、栖霞区及中山陵园、雨花台烈士陵园的7县区2陵园,雨花茶产业现已成为南京一项重要产业。那么,南京雨花茶产业发展拥有哪些优势?面临何种困难?如何加以克服?围绕这些问题,拟对南京雨花茶产业发展谈点粗浅认识。

1 南京雨花茶产业发展拥有的优势

南京雨花茶产业发展拥有与众不同的突出优势。主要表现为:产茶历史悠久,茶叶质量优良,文化底蕴深厚。

1.1 南京地区产茶历史悠久

南京唐代就已产茶。陆羽《茶经·八之出》载,茶,“润州江宁县生傲山”。据考证,傲山在南京市郊[1]。栖霞山也产茶。明代李日华《六研斋二笔》卷二载“摄山有茶坪。茶生榛莽中,非经人剪植者,唐陆羽入山采之,皇甫冉作诗送之”。这首著名的茶诗就是《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为纪念陆羽栖霞山采制、制茶、试茶,山僧曾造试茶亭。南宋周应合《景定建唐志》卷十九《山川》有:“白乳泉,在摄栖霞寺千佛岭下。昔因人伐木,始见石壁上刻隶书六天字,曰‘白乳泉试茶亭’,不知得名于何人”。

明代南京植茶有所扩大。顾起元《客座赘语·茶品》载,植茶“惟摄山之栖霞寺、牛首之弘觉寺、吉山之小庵,各有数十株,其主僧亦采而荐客。”可见,除传统产茶地栖霞寺外,西南部的牛首山弘觉寺、吉山小庵也已植茶。

清代南京茶叶继续生产。乾隆《江南通志·物产》载,“江宁天阙山茶,香气俱绝。城内清凉山茶、上元东乡摄山茶,味皆香甘”。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七云:“钟山、摄山、天阙俱产茶”。这是首次提到钟山产茶的史料。光绪《金陵物产风土志》载:“牛首、栖霞二山皆产茶,生于山顶,以云雾名。寺僧采之以供贵客,非尽人所能得。惟城西五台山茶,树本不高而叶茂,同治初,江宁涂太守宗瀛所种,尚有数十株耳”。宣统《上元江宁乡土合志》也有相同记载。清末,南京钟山南麓建有中国首家茶叶科学试验和生产场江南植茶公所。1905年,率团从印度、锡兰考察茶业回国的江苏候补知府郑世璜,于1906年4月在紫金山麓霹雷涧(又名霹雳涧)开荒试种,同年10月,江南植茶公所成立,仿照印度、锡兰新法培栽茶树。该所在钟山有茶园113hm2,青龙山桃源分公所有茶园233 hm2[2]。江南植茶公所的成立推动了中国茶业技术进步。

民国时期,南京茶产有一定发展。1931年,宋美龄为了点缀中山陵园的周边环境和发展茶叶生产,在灵谷寺、梅花山、美龄宫一带种植茶树200 hm2,仿制杭州龙井,茶园后来在抗战期间被毁。解放后,中山陵园茶园恢复到百余公顷,并创造出“茶梅共生”的生态环境,生产的春茶具有特殊芬芳。

1.2 南京地区所产茶质量优良

陆羽《茶经·八之出》载,茶,“润州江宁县生傲山”,表明南京地区所产茶质量不错。栖霞山所产茶也有名声,这是吸引远在湖州的陆羽入山采茶的重要原因。清代南京所产云雾茶质量好,成为待客珍品。乾隆《江南通志·物产》载“江宁天阙山茶,香气俱绝。城内清凉山茶、上元东乡摄山茶,味皆香甘”。陈作霖《金陵物产风土志·本境植物品考》载:“牛首、栖霞二山皆产茶,生于山顶,以云雾名。寺僧采之,以供贵客,非尽人所能得。”钟山头陀岭北侧山腰白云寺一带所产茶极好。清代采蘅子《虫鸣漫录》记载:“钟山之巅产茶,恒在云雾中,其境亦人迹罕至处,山有白云寺。春日采茶,僧必于云雾朦胧时摘取,则叶于盏内,自分三层,氤氲起云雾之状。若日出雾散时采之则否;故每年所得甚少。虽有力者求之,亦不可得。有士人在寺读书年余,与僧交最厚,濒行,僧赠一小包,士心轻之,抵家掷诸架上。复有显者觅此茶入贡,百计不能得。士人忆及僧所赠者,取视色香未变,试献之。显者喜,酬以二千金,方知此物之足贵也。”[3]

1.3 南京地区所产茶文化底蕴深厚

除了栖霞茶历史悠久,与陆羽关系密切,堪称历史名茶外,南京雨花茶的诞生则具有特殊纪念意义。全国数以千记的茶名中,专门为纪念革命先烈而创制的名茶只有此茶。1958年,江苏省委决定以创制名特茶的形式纪念革命先烈,组织省雨花茶创制委员会,把全省10多名制茶高手集中到中山陵园。当时的雨花台还很荒凉,种茶面积仅有几公顷,而中山陵园生态环境好多了,民国时种的200 hm2茶园,解放后已恢复到百余公顷,具备创制名茶的基础。雨花茶是针形紧抱绿茶,它“形似松针,翠绿挺拔”,恰似牺牲在雨花台数十万革命烈士的铮铮铁骨,象征着革命烈士忠贞不屈,万古长青。此茶由时任南京市长彭冲郑重题名,更显意义非凡。饮茶思源,使人不忘先烈功勋。这种寓意深刻、精心创制的特殊茶叶,于1959年5月通过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等多家公司的专家鉴定,后又经全国茶叶科学工作会议鉴评,被评为全国名茶之一。嗣后,南京雨花茶在全国名优茶评比中多次获奖。1981年、1982年、1986年、1990年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1983年被江苏省经委评为优质食品,1986年获江苏省先进适用科技成果新产品银质奖。1988年获首届全国食品博览会银奖,1989年被农业部评为优质茶,1992年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奖,1994年获中俄蒙三国举办的“蒙古国际商品博览会”国际金奖。1993—1998年,多次获江苏省农林厅、江苏省茶叶学会举办的“陆羽杯”名茶评比特等奖或一等奖。2003年获“中茶杯”全国名茶特等奖。2004年12月,成为南京市第一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6年获全省第八届“陆羽杯”名特优评比一等奖。

南京雨花茶的优质源于严格的采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雨花茶》对雨花茶有严格生产标准。雨花茶分为特级一等、特级二等、一级、二级4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非常具体的要求。手工或机械所制雨花茶的采摘、拣剔鲜叶、摊青要求基本相同。手工制作:经杀青、揉捻制成毛茶加工后,用圆筛分出长短,抖筛分清粗细,去片、末,文火(50℃)烘焙半小时足干,冷却后包装贮藏保鲜。机械制作:分杀青、揉捻、毛火、整形、复火干燥、筛分等工艺,然后分级包装后保鲜贮藏[4]。

2 南京雨花茶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南京雨花茶产业在取得巨大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必须解决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已经成为制约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突出因素,甚至多年来还未获得突破性克服。

2.1 生产原料不足

南京雨花茶虽然诞生已经50多年,但相当一段时间产量很低。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近乎苛刻的质量要求,茶叶产量难以扩大;二是手工制茶,制茶工人劳动强度大;三是茶叶原料产地仅中山陵园、雨花台烈士陵园。这三个制约因素中,茶叶原料不足是主要问题。1988年,雨花茶精揉机研制成功后,解决了制茶机械化最为关键的环节,雨花茶产量大幅增加,到1998年,茶产量达到150t,但仍然不能很好满足市场需求。从1996年起,南京市加快了发展适合制造雨花茶的无性良种步伐,1998年全市用于制造雨花茶的茶园面积达40690 hm2,以后又发展到54460 hm2(投产46690 hm2),年产茶叶1700t,其中雨花茶约300t,产值近1亿元。2010年,南京茶园面积70302 hm2,产茶2500t,其中雨花茶500t,产值1.5亿元。2012年,南京茶叶产值7.6亿元,2013年茶园面积86710 hm2。2010年时,南京市计划到2015年,茶园面积要扩大到133400 hm2近10亿元产值。近年来茶园面积增加较快,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料紧缺问题,但与原料充足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2.2 经营规模不大

现在雨花茶的生产单位有较大幅度增加。1996年底,生产雨花茶的厂家达250家,拥有42条全程机械化雨花茶生产线,年产量稳定在100t左右。2005年起,南京实施雨花茶原产地域保护,凡南京市管辖地域内的茶叶生产企业,只要向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的雨花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请机构提出申请,经初审合格,由国家质监总局公告批准后,就可使用雨花茶商标。但雨花茶生产的小、散、弱状况不仅没有丝毫改观,从某种意义上讲反而更加严重,全市300多家雨花茶生产企业,没有一家产值超过千万元。品牌意识匮乏、小富即安的心态纠结是根本原因,即使是中山、淳青、雨花台等小有名气的品牌,也远未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上百个品牌生产的茶叶,主要在当地销售,被戏称为“诸侯割据”、“各领风骚几十里”。名义上有2668hm2茶园的青山茶场,公司茶园仅百多公顷,其余茶园则分配给个人承包。雪松、中山陵、雨花台等重点茶场的种植面积也仅数百公顷。溧峰集团大部分茶园承包给个人,每人2~2.5 hm2。全市茶叶生产的家庭作坊不少。这一状况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雨花茶产业的壮大。

2.3 比较效益下降

虽然雨花茶价格有了较大幅度上涨,但雨花茶比较效益却在下降。原因大凡有如下数端:一是生产时间所限。由于生产标准所限,雨花茶生产季节只有20多天,每年3月底4月初才能上市时,南京市场上早已充斥着各种外地新茶,雨花茶市场占有率成问题;二是假冒雨花茶困扰。附近溧阳、安徽甚至福建、四川等地生产的所谓雨花茶明目张胆大举运销南京,南京本地茶商也参与其中制假售假,李逵被李鬼排挤,市场真假不分。2012年4月7 日的《中国联合商报》刊文《南京茶叶市场亟待规范》载:南京雨花茶集团经理舒稳山认为:“目前南京市场80%以上的南京雨花茶是假冒的,批发市场很难找到正宗的南京雨花茶。”说明问题相当严重,但监管部门监管不力;三是茶园扩展受限。南京宜茶地域存量不足,加上经济发展,种茶比较效益下降;四是成本上升过快。近年来,摘工等劳动力成本及各种生产成本上升较快,压缩了种茶利益空间;五是高档茶销售困难。受廉政建设深入发展影响,茶价受抑,走高端茶销售的原有模式受困。凡此种种,都会拉低南京雨花茶的比较利益,减损效益。

3 破解制约南京雨花茶产业发展的颈瓶

南京雨花茶已从一般的礼品茶走向了大规模商品茶的发展阶段。现在的南京雨花茶生产已从南京中山陵园、雨花台烈士陵园,走向了全市广阔地区,雨花茶的产业影响、经济地位与50多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实现南京雨花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破解制约雨花茶产业发展的制约颈瓶。

3.1 增加适制面积

南京适宜植茶的地区一般为丘陵,一味走扩大茶园面积的方法当然不可取。在茶园面积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适合制造雨花茶的无性系茶树品种,压缩其他茶树品种的方法来获得茶树种植结构的改善,保证制造雨花茶所需要的充足原料。

3.2 提高综合效益

一是发展大棚新茶树。相应提早雨花茶上市时间,更好更主动占领市场,争取优质优价。二是减少茶叶浪费。受多种因素影响,人们心目中的雨花茶就是松针形绿茶,生产企业普遍只采春茶、不采夏茶、少采秋茶,造成约有一半茶菁浪费在树上,相应降低了茶园的总体收益。现在中山陵茶厂不但做松针形绿茶雨花茶,还做高档红茶雨花茶,这一发展方向值得提倡。三、实施高中档茶战略。受廉政建设影响,高档礼品茶的生存空间大为减少,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了饮茶风习的发展,中档茶市场的地位得到提升。雨花茶生产所走的高端战略应主动高速,适应茶叶市场的新变化,更多关注、重视中档茶的生产,走高中端茶叶发展道路。

3.3 走现代农业道路

一是主打有机牌。2010年7月2日,《南京日报》 载文,南京市农委负责人冯萍认为,种植的高端体现在“有机”上,在确保所有茶园必须达到“无公害”标准的前提下,5年内在10大生产片区各建一个面积3335 hm2以上的有机茶园示范基地,确保有机茶园面积超过40020 hm2,并配备滴灌、防霜扇、高架网纱防霜冻等茶园配套设施;加工的高端则体现在现代化上,引导建立10个市级以上茶业龙头企业、20个茶农合作组织,其中,龙头企业负责建设集茶文化、茶餐饮、观光休闲、全程自动化炒制于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化厂区,并生产销售辖区内茶叶,茶农合作组织则负责茶农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和生产销售联络等,以确保雨花茶的大师级品质。这一发展方向是对的,问题是真实切实落实,困难也不小。二是走开休闲路。与乡村休闲游相结合已成为一条现实出路。江宁区黄龙岘村与区交通集团合作建设“金陵茶文化旅游村”,力争将黄龙岘打造成为金陵茶文化休闲旅游“第一村”。黄龙岘特色村的定位是以茶文化展示为内涵,着力打造融品茶休憩、茶道、茶艺、茶俗、茶浴体验、茶叶展销——研发——生产、茶宴调理、特色茶制品购买为一体的乡村特色茶庄。这一计划现在已经取得很大成功[5]。高淳区桠溪国际慢城的游人日渐增多,带动了蓝溪茶场的发展,也给相距不远的淳青茶场带来了不少新增客户。三是严把质量关。雨花茶销量上升后,商标持有者大增,不同品牌的雨花茶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导致雨花茶质量下降,声誉不好,价格波动。各生产单位要严格按照《南京雨花茶产品质量标准》,组织雨花茶生产和销售,以过硬的质量赢得信誉,赢得市场,赢得效益。同时,切实打击各种侵权现象。严格实施雨花茶原产地域保护,杜绝域内雨花茶生产乱象,规范生产秩序。对外地进入南京市场或销往全国市场上的各种冒牌雨花茶进行查实、取缔,消除各种扰乱雨花茶市场的不法行为。四是扩大知名度。南京地区对雨花茶品牌有一定认知,但许多南京本地人确实也并不喝雨花茶,更不嗜好雨花茶。雨花茶称得上是全国名茶,但在外地市场上却比不过苏州碧螺春,更不要说与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等名茶相比拟了。2010年7月14日《南京日报》所刊《雨花茶,为何走不出南京》载,从看相、滋味、品质,丝毫不输声名远播的杭州西湖龙井、苏州洞庭碧螺春的“大师级”好茶南京雨花茶,却在2010中国(上海)国际茶博会上出人意料地铩羽而归。10多家茶厂精挑细选了一批茶叶赴沪参展,基本上是“怎么带去的,又怎么带了回来”。一位茶厂负责人大惑不解:“真不敢相信,距离仅300多公里的上海,居然多数人没听说过雨花茶!”权威统计数据显示,南京“雨花茶”近九成在南京本地消费。创制半个多世纪以来,南京“雨花茶”一直难脱地产地销的局面;与其他“中国十大名茶”相比,雨花茶最缺外向拓展的意志与动力。知名度不高,嗜好者不多,市场销售必受影响,这与雨花茶宣传力度不够大有关系。当今中国茶文化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各地在宣传、包装本地茶叶品牌时不遗余力,往往是政府出面,企业参与,内外联动,面向全国。比较而言,南京雨花茶这方面做得很不够,从来就没有走出去举办过轰轰烈烈的推介会,而是满足于身在南京,搞点小规模的卖茶为主的雨花茶节,更没有一本系统介绍雨花茶的权威论著,连有关的学术论文也不多,研究雨花茶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南京雨花茶要真正成为中国雨花茶,还要付出更多努力,采取更多措施。

2010年7月2日,《南京日报》 报道说,雨花茶的生产主管部门南京市农委负责人冯萍表示,南京市场正结合“1115”现代农业生产布局,实施雨花茶四大振兴工程——扩大生产规模、丰富文化内涵、加强市场监管、统一品牌推广,以期通过5年的努力,显著增强雨花茶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真正做大做强雨花茶这一中国名茶。现在看来,真正实现这一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1]沈冬梅校注.茶经校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93.

[2]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实业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卷三:85.

[3]陈彬藩主编.中国茶文化经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754.

[4]王镇恒,王广智主编.中国名茶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6-57.

[5]陶德臣.游金陵茶文化旅游村黄龙岘有感[J].贵州茶叶,2014(2).

(责任编辑:蒋文倩)

S571.1

A

10067-5768(2017)01-014-05

2015-10-03

陶德臣(1965-),男,苏州大学历史系经济史学硕士,解放军理工大学人文教研室教授,主要从事茶业经济和文化史。 Email:tdctea@sina.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