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揽江抱海,筑梦高效农业——访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波

时间:2024-05-30

□《中国农资》记者 魏萌 通讯员 黄啸默

吴楚旧时地,宽襟望长江。坐落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滨长江,南近太湖,东邻上海,西接南京,紧靠江苏张家港保税区和港口,处于沿海和长江两大经济开发带的交汇点。辽远深邃的江海,既赋予了华昌化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也赋予了华昌人开阔的眼界与博大的胸襟。

作为长三角地区化肥与纯碱生产的龙头企业,华昌化工情系“三农”,立足“坚持化肥,走出化肥”的战略,依托在科学布局、安全环保、技术升级、服务创新等方面积蓄的先发优势和改革经验,成功探索出一条多元并举、区域领跑、国际领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并以四十余载的光阴作笔,为实现“丰收中华,昌盛天下”的高效农业愿景,谱写了一曲锲而不舍、荡气回肠的改革颂歌。

生于忧患 多元发展赢在起点

1970年,年产3000吨合成氨的沙洲县化肥厂在改革开放的前夜悄然诞生,这便是华昌化工的前身。

改革开放之后的十余年间,沙洲县化肥厂一路稳步发展。直到1984年,由于受到国内化肥产销政策变动和尿素生产装置陆续上马的冲击,该厂的碳铵产品第一次出现了严重的滞销。“严峻的形势让我们认识到,原来的那条路是走不通了”,江苏华昌(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华昌化工总经理胡波告诉记者,“从那时起,我们就有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开始认真思考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为了生存下来,华昌化工在此后的多年时间里,开始尝试在生产化肥之余联产纯碱,并先后涉足化工机械、压力容器、微型电机等众多新的领域。胡波介绍说,正是这些“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探索,帮助华昌化工走出了生产经营的困境,并逐步奠定了多元化发展战略的雏形,为企业注入了持续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

1996年—1998年,中国化肥行业经历了从取消计划调拨到市场全面放开的历史性巨变。化肥流通体制的深化改革,引发了化肥市场的一场价格“地震”,以供销农资为代表的大批农资流通商为此“损兵折将”、濒临破产。传统农资流通企业的大溃败,也波及到像华昌化工一样坚持以化肥为主业的生产企业。

为了突破行业瓶颈,1999年,华昌化工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完成改制,从国营变为民营,化肥及各个分厂均转为独立法人企业。改制后,轻装上阵的华昌化工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2004年,由沙洲县化肥厂衍化而来的华源化工完成整体搬迁,并正式更名为华昌化工。“借助搬迁,华昌化工实现了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装备及工艺的一次重大飞跃。”胡波回忆说,“与此同时,华昌组建了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筹划上市。2008年爆发了金融危机,我们在化肥行业的拐点处赶上了新股上市的末班车,成功在深圳实现A股上市,为企业日后的二次创业和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金。”可以说,搬迁与上市为华昌化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12年,华昌化工明确提出“坚持化肥,走出化肥”的战略,在探索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在“坚持化肥”方面,华昌化工对基础肥料生产实施了原料结构的节能技术改造,并实现了新型肥料业务的持续“倍增”;在“走出化肥”方面,参与了进口页岩气副产轻烃综合利用项目以获取烯烃资源,同时布局羰基合成及下游化工新材料领域,实现了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新材料等多领域的协同发展,为企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赢得了先发优势。

百年大计 安全环保重于泰山

在安全生产警钟长鸣、绿色发展成为铁律的今天,农资企业粗放经营、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安全环保能否达标,成为决定农资企业生死存亡的一道门槛。对此,胡波深有感触地说:“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安全检查与环保限产开始常态化。今后,随着国家安全环保政策与督查力度的持续增压,在这方面‘欠债’较多的企业必然会被淘汰出局。”

“没有安全,就谈不上效益,华昌要对每一位员工的生命安全负责。”在谈到安全生产时,胡波掷地有声地说。据了解,华昌化工紧紧围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将“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落到了实处。走进位于张家港基地的华昌气化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华昌已实现对全部生产流程的安全可视化监控,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安全岗位的负责人都能在第一时间接到报警,并及时赶赴处置。正是这种“细致到毛孔”的安全意识和举措,确保了华昌化工向着百年企业的目标稳步前进。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总书记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定下的新基调,作为一家依江傍海的典型企业,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是华昌化工的必然选择。在环保和节能减排方面,华昌的投入力度一直很大。胡波介绍说,早在十几年前,华昌便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环境保护体系,公司不仅设有HSE办公室、环保部,还建立了健全的环保三级网络和能源计算监察网络。

在节能减排方面,华昌化工与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团队合作,持续提升节能管理水平,被国家发改委列入“中国‘双十佳’最佳节能技术和实践清单”。此外,华昌化工原料结构调整项目一期已经投产,实现以烟煤为原料生产合成氨,综合能耗和污染排放均大幅降低。原料结构先进煤气化改造二期、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锅炉升级及配套技术节能改造等重点工程也在迅速推进中。持续的节能环保技改升级,使华昌保持了绿色发展“排头兵”的地位。

深海航行,唯有智慧的舵手坐镇,才能在风浪中逢凶化吉。身为华昌化工的掌舵者,胡波表示:“环保趋严对农资行业起到了‘大浪淘沙’的净化作用。华昌长期以来的环保投入,正释放出一种先手红利。当其他厂商因为环保问题而被迫停产时,华昌能够不受影响,正常运转。”在全行业探索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华昌化工展现出的企业智慧令人钦佩。

革故鼎新 创新升级并驾齐驱

近年来,面对农业转型加速、过剩产能出清、市场竞争加剧等不利形势,许多农资企业不堪重负,纷纷开始收缩市场,而华昌化工却迎难而上,立足农业生产需求,对产业板块、设备工艺、产品服务和市场布局等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创新调整和精准升级,实现了传统肥料与新型肥料、生产型导向与服务型导向的互补与平衡。

对于竞争残酷的农资行业来说,在传承中创新是企业进化的永恒动力。“十三五”期间,深化供给侧改革仍是化肥生产企业的重要任务之一。胡波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通过创新升级实现真正意义的转型升级,即通过技术和产品创新来优化结构,实现差异化生产,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以氮肥为例,早在2007年,华昌化工就自主研发了新型氮肥——脲铵氮肥,以不同形态氮肥的协同作用,将氮肥的利用率提高了20%-30%,开创了新型氮肥研究的新局面。

为了增强研发和创新能力,华昌化工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新型肥料工程技术中心等,并联合研发了稳定性缓释肥、硝基系列肥、全新营养追肥等新型产品。“与农业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使我们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力量逐渐增强,从而保证了产品的可持续升级。”对于华昌的产品,胡波自信地表示,“同样是基础肥料,我们可以做出多种独有的形态及肥效,这为华昌赢得了巨大的差异化优势。”

在追求差异化的同时,农资企业还应准确把握未来肥料的发展趋势,即中浓度、多营养、功能化。据胡波介绍,近年来,华昌化工以涟水生产基地为支点,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减量增效技术为抓手,不断增强新型肥料的开发和推广力度。目前,华昌化工在稳定性缓释肥料、高效脲铵氮肥、多肽增效肥料等新型肥料的研发生产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十二五”期间,新型肥料在华昌化工化肥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已经超过50%。

由于过剩产能的出清需要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因此胡波认为,企业转型升级不仅要依靠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升级来节本增效,还需要以用户为中心提升服务水平。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华昌化工已经拥有了一张辐射全国的营销网络和一支专业的农化服务队伍。服务人员以生产基地为基础,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减量增效技术为抓手,不断扩大环境友好型肥料的开发和推广力度,为苏北及周边省份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和技术支持,以标准化、系统化、专业化的服务改进农民施肥习惯,架起了企业与农民间的“连心桥”。

互利共赢 塑造新型厂商关系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农资企业间的竞争已经由单纯的产品竞争,向全产业链延伸。其中,厂商关系这一链条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过去,一提到厂商关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分工,即化肥厂负责生产,经销商负责分销。但是,这样的分工只是一个单向的作用,忽略了消费者的反馈与需求,无法形成全产业链意义上的闭环。如今,这一情况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

随着土地流转的加速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大量涌现,传统的厂商关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对此,胡波分析说:“农业发展的新变化,使用户端的反作用越来越明显。消费者的诉求,会迫使厂家不断地改进产品与服务,这是厂家的转型动力。同样,经销商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问题。”他指出,近年来,生产厂家产销一体化的趋势日渐抬头,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政府招标也是直接对接厂家。这样一来,经销商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存在的价值便受到了冲击,转型需求远比厂家迫切。

在华昌化工的发展理念中,企业与经销商、用户始终是利益的共同体。生产企业与经销商共同经营产业链,共同努力为客户创造价值,是相互依赖、合作共赢的关系。对于行业内唱衰经销商的论调,胡波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作为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经销商仍旧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只要在新的变化中找到新的价值,就不会被淘汰。在农业规模化和社会化浪潮中,农业产业链的许多中间环节,都需要经销商来进行服务。经销商只要主动出击,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从坐商变为行商,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找到立身之地。

新时代呼唤新的厂商关系。胡波表示,在许多企业收缩市场、减少中间环节、压缩服务成本的今天,华昌却加大观摩会的召开力度,一方面是为了用实效打动农民,另一方面就是希望通过会议,促使经销商行动起来,帮助他们主动转型,成为厂家与消费者的紧密纽带。同时,华昌也希望通过共同转型的方式,使企业的影响力延伸到更深的产业链条中,最终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闭环。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正是在这种互利共赢理念的指导下,华昌化工赢得了经销商和广大农民的尊重与信赖,先后被评为“中国农资经销商最佳合作厂家”“用户满意产品诚信服务企业”“品牌农资战略合作单位”,为探索新型厂商关系树立了行业标杆。

2008年9月25日,华昌化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拓土开疆 立足国内走向国际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行业加速优胜劣汰的背景下,根据欧洲农资企业发展的经验以及国内耕地面积和人口的比例推算,国内未来能够存活下来的化肥生产企业,不会超过100家,平均到每个省为3家-4家。届时,化肥产能将不再过剩,而农资市场也会因此重焕生机。基于上述判断,胡波为华昌化工的发展制定了以“走出去”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策略。

走出去,海阔天空。立足国内市场之余,华昌近年来在以东南亚为代表的国际市场上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值得注意的是,在向国外推销产品的同时,华昌化工更加注重品牌化运作,通过推行作物全程解决方案,输出先进的理念、技术和服务。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多都是降水量丰富的农业区域,农作物以水稻、棕榈等耐氯作物为主,副产氮肥生产的配方肥料用在这些作物上效果好、成本低。为了做好中国副产氮肥和以副产氮肥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复合肥出口,扩大国产肥的国际市场份额,输出中国肥料的发展经验,华昌化工在马来西亚成立了合资公司,致力于推广以氯化铵、硫酸铵副产氮肥为主要氮源的配方肥料。同时,华昌化工还与河南金山化工等骨干企业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肥料示范、试验推广工作,复制中国测土配方施肥经验。借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华昌化工的复合肥出口已连续多年保持国内第一的位置,成为国内农资企业中成功走出国门的典范之一。

谈到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胡波表示,在“十三五”期间,华昌将继续秉承“坚持化肥,走出化肥”的战略,通过“降成本”“调结构”和“补短板”,巩固多元化发展格局,并充分发挥毗连长江、靠近上海的优势,努力打造长三角地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综合化工集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