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格局下,特种肥如何顺势而为?

时间:2024-05-30

□《中国农资》记者 焦自宣李昕宇 实习记者徐娜李鑫

现阶段,我国已逐步由温饱型社会进入小康型社会,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新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由于肥料行业快速而盲目的发展,行业产能快速扩增,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行业竞争力减弱等一系列问题迅速凸显。而施肥方式落后、施肥用量不科学、施肥配比不合理等原因,造成我国肥料利用率偏低、土壤板结、酸化、肥力下降等问题突出,也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我国肥料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相较于传统大肥而言,特种肥坐拥低成本、高效益、高效环保、低碳节能等优点。那在新的格局下,特种肥要如何创新发展、顺势而为呢?《中国农资》记者在6月15日刚刚结束的“2018年CNCIC全球特种肥料大会”上为您寻得答案。

乘减肥增效之东风呈百花齐放之态势

近年来,在肥料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日益升级,能耗高、污染重、产品落后的企业面临着淘汰出局的危机与挑战。另一方面,大宗基础肥料的生产和施用进入平台期,在长期的大肥大药的施用习惯下,过量施肥对于农产品质量、土壤肥力与生态环境带来的问题已不断涌现。在诸多问题与挑战的推动下,按照国家“减肥增效”等政策的要求,肥料行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在不断加快。那么,特种肥料在此背景下,如何才能乘风而起,取得快速发展呢?

合理施用化肥关乎农业生产和环境安全

近年来,化肥的不科学使用确实造成了诸多问题。但是,化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也确确实实不容忽视,至少目前阶段,农业生产离不开化肥。如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是当前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打破化肥、农药“妖魔化”的主要途径。

“目前,我国农业质量效益低下和竞争力不强,而农业供给侧改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耕地与肥料管理处副处长徐晶莹表示,农业农村部正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轮作休耕试点,调整种植结构。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目的是为了让耕地能够休养生息,让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解决粮食供求矛盾、稳定农民收入、减轻财政压力等难题。目前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的主要工作围绕继续深入实施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和大力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两方面展开。同时,积极支持水溶肥料、缓释肥料等新型肥料发展。

“化肥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合理使用化肥关乎农业生产和环境安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张福锁认为,随着2015年国家启动化肥减施增效行动,我国肥料发展已经进入了全新阶段。当下,应全面认识化肥的作用,大力推进肥料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科学施肥深化发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绿色发展。

没有创新,何来发展?转型升级和大力发展新型肥料是市场需求也是行业实现整体发展的必然之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研究员赵秉强认为,我国化肥产品创新经历了肥料资源养分有效化和有效养分高效化两个阶段。产品创新推动化肥产业经历了初始化肥、低浓度化肥、高浓度化肥和绿色高效化肥的发展过程。增值的新型肥料产品能够通过实现对“肥料-作物-土壤”系统的综合调控,更大幅度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

行业需要发展,却也不能盲目。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规模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不断增长,土地承载力不断加重。在此背景下,关于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行动陆续公布执行,新型肥料不断涌现,在新形势下,肥料行业又该如何发展?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认为,肥料行业发展必须把握正确的方向,第一,重视大农场也不要忘了小农户;第二,既要看肥效也要想原理;第三,在国际上“4R”施肥原则基础上再加上正确的施肥方式和正确的施肥浓度;第四,有机肥也要科学搭配,更要注重质量;第五,中国肥料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形态的优化和助剂的应用;第六,提质增效是未来肥料发展的使命。

创新研发是核心竞争力

产品创新研发能力不足与产品同质化所带来的问题已是老生常谈,技术创新永远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特种肥料想要健康、快速发展肯定离不开技术研发的基础支持。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建明表示,我国的土壤由于过度利用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退化,亟须土壤修调理技术。目前,土壤修复主要有矿物质技术、有机质技术、微生物技术这三条技术途径,进而产生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这三大类土壤调理剂,但其中矿物质土壤调理剂尚为人少知。据他介绍,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发出了纳米微孔多元素矿物肥料,通过元素活化技术把成土母岩中的矿物质元素整体活化为植物能够吸收利用的有效形态,从而增加土壤的枸溶性养分,能够有效增加肥力并改善土壤。

据了解,我国微生物肥料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已有相关企业1400余家、产能1500万吨、登记产品5000余个,产值规模约为300亿元,微生物肥料产业已经形成。对此,农业农村部微生物肥料质检中心主任李俊表示,微生物肥料在生态保护、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农作物品质产量方面具有良好优势,成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投入品。

他认为,目前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已跨入科技创新较为迫切的时期,选育新功能菌种、研发新产品、拓展新功能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在技术产品研发上,应集中力量突破微生物和生物功能物质筛选与评价、高密度高含量发酵与智能控制、新材料配套增效应用、功能菌与微生态因子互作机制及其调控、障碍因子生物修复等关键技术,研发推出高效稳定的绿色新产品。“预计到2020年,微生物肥料年总产量可望达到3000万吨,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他展望道。

凭节水提质之优势促高效农业之发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农业也取得了12连增和14连丰的瞩目成绩,粮食产量达到6亿吨,蔬菜产量达到8亿吨。但低端农产品屡现“卖粮难”、高端农产品却供不应求的情况十分严重,不少农产品仍需从国外进口。农业生产由对“产量”的追求向对“质量”的注重转变,农业发展向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及品牌强农转变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这就意味着整个农业布局都要考虑到节水的问题,而水肥一体化作为实现农业生产控水、减肥的关键技术之一,也就为水溶性肥料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登记管理是一道安全门

肥料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投入品之一,其不但是实现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农产品提质的基本物质保障,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耕地质量安全和粮食安全。所以,做好肥料登记管理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常务副主任汪洪认为,我国肥料的使用量高,占到了全球总量的1/3。但市面上的部分肥料养分不足,无证肥料在市场上大有存在,这些低品质肥料的存在,导致市场存在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为推进水肥一体化与精准化施肥,优化施肥结构,实现化肥零增长目标,水溶性肥料的使用与产业发展将不断向前推进。综合考虑土壤养分供应状况、作物需求规律、环境影响等因素,基于“作物产量与品质、经济利润、环境友好与农业生产持续以及人体健康与农产品安全”等肥料管理目标,原农业部颁布了《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建立了我国肥料管理登记体系。希望通过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健康向好发展。

服务深度决定市场高度

不得不承认,水溶性肥料的发展对我国水肥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具有极高的依赖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溶性肥料的发展。但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水肥一体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这无疑为水溶性肥料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利好。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农业技术处处长杜森表示,我国的水资源紧缺,亟须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水溶性肥料的发展就要进一步和水肥一体化相结合,并且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在实践中检验产品品质,构建水肥一体化的施肥体系,强化相关的指导服务。

诚然,我国的农业发展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也面临着很多挑战。而特种肥料作为肥料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该如何做好技术推广和为农服务,以解决这些问题和应对这些挑战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肥料监测试验处(筹)处长田有国认为,随着我国农业向规模经营、技术集成、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方向发展,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未来特种肥料的发展必将由注重产品研发和生产,转向围绕作物提供解决方案,并向服务延伸。

他还表示,要通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动行业的转型升级;要真正建立起以农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用彻底的用户思维重新塑造我国特种肥料行业的各个环节;要围绕如何帮助农民提高生产管理能力和生产效益,以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需要、满足作物的需求为出发点开展服务;要注重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服务效能;要用开放、合作、共享的互联网思维,实现行业内外的企业的融合发展,从而使产业发展更加稳定、久远。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陈清也表达了相同看法。他认为,将来评价一款产品的好坏,不仅要看产品本身,还要看产品的价值体现和配套服务。新时期的农业发展对水溶性肥料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如何实现规模化农业和解决产能过剩、化肥减施、有机肥替代问题等方面。未来,用于水肥一体化的水溶肥市场会进一步扩大。

套餐化产品组合与创新是未来发展方向

2000—2012年,我国大多数的水溶性肥料还是单纯的给作物补充养分,而从2012年至今,养分补充和产品功能性已经逐渐实现并入双轨,我国水溶性肥料的发展已经从营养型过渡到功能型。

陈清表示,随着水溶性肥料登记品种的不断丰富,市场逐渐将现有水溶性肥料划分为营养型和功能型两大类。当前规模化农业的发展对水肥一体化技术提出了更大的需求,这无疑给水溶性肥料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但也同时对传统市场上高价位水溶性产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原料型产品和服务型销售将促使水溶性肥料产业向低成本、优服务产品和多功能、复合化产品等方向发展。因此,针对作物营养和土壤改良需求,发挥原料资源优势,创新功能性原料,生产性价比高的水溶性肥料,实现套餐化产品组合与创新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转变服务模式,变产品经理为客户经理,针对农民的切实需求推荐最为合适的产品。可以预见不久的未来,如果有企业还在坚持传统的营销手段和模式,势必会被市场所淘汰。企业应该把注意力从产品功能和卖点上分出一部分,放到产品的后续服务上,通过套餐施肥、作物完全营养解决方案、互联网技术服务等新型服务方式实现增产增收,实现套餐化产品组合的创新。

突破发展瓶颈需要加强合作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我国国民对生态环境和消费品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而这些不断涌现的新需求,对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从而对行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倒逼。

据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咨询CEO黄音国介绍,我国特种肥料产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以水溶肥为例,2017年已有3000余家相关生产企业,产能900万吨左右,产量在400万吨左右。生物有机肥、缓控释肥、土壤调节剂等特种肥料种类同样保持较好增速,尤其是生物有机肥在相关政策和市场需求的支撑下发展很快,以现有发展速度预计到2020年市场容量可达2000-3000万吨。

行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也使得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缺乏发展潜力,这成为了行业发展的主要的瓶颈。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的副秘书长王臣表示,企业发展要想突破瓶颈应该拓展行业内外横向协作,同上下游企业、农机农要部门密切的合作、深度融合,生根终端服务市场。同科研院所、高校紧密联合,共同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引导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他还表示,新时期要培育新型的职业农民,教农民科学种地,为民增收,只有农民有动力,行业才有发展潜力。同时做好农业生产的后续服务,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挥缓控释肥之利剑克“两减一增”之难关

中国是化肥消费大国,但化肥的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传统肥料所具有的肥效期短且养分易流失等特性,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同时,养分的淋溶损失进入地下水和地表水后,也会对大气层、水体、土壤等造成危害。

此外,我国耕地质量现状堪忧,让原本就面临很大压力的粮食生产问题雪上加霜。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检测保护中心质量建设处处长、推广研究员杨帆表示,我国耕地质量呈现出“三大”“三低”态势,即中低产田比例大、退化耕地面积大、污染耕地面积大,基础地力低、补充耕地等级低、有机质含量的水平低。为保证粮食安全,提高耕地质量,推广施用缓控释肥料已经成为我国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促进土壤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缓控释肥已成为新型肥料主战场

为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缓控释肥料的施用是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手段,是减少肥料淋失的重要举措。

据专家介绍,缓控释肥料是通过薄膜的形式释放养分,养分利用率可提高到45%以上,并且根据作物吸收养分的规律基本同步释放养分,此外,缓控释肥料还可以和功能性物质相结合,提升产品科技含量,达到1+1>2的效果。

我国缓控释肥料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其产能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索尔维集团亚太区业务发展经理顾红艳介绍:“在缓控释类长效肥料中,稳定性肥料因其通用型较强,成本较低等特点,成为行业中的主流产品,并继续呈现市场占有率增长的趋势。”

为响应农业部“两减一增”的绿色发展目标,扎实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传统肥料产业亟须加速转型升级。缓控释肥因其技术成熟、环境污染少等优势,成为肥料创新领域的主战场。作为传统肥料的替代品缓控释肥料是节本增效的环境友好型肥料,由于薄膜本身低能耗、易降解等特性,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从而提高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有效性。为抢占缓控释肥的制高点,科研单位和企业立足自主创新,加快产业化步伐,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耕地建设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为农业可持续发展。

评价体系为缓控释肥提供新动能

保护好耕地,就是保护好我国的粮食安全。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这不仅要求我们应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提升耕地质量,更应该从制度层面出发,对影响耕地质量的行为进行客观评价。

杨帆指出:“全国高等级质量耕地占比不到三分之一,其余基本为中低产田,我们必须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体系,严格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政策,将科学施肥与耕地质量提升工作相结合,实现藏粮于地。”

近年来,缓控释肥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与日俱增,其产品评价要求、技术体系等越发规范。与此同时,在某些方面也面临一些挑战。中国土壤肥料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刘红芳表示,我国在缓释肥料产品测试方法、原料及安全评价要求、产品指标要求以及效果评价要求等技术法规体系方面,已逐步建立完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农民更倾向于考虑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这已成为制约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如果可以在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将会对整个缓释肥料行业起到一个推动作用。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创新发展新引擎

当前,我国土壤低温、干旱、盐碱等问题突出,为缓控释肥料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西南大学教授、长江学者陈新平以控释尿素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为例向记者介绍,其团队在我国玉米主产区24个试验站开展了连续2年的试验,评价控释肥料一次性施用的效应。结果表明,施用控释肥平均增产5.88%、节肥9.5%,温室气体排放、酸化和富营养化等环境代价显著降低。这显然要归功于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在实验过程中,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实现作物生长和土壤规律相结合的一剂良方,也是不断摸索与改进工艺的金石之策。但仅仅依靠产学研产业链,也不是发展的最佳模式,必须集政府、企业、农民三者之合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缓控释肥料必然将成为肥料领域最重要发展方向。

在2018CNCIC全球特种肥料大会上,与会代表在各展位互动交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