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市场化是挑战也是机遇

时间:2024-05-30

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迎来四十周年。

2018年,中国农资产业迎来化肥流通体制改革二十周年。

回望四十年改革征程,我们豪情激荡,梳理二十年改革成就,我们信心满怀。

1998年6月,《中华合作时报·农资专刊》在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前夕应运而生。20年,作为农资行业媒体,作为中国农资行业成长的见证者和推动者,我们与改革同行,从《农资专刊》到《中国农资》,二十年人和事,二十年得与失,我们在一张张新闻纸铺起的舞台上记录下行业的悲壮与辉煌、创新与发展。

20年来,市场化改革是挑战也是机遇。为了总结和梳理化肥流通体制改革20年的经验,《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农资》特发布《中国化肥流通体制改革二十年媒体报告》,以期对未来行业改革创新有所裨益。

01 39号文件

1998年11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发[1998]39号)。

这份被称为“39号文件”的改革通知,在随后的20年里对化肥行业乃至整个农资行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农资行业变革的20年里,从化肥生产企业到省级农资流通企业,再到基层经销商,都迎来各自不同的命运。

“39号文件”其核心精神就是打破原有化肥统购统销的计划模式,打破“一主两辅”,“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即打破以供销社为主渠道,以农业“三站”和化肥生产企业自销为辅助渠道的经营格局,形成以供销社农资系统、生产企业和农业“三站”三条渠道并行的农资流通新格局,实行市场配置资源。这次流通体制的改革,对于农资行业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温水中的人们来说,只有变革,没有退路。

当时,作为农资行业第一份专业媒体,《中华合作时报·农资专刊》第一时间刊发,并洛阳纸贵。

1998年7月,就在行业改革山雨欲来的当口,由《中华合作时报·农资专刊》召集的“化肥流通体制改革政策与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现场气氛热烈。有人在会上呼吁:行业改革必须要走厂商联合的道路。

1999年6月,湖北省公安县农资公司因资不抵债,宣布破产,成为中国农资行业第一家破产的县市级农资公司。这一事件成为农资行业破产悲剧的序幕,随后一些地市级农资公司,甚至省级农资公司先后在改革的洪流中退出大众视野。行业改革在漫天烽火中进入不破不立的转折时代。

02 体制变革

在二十年改革中,体制改革是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本质性改革,体制改革的巨大力量最终推动了农资流通企业涅槃重生。在农资系统尤其是供销社农资系统,从省级农资公司到地市级农资公司,乃至县级农资公司“一系列创造性的体制改革探索”,为农资流通企业的稳健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998年12月,广东一位基层农资经销商郑楚东在媒体上呼吁:改革要从体制开刀。这是来自农资行业深处的一声呐喊,这也传达出农资行业体制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

体制的改变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和活力,只有体制不断改革创新,企业发展的方向才会更加明确,企业内在的活力才能得到充分释放。浙江农资、黑龙江倍丰、安徽辉隆、江苏苏农、四川农资……在开放办社的指导思想下,全面推进供销社农资系统体制变革。

体制决定命运,在体制改革潮流中,一批农资流通企业获得新生。

03 对外开放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了WTO组织,正式成为了世贸组织的成员国。2006年12月11日,中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开放化肥批发零售市场,这是继2004年中国的农药和农膜市场分销对外商投资企业开放后的再一次开放。被许多人称之为狼的新生力量终于来了。

经济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国际资本在汹涌大潮的裹挟下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入世十余年,农资行业并没有看见“洪水猛兽”,而美盛、运安、瑞士金健等一批老牌外资的稳健运作却给中国企业带来不少成功经验。而加钾等一批外国企业与中国农资企业深度合作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业正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获得新力量。

经济全球化让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也让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快速接轨。引入先进技术、加大出口力度、开发境外资源、拓宽海外渠道,中国化肥企业陆续打出一套海外“组合拳”,表现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打造“中国制造”的强烈愿望。

在产能过剩大背景下,中国化肥出口有效缓解了国内的产能压力,并支持了全球农业。出口政策对化肥产业带来深远影响,随着化肥出口关税的日趋理性化,中国化肥产业立足国内放眼国际的新格局正在形成。然而,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在绿色发展的大方向下,决不能依靠出口求得行业永续生存,决不能沦为世界化肥工厂。

04 新业态涌现

二十年改革,中国农资行业探索出一条全新的经营发展模式,就是农资连锁。

2000年,北京金色谷公司依托中华合作时报的媒体平台,提出了在农村建立以农资销售为主的连锁经营店的构想,开启农资连锁先河;其后,中农集团开始了将供销社网点“升级”为农资小超市的改革实践;2003年,中化化肥在山东苍山县大炉乡的第一家化肥专营店开张,随后,倍丰、苏农、辉隆、九禾、惠多利、邦力达……各种力量,一起汇成了农资连锁的大合唱。

经历了二十年的开拓求索,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农业正在向农资连锁提出新的要求,农资连锁正在迎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农资电商悄然崛起。农资企业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传统农资流通企业在农资电商领域风生水起。金正大、新都化工、新疆农资、广东天禾等一批农资企业积极探路农资电商。然而,农资电商作为一个新业态,对传统农资领域而言,也面临着全新考验。

05 化肥淡储

在市场化不断加深的改革路上,国家政策宏观调控也相伴而行。诚然,一些政策因为与市场规律不完全适应并未收到预期效果,但大多政策还是得到行业与市场的认可。化肥淡储政策就是诸多产业政策中一大亮点。

2004年12月,第一批化肥淡储指标公开招标。2005年 1月 12日,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正式颁布《化肥淡季商业储备管理办法》,建立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制度。自国家化肥淡储制度建立以来,储备量逐年加大,储备政策逐年完善,同时,在国家淡储推动下,各地省级及地区化肥淡储也逐年加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淡储政策对我国化肥市场供应及化肥价格起到良好调控作用。各承储企业积极参与,履行责任,顺利完成淡储任务,有力保障了全国农业生产。未来,在产能过剩大背景下,化肥淡储如何发挥其市场调控和蓄水池作用也面临新的挑战。

回望二十年改革路,化肥工业全面崛起,农资流通稳健升级,中国农业持续丰收。

行业改革在中国改革的大潮中释放出强大力量。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农资行业将迎来更为激烈的竞争与整合时代,这也将是一个新农资英雄诞生的时代。

二十年改革只是行业成长漫长道路的一段,未来行业的成长依然期待“将改革进行到底”。

与改革同行,为乡村振兴。我们期待着更新更深更宏大的行业改革与中国改革大潮一起到来!

06 全面市场化

我国农资流通体制计划经济模式和市场经济模式并存延续了11个年头,2009年8月24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9〕31号)出台,明确对化肥经营取消限制全面放开,农资流通进入完全市场化阶段,并迎来全流通时代。

随着土地流转及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种植大户、农场逐步成了农资流通企业服务的重点,使其在零售终端实施规模化经营成为可能。农资流通企业打破传统农资经营,延伸产业链条,打通从农业生产、农资供应、服务到农产品销售整个产业链,实现规模化经营。如涌现出了湖南安邦模式、安徽新天地模式等。

改革所产生巨大的能量让农资行业发生深层巨变,从生产到流通,从流通到生产,一场大整合也悄然发生。从中农、中化、中海油到云天化、宜化,再到浙农、倍丰,不同重量级企业都在因同一个产业链的目标开始扩张整合。事实证明,农资产业的最终强大需要一场大整合来形成新的秩序。

07 结构调整

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在京召开。这次会议事关化肥行业未来大方向,提出了关于化肥产业结构调整、价格市场化、深化流通改革等六项政策措施。这六项积极政策被业界称之为化肥行业的“国六条”。

随后十年,化肥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速。无资源优势的企业逐步退出基础肥生产;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的化肥产业结构正在形成。金正大、根力多、硅谷等一大批生物肥、有机肥、水溶肥类新型肥料企业,在产业结构中获得发展动力。

在产能过剩的严寒之中,在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之下,农资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从国内布局到国际战略,从肥料标准制定到行业大整合,在市场与政策双重力量倒逼之下,农资行业打响品质革命的鼓声逐渐响起。企业产品定位更加明确,企业发展目标更加长远。

08 服务转型

近年来,作为撬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杠杆,土地流转与托管的有序开展,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稳步推进,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农业和农资流通行业的发展格局。随着农业服务对象的改变与服务领域的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正在成为传统农资流通商转型升级的下一个风口。

随着化肥农药零增长政策的实施,农资产品市场需求保持基本稳定,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连年增长,要求农资企业从过去重视“数量”的经营,向重视“质量”和“服务”转变。

面对严峻复杂的市场形势,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创新服务领域和方式,发展多元化经营,才是摆脱困局、规避风险的唯一途径。农资流通行业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浙农、倍丰、烟台农资等企业在做好农资主业的同时,在多元化的道路上获得更多更大的竞争优势。

09 布局未来

二十年改革是中国农资流通市场化加速形成重要时期。二十年来,中国农资流通领域改天换地,以供销社农资企业为龙头的各种形式和体制的农资流通企业悄然崛起,农资流通行业显现出巨大活力和生机,经营主体、经营渠道、经营模式多元化格局已形成。无论从产业纵向发展还是在与其他产业横向联合上,农资流通产业都呈现出新格局。

二十年化肥流通体制改革是一场渠道的改革,而渠道的改革加速了上游生产源头的改天换地。

盘点二十年,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从氮肥、磷肥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中国化肥工业关键跨越期就在这改革的二十年。安徽六国、贵州开磷、鲁西化工、湖北洋丰、盐湖钾肥、国投罗钾、金正大等一批中国化肥产业的中坚力量迅速崛起,全面将产业改革发展推向纵深,并在进一步谋划布局未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