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卢晓燕(沭阳县图书馆,江苏 沭阳 223600)
文化馆在培育特色文化的功能探讨——以沭阳县为例
卢晓燕
(沭阳县图书馆,江苏 沭阳 223600)
摘要: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育地方特色文化的主体。文化馆开展好文化活动,对提升文化馆功能地位和地方文化品牌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要想发展文化,首先要对文化全面调研,破除发展瓶颈。重视人才的作用,发挥人才优势。积极引导,谋求文化新发展。这样文化馆方可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
关键词:文化馆;特色文化;功能
文化建设服务人民惠及百姓,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长期以来,沭阳县文化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到工作实践中,紧密结合文化工作实际,突出实践特色,坚持高起点、严要求、重实效,科学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保证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同时,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坚持用行动保障沭阳民众的文化权益, 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努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全方位惠及人民群众。
文化惠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找准文化民生突出问题,解决突出问题,就必须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主动、积极、扎实地推进。结合我们沭阳县文化建设的实践梳理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数量、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村文化需求和供应的矛盾;城区和偏远农村之间文化发展仍不平衡,农村文化人才呈现数量少、素质低,“以需求搞文化”政策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非遗传承人队伍老化;地方戏曲淮海戏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等。
针对这些问题,县文化部门要确立了要以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按照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完善投入保障、创新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努力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构建基础公共文化设施载体。
沭阳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县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2007年起,三年时间,沭阳县34个乡镇全部建成了标准文化站。2010年,沭阳县率先实行了乡镇文化站“五个一”工程建设,即每个乡镇要建成一个标准文化站,一个农民培新学校,一个农民休闲会所,一个特殊区域文化展馆和一个文化活动舞台。2011年又增加“两个一”,即每个乡镇要建有一支以上的文艺特色团队,一组文化宣传报栏。目前完成文化是“十个一”建设。2007年起,沭阳在全县473个行政村居委会中,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实现了文化活动室全覆盖。
(二)积极发展文化志愿服务。
沭阳县域面积2298平方公里,辖38个乡镇(街道、场)、473个行政村、184万人口,是江苏省陆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也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县之一。文化馆的服务能力与我县文化需求之间产生了巨大矛盾。文化馆仅有10余名工作人员,难以顾及全县群众文化工作,加之受财力所限,诸多群众文化工作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发展志愿者服务尤显现重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服务的精神,文化志愿者应是具有志愿精神的人。发展好文化志愿者服务,对沭阳县来说有利用解决文化工作者数量不足,人员老化等,有利于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深入开展,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到位。
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文化馆应把非遗保护纳入重要工作的范畴。严格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制定“非遗”保护整体规划。由县政府制定出台《沭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我县“非遗”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组织机构、重点任务、工作步骤和保障措施;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以村为单位,建立全县“非遗”线索目录,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县“非遗”重点线索保护名录,最终确定县级保护项目名录,及申报市级、省级、国家级保护项目名录,形成梯级档案目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资料档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在于活态传承,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有效途径。当前,许多优秀“非遗”项目传承后继乏人,濒临失传,亟待政府加以扶持。今年我县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档案,制定传承人补贴实施办法。
(四)持续不断开展群众公益文化活动。
有文化馆牵头“欢乐广场”文化活动是群众公益文化活动中最有影响的活动之一,活动地点选择在城区最大的市民活动广场虞姬生态园以及城区各大居民小区,活动形式以举办文艺晚会和放电影为主,活动时间从5月初到10月底,到2011年已连续举办了7年,每年活动20多场,观众达15万多人次。具有本土特色的“花乡歌会”每年一届,是一个 “沭阳人写、沭阳人唱、写沭阳人、唱沭阳事”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节日,至今已举办了7届。如今“花乡歌会”已成为沭阳人自己的文化品牌。
在文化馆文艺人员的引导下,社区文化活动形式多样,蓬勃开展,居民小区都设有文化活动室,常年开展文体活动,或戏剧演出,或棋牌对弈,或乐器演奏等。城区老年文艺团队就有10个之多,每晚露天广场跳舞、唱戏、花船表演、曲艺演唱不断登场,白天露天广场更是人山人海,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全县专业和业余文艺团队42个,常年演出于村组并多次参加市级调演。
(一)在文艺精品生产、服务人民群众上争取新突破。
近年来,沭阳文化馆十分重视文化理论创新和调查研究工作和文化剧目生产。鼓励扶持剧目创作,除了专门创作室之外,还聘请了50余名业余创作员,由我县作者创作的淮海戏《月牙楼》、《牡丹情》、《孙明芝》,小戏小品“人情债”、“姑嫂剪花”、“两把刀”等多次在省内获奖,《孙明芝》还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少儿舞蹈“海那边”荣获了省“五星”工程奖,《连心桥》获市汇演一等奖。
以反映大学生村官创业为题材的大型淮海戏《金水河》成功入围江苏省第六届戏剧节,2011年12月19日在县艺术中心成功上演。我县的“长荣少儿京剧团”除在全县巡回演出外还多次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京剧票友大赛,二次获央视少儿春晚节目金奖,为央视录制了专场晚会,并多次参加省委团拜会,团“梅花节”等大型演出。县文化馆将继续加大地方戏曲保护力度。多途径、多形式、多方法开拓演出市场,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服务。
(二)施文艺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对各类文化人才的培养。
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先后发展成立了沭阳县作家协会、文学研究会、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协会、曲艺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书法协会、音舞协会、京剧协会、篆刻协会、烙画协会、硬笔书法协会、戏剧家协会、美术家协会、老年书画协会、盆景协会、花鸟协会、虞姬文化研究会、打蛮船协会等19个协会,共吸收会员1264人,其中,省级以上会员92人。
积极加强文化培训,全面提高文化从业人员素质。近年来,定期开展对文化馆、文化站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文化志愿者进行业务指导,提高文化队伍服务意识、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深化文化队伍用人、选人、育人机制改革,努力探索专、兼职文化队伍建设途径。
(三)有效建立了特色文化基地。
通过文化馆的“流通服务点”建设,综合运用各种文化手段。文化活动年年有不同的主题、内容和形式,串起熠熠生辉的“沭阳文化”珠玑,形成一条魅力四射的文化活动链。沭阳县东关实验小学少儿京剧团与省京剧院合作,共同参加了省委团拜会、梅花节、教师节等大型演出,并获得央视少儿节目金奖、深圳国际少儿艺术节金奖,央视戏曲频道“过把瘾”栏目专门为该团录制了专场晚会;县第一实验小学少儿节目先后获得全国“五星”工程奖、全国中小学教科研成果大赛优秀组织奖、第二届“和谐春晚”全国青少年才艺展示电视大赛优秀组织奖、少儿舞蹈《石榴花》获国星奖,央视戏曲频道为其专门录制了212分钟专题节目,并在黄金时间分期播出,今年秋季,该校将参加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并赴台演出;县第二实小少儿节目多次登上央视少儿节目频道,两次获得节目金奖。
总之,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文化馆应该具有积极导向作用,坚持挖掘文化潜在的内涵,使之形成特色并融入社会生活,发挥更大作用。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81-0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