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中国农资》记者 穆阳芬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21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之一是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指出,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耕地面积为20.23亿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5.5亿亩并实行特殊保护。
2020年5月,农业农村部发布《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对我国耕地质量的变化和现状予以评价。这次评价是以现有耕地面积为基础,在全国设置了20.3万个调查网点,对涉及耕地质量的几十个指标持续取样分析,结果显示,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76,比2014年提升了0.35个等级。
全国耕地按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1-10等。全国耕地质量总体情况,1-3等,耕地面积6.32亿亩,占耕地总面积31.24%,农田基础设施比较齐全,基础地力较高;4-6等,耕地面积9.47亿亩,占耕地总面积46.81%,农田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基础地力中等;7-10等,耕地面积4.44亿亩,占耕地总面积21.95%,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
据了解,把耕地质量分为1-10等,1等地是最好的,10等地是最差的,平均是5,4.76居于中等偏上水平。2014年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是5.11。5年来,耕地质量提升了0.35个等级,一个等级相差100公斤,0.35个等级就是每亩提升了35公斤的粮食产能。
不同区域耕地质量情况,东北区耕地质量状况较佳,青藏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耕地质量状况较不理想,且等级提升速度较全国处在较低水平,黄土高原区耕地质量等级提升最快,但总体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对30年来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系统整编,发布《我国耕地质量主要性状30年变化情况报告》。总的来看,我国30年耕地质量主要性状变化情况总体稳定,局部区域存在耕地质量退化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稳中有升,全国粮食总产量自2015年以来稳定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但我国农业生产的基础仍然薄弱,耕地质量整体偏低的局面没有根本性改变,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管理,重用地、轻养地的现象仍然存在。
大量监测与分析结果也表明,尽管我国耕地土壤肥力呈上升态势,但耕地土壤环境却逐年恶化,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局部区域存在着耕地土壤退化与土壤障碍问题。例如,东北黑土区侵蚀退化加剧,西北地区盐渍化问题突出,华北及黄淮海地区耕作层变浅,西南地区石漠化加重,南方地区酸化加剧等。
全国耕地质量等级占比情况
耕地区域东北黑土地应对措施主要问题南方耕地区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西南区主要分布红壤酸化增施有机肥、土壤调酸及平衡施肥等技术北方耕地区土壤盐渍化新疆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部、宁夏引黄灌区、青海、甘肃、内蒙古西部土壤退化东北地区以水压盐、暗管排盐、秸秆还田、有机-无机配合施肥、施用有机硅调理剂等措施黑土保水阻控、均衡施肥、调酸改土、肥沃耕层构建等培肥改良技术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秸秆综合利用、轮作休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农机深松深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工作,采取综合措施培肥改良土壤,有效推动了耕地质量保护。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耕地质量问题集中体现在“三片地”上,也就是南方耕地的酸化、北方耕地盐碱化、东北黑土地的退化,这“三片地”的涉及面积已经达到6.6亿多亩,也是耕地治理的重点区域。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通过对多年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分析,对南方耕地红壤酸化、东北黑土地退化和西北土壤盐渍化等典型耕地土壤退化问题进行了专题分析,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肥改良技术措施提供了数据支撑。
南方耕地红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西南区,土壤pH平均值从建点初期5年的6.5下降至近5年的5.7。其中,浙江、江西2省局部酸化严重,土壤pH≤5.5的点位占比分别高达70.2%、73.5%。应通过增施有机肥、土壤调酸及平衡施肥等技术加以改良。
新疆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部盐渍化较为严重,中度盐渍化以上耕地面积占比12.6%;宁夏引黄灌区中度盐渍化以上耕地面积占比15.0%;青海、甘肃、内蒙古西部中度盐渍化以上耕地面积占比分别为9.6%、12.5%、9.9%。土壤盐渍化会造成作物出苗困难并减产,可通过以水压盐、暗管排盐、秸秆还田、有机——无机配合施肥、施用有机硅调理剂等措施加以改良和治理。
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对比,东北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从38.7g/kg下降至30.5g/kg,下降了21.2%。局部地区出现酸化趋势,pH≤5.5的强酸性土壤面积占比达17.8%。东北黑土区开垦初期黑土层一般在60-100cm,目前,黑土区耕层厚度平均为21.3cm,土壤侵蚀使黑土表层以平均每年0.3cm左右的速度流失。近年来,我国加强黑土地保护,初步形成黑土保水阻控、均衡施肥、调酸改土、肥沃耕层构建等行之有效的培肥改良技术模式,黑土地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2015年,原农业部启动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2020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印发《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将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玉米生产作为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的重点,兼顾大豆、小麦等作物生产。力争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占东北地区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形成较为完善的保护性耕作政策支持体系、技术装备体系和推广应用体系。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能够有效减轻土壤风蚀水蚀、增加土壤肥力和保墒抗旱能力、提高农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取得明显进展,技术模式总体定型,关键机具基本过关,已经具备在适宜区域全面推广应用的基础。
针对南方耕地酸化问题,从上世纪60年代,国家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土壤酸化治理工作,2017年,开展经济作物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工作。近年来,针对北方盐碱地的盐碱化耕地改良示范项目也在同步开展。随着试点范围不断扩大,为北方盐碱地的改良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
专家分析认为,我国耕地质量建设,要以提升耕地粮食产能和持续产出力为核心,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要端好14亿人的饭碗,保证耕地质量,我国的粮食安全才有坚实的基础。“十四五”开局之年,耕地问题是国家经济工作重点任务之一,因此必须关注耕地资源,重视耕地保护,真正落实“藏粮于地”。同时也要认识到的是,耕地质量提升、防治耕地退化是一项漫长的工程,都需要在加强农田基础建设的条件下,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久久为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