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滑园园
(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冀中新农村建设中不同阶层农民的需求状况研究
滑园园
(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
摘要: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需求状况也自然成为新农村建设关注的重点。由于当今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明显且趋于结构化,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本文从不同阶层的农民视角出发,采用结构访谈的方法对X村农民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阶层的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和需求存在具体差异。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阶层;需求差异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业逐渐失去它的主导产业地位,非农化 成为村庄的一大特色。在社会学领域中,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社会的结构“到了90年代中后期——定型化的过程开始了”,①虽然很多学者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认为中国社会结构呈现的是一种“碎片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中国社会阶层之间并不是界线分明,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的流动和职业选择有了平台,根据自身的社会资本做出的职业选择就成为说明自身所属阶层的最好依据。为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农民问题,政策开始向农村地区倾斜,振兴当地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非农化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农村社会成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自身技能选择不同就业岗位,越来越多的成员脱离土地,职业的选择变得多元化,所对应的经济收入、权力地位和社会声望,甚至是价值观,社会资本都显现差距,形成不同特征的群体或阶层。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新农村被看作是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重点在于解放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以解决农村经济落后,农民外出打工产生的农村问题和城市病的出现。由于阶层不同,农民在生活习惯、思想意识、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态度与需求也不同。如何协调与满足不同阶层农民的新农村建设需求,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已成为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二、不同阶层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状况分析
在陆学艺等人关于中国社会阶层分析的报告中,将当今农村社会分为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雇佣工人阶层、农村知识分子阶层、个体工商户与个体劳动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农村社会管理者阶层等八个阶层,这八个阶层基本涵盖了农村社会的所有阶层,本文对这一分层结构做了细微的区别划分来具体分析 X 村的社会结构。大体上X村社会阶层由高到低分为上层(农村管理者阶层、乡镇企业的领导阶层、小型企业主)、中层(个体运输户、个体工商户)和下层(农业生产者,打工者)。
作为企业打工者而言,他们的需求是倾向于改变工作,因为在目前的工作中他们看不到自身的发展前景和职业上升空间。在企业打工的多是年轻人,他们对生活有更高的追求和期待。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大多是村里的老人,他们比较安于现状。
“我在乡镇企业工作了快三年了,一直也没有得到提升,可能是嫌我的学历低吧。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我希望能够换辆车,说白了我就是想挣更多的钱,然后自己开厂子。我的发展目标是那些小型企业主,我希望可以和他们一样,让收入变得更高,挣更多的钱。”
“我们年龄也都大了,也不指望有什么大的改变了,希望国家能够在新农村建设时,增加农业补贴。我们是不可能出去打工挣钱了,出去也没人愿意要,都嫌年龄大,就希望能够增加种地补贴,然后保持现有的生活状态就挺好的。”
作为乡村的管理者阶层,他们更多地的是关注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问题,而小型企业主们更注重自己企业的发展,如何获得资金和技术支持以及改善环境。
“我是从事钢材经营的,我雇了有20多位工人,有大半是来自外地,主要是看上了他们的技术,因为本地很少人有这技术,只能从外地高新聘请。现在还想从事其他项目 ,就是没有有技术的工人。工厂多了,污染也严重了,现在主要是环境不好,大企业排放的废气过于严重,小工厂又没有严格要求,污染也严重。还有就是生活垃圾太多,政府不管理,污染水源。这些都是现在村庄面临的问题。我觉得新农村建设挺符合大家的意愿的,希望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能整治工业污染。”
“我在村里当了好多年村干部了,有时候想改善村里的一些基础设施,但是没有政策和资金支持什么事也办不成。现在好了,希望能借助新农村建设的机会得到更多的资源,将农村按照城镇来建设,村民搬进新楼房,有医院有学校,公共设施比较完善,农民生活比较富裕。”
从事个体经营的村民对现状满足感最高,他们坚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使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在问到新农村建设之后会对自身以及家庭的影响时,他们最为担心的是搬进楼房之后是否能够适应,目前的生活方式都已经习惯了,而且生活空间大,比较自在,不是很想搬进楼房。
“我们家从事轮胎收购已经十多年了,在我们家原来的宅基地上重新修建了一个二层的楼房,儿子结婚以后,家里上上下下打点的也都挺好。我们自己家有水井,近些年由于污染水质变差,但安装了净水器,有二十四小时的热水洗澡。我们老两口与儿子楼上楼下分开住,方便又能相互照应。村里好多人和我们家一样都是花了十好几万万新盖的房子,住起来舒服方便,又有院子可以放置货车和其他杂物,搬进楼房,地方太小,觉得比较憋屈。”
总体来说,不同阶层的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不尽相同,在访谈中还有很多人对新农村建设没有实质性的理解,导致对新农村建设的消极态度。
三、 从社会分层角度为新农村建设提出合理建议
(一)工业带动发展,稳定上中层。
X 村社会上层的人数不多,主要乡镇企业领导阶层、小型企业主、农村管理者构成,他们相对来说具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声望,虽然他们不以农业生产为主,但是农村较为稳定的成员,他们依靠对市场发展的把握,借助乡镇经济环境,率先实现小康状态,是农村社会中重要的经济消费力量,他们期望企业有更长远的发展,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扮演领导、动员、协调的角色,是构建完整、和谐、稳定的乡村生活和秩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企业和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仅靠企业主自身的能力不能完全应对,没有技术就没有前途,是他们面对的最大的难题。小型企业不能扩大规模,经济就不能有进一步发展。政府优化产业结构,以工业带动第一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首先要做的就是鼓励创业者的信心。扶持小型企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加强信贷支持,推动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协调发展。
对于中间他们由从事个体运输、个体工商户组成的中层成员而言,他们的生活方式基本定型,生活环境的舒适、发展空间增加才是更为关注的重点。他们是村里所占比例最大的群体,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持续发展,如何应对市场风险。政府要针对地区特色和优势以及乡镇经济优势制定详细的经济发展规划,为中间阶层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和空间。
上层与中层社会成员关注居住环境与公共服务,在访谈中,增加教育机会对环境污染政府应该有所作为被列为最重要的需求,教育消费在过去一年中是家庭的最主要开支之一。在这一阶层中,空闲时候的活动,除了朋友聚会、走街串巷、上网、打牌之外,有很多人更愿意有时间去爬爬山锻炼身体,生活水平的改善让人们更注重身体素质的提高。这需要政府有针对性的加大财政投入,创新供给方式,实现服务主体多元化和方式多样化,发挥好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以及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的规划者和管理者的职能和作用。
(二)确保农民不失业,保障下层利益。
新农村是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方式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在企业打工的人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下层成员,相对其他阶层来说收入较低且提升机会很小,关注他们的发展是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农村下层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农业生产收益的增长问题,即如何从农业生产中获取更高的收入,以及如何在农村寻找到更多的收入来源。在新农村建设中,调动这一阶层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解决社会下层面临的如何增加收入,或者改变职业的问题,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努力:一是培育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使农业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二是运用技术、生物、信息知识发展“立体农业”,在本地自然资源和已有的特色产品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政策扶持、能人带头,发展“一村一品”,创造品牌优势。
四、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协调好各个阶层的利益关系,进行‘有意识的社会调节’”。③“要从发展和保持农村社会活力、追求社会效率的角度出发,保护优势阶层的正当利益不受侵犯,这将有助于增强农村社会全体成员的致富的信心。同时一也要充分考虑弱势群体阶层的利益,调动弱势阶层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农村各阶层之间保持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④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搞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遇到一些新问题,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阶层分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农民的利益需求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众口难调”,如何平衡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广大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成为当前党和政府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现阶段农村社会各阶层状况的分析,找出各阶层的所想所需,从而提出促进农村阶层和谐,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策略措施。本文局限性之处在于,对国外的研究成果参考不够,有些分析还不够深入,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加以充实完善。
注释:
①孙立平.重建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②陆学艺.当代农村形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6(4).
③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④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孙立平.重建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刘成斌,卢福营.非农化视角下的浙江农村社会分层[J].中国人口科学,2005(5).
[5]陆学艺.当代农村形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6(4).
[6]陆益龙.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需求及影响因素——基于2006CGSS的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3).
[7]郝勇.农村社区建设: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J].四川日报,2008(4).
[8]温立新.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现状的分析——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2008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滑园园,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社会学。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xm2014074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25-0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