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后临储时代玉米市场贸易格局研究

时间:2024-05-30

李圣军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北京 100038)

2008年我国开始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玉米临储收购价不断提高,临时收储量也屡创新高,玉米市场呈现“国产玉米入库、进口玉米入市”和“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的不正常现象,国内玉米市场也被人为分割,国内玉米贸易呈现“线断、网破、人散”的状态,大多数贸易商转型从事临储业务,玉米国内贸易量急剧下降。2016年我国实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变“临储收购”为“价补分离、市场定价”,玉米市场正式进入后临储时代,玉米贸易商群体迅速崛起,玉米市场“大贸易”格局逐步形成,贸易主体快速增多,贸易规模急剧增加,贸易链条日趋稳定,贸易渠道日益多样,贸易格局对市场价格、产销对接的影响不断加大,贸易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功能也日益发挥。

1 玉米市场贸易量

玉米市场贸易量与产量、消费量的绝对数及其空间分布有关,同时受贸易环境、贸易主体、贸易渠道、临储收购量等因素影响。总体上2008~2015年玉米实施临时收储政策期间,受临储收购价不断上调影响,产量是增加的、消费量是稳中下降的;2016年取消临时收储政策后,市场价格大幅回落,产量呈下降态势,消费量呈增加态势。在玉米消费结构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玉米口粮消费规模基本稳定在1800万吨左右,年度之间波动不大;除此之外,部分玉米种植户自留部分玉米用于家养畜禽饲喂。因此,总体上玉米商品化水平较高,商品化率在90%以上。从贸易流通角度,玉米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大多均经过中间环节,因此玉米的实际贸易量难以准确统计。但临储收购政策执行期间,临储收购量进入国库,直接减少市场贸易量;同时临储拍卖量再次流入市场,进而增加市场贸易量。根据中国玉米市场网发布数据,以北方四港(北良港、大窑湾、锦州港、鲅鱼圈)玉米散船下海量为例,后临储时代玉米贸易量大幅增加。由于2016年上半年属于2015/16年度,临储玉米收购量超过1.5亿吨,玉米可贸易量大幅下降;2016年下半年属于2016/17年度,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取消,玉米可贸易量逐步恢复,在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2016年玉米散船下海量达到1382万吨,比2015年增加43.5%;2017年持续大幅增至2930万吨,增幅高达112%;2018年北方四港散船下海量降至2337万吨,主要原因不是玉米贸易量下降,而是因为贸易渠道和贸易方式日益多元化,一是北方其余四港(丹东港、盘锦港、葫芦岛港、绥中港)玉米散船下海量迅速增加,二是集装箱玉米下海量迅速增加。根据粮达网发布数据统计,2017年北方八港散船下海量为3056万吨,2018年增至3566万吨,增幅为16.7%。根据市场估计,加上集装箱下海量,2018年北方八港玉米下海量为7218万吨,增幅为10.7%。若再加上铁路和汽运外运量,2018东北玉米外运量在8500~9000万吨。如果再加上华北、西北地区的玉米跨省贸易量,我国玉米跨省贸易量应超过1亿吨。

2 玉米贸易流向

玉米贸易流向与玉米生产格局和消费格局密切相关,玉米产销格局的不匹配正是玉米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也决定着玉米贸易流向。总体而言,我国玉米贸易流向总体是从主产区流向主销区,从玉米过剩区流向玉米短缺区。

2.1 玉米生产格局

我国玉米生产相对集中,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2017年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海南、西藏、青海等9个省市区的玉米产量均在100万吨以内,除广东玉米产量在50万吨左右外,其余8省玉米产量均在50万吨以下,属于基本不产玉米的地区。具体从区域分布看:

--南方水网地区(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2017年玉米产量合计1589万吨,占6.1%,其中安徽、湖北、湖南玉米产量相对较大,分别为611万吨、357万吨和199万吨,其余大部分省份属于不产玉米区。

--京津沪地区(北京、天津、上海)。2017年产量合计154.6万吨,占0.6%;其中天津玉米产量119万吨,该地区总体属于不产玉米区。

--东北三省一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2017年玉米产量合计11241万吨,占43.4%;是我国玉米最大的主产区,均为单季种植,大豆、水稻和玉米之间存在“争地”的问题;同时,该地区属于世界黄金玉米带,玉米产量高、品质好,但受气候影响,大多属于烘干玉米。其中黑龙江玉米产量3703万吨,加上不在统计范围内的土地产量,市场预计玉米产量在4500~5000万吨,是我国玉米产量最高的省份,但品质相对较差,以二、三等玉米为主,基本不适宜饲料消费;吉林、辽宁、内蒙古三省区玉米品质较好,以一、二等玉米为主,是我国饲料玉米的主要供应地。

--华北黄淮海地区(山东、河北、河南)。2017年玉米产量为6868万吨,占26.5%,是我国玉米第二大主产区,大多为小麦-玉米双季种植,种植面积年度之间相对稳定,不同作物之间的“争地”问题较弱;同时华北玉米大多是自然干玉米,适宜畜禽饲喂。其中山东玉米产量2662万吨,河南玉米产量2170万吨,河北玉米产量2036万吨,均在2000万吨以上。

--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2017年玉米产量为2128万吨,占8.2%,该区域总体干旱缺水,除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地区(陕西南部地区、甘肃陇东地区)可以采取小麦-玉米双季种植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均为一年一季,且以玉米为主。

--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重庆)。2017年玉米产量为2678万吨,占10.3%,西南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种植作物相对多样化,玉米种植既有一年一季模式,也有同其他作物间作套种模式。其中四川玉米产量为1068万吨,同时也是我国春玉米最大主产区;云南为913万吨,西藏基本不产玉米,贵州玉米产量为441万吨,重庆为253万吨。

除以上区域之外,还有山西、广西和海南三省,其中海南不产玉米,广西玉米产量为372万吨,产量也相对较少;山西玉米产量为978万吨,中北部地区为一年一季种植,南部地区为小麦-玉米双季种植。

2.2 玉米消费格局

我国玉米消费结构以加工和饲料消费为主,两者合计占玉米消费总量的90%左右,其中饲料需求在1.8亿吨左右,加工需求在7000万吨左右,因此玉米消费结构总体呈现“饲料消费为主、加工消费为辅”的格局。

2.2.1 饲料消费

饲料厂单体规模大多在30万吨左右,受利润率较低所限,销售半径大多在100公里左右,因此饲料跨省销售量总体不大。根据全国折配合饲料3.5亿吨,玉米消费量1.8亿吨,按比例分配至各省可以大体核算分省的饲料玉米消费量。具体从区域分布看:

--南方水网地区。2017年饲料玉米消费量合计7350万吨,占40.5%,其中广东玉米饲料消费量高达2165万吨,此外,江苏、江西和湖南玉米饲料消费量均在1000~1050万吨,福建和湖北消费量在600~700万吨,浙江为336万吨,安徽为485万吨。该区域是我国饲料玉米的最大消费区。

--京津沪地区。2017年饲料玉米消费量合计1177万吨,占6.5%;其中北京饲料玉米消费量相对较高,为558万吨,天津为331万吨,上海为288万吨。该区域饲料玉米消费量总体偏少。

--东北三省一区。2017年饲料玉米消费量合计2189万吨,占12%。其中辽宁玉米饲料消费量相对较大,为934万吨;其次是黑龙江,为725万吨;内蒙古和吉林玉米饲料消费量分别为236万吨和294万吨。

--华北黄淮海地区。2017年玉米饲料消费量为4358万吨,占23.9%。其中山东玉米饲料消费量相对最高,为2282万吨;其次是河南,为1113万吨;最后是河北,为963万吨。该区域是我国饲料玉米第二大消费区。

--西北地区。2017年玉米饲料消费量合计为511万吨,占2.8%。其中陕西饲料消费量相对较大,为250万吨;其次是新疆,为141万吨;甘肃和宁夏消费量分别为67万吨和45万吨,青海消费量仅8万吨。

--西南地区。2017年玉米饲料消费量合计为1460万吨,占8%。其中四川饲料玉米消费量相对最大,为857万吨;其次是云南,为334万吨;重庆消费量为165万吨,贵州为104万吨。

除以上区域之外,广西是我国饲料生产大省,玉米饲料消费量较高,为842万吨;山西玉米饲料消费量为197万吨,海南消费量为141万吨。

2.2.2 加工消费

同玉米饲料消费相比,玉米加工消费区域分布更为集中,主要分布在华北和东北两大玉米主产区,加工领域主要包括工业酒精、淀粉和氨基酸发酵。

--东北三省一区。2017年玉米工业消费量合计3000万吨左右,其中黑龙江和吉林均在1000~1200万吨,内蒙古在500万吨左右,辽宁在200万吨左右。

--华北黄淮海地区。2017年玉米工业消费量在3000万吨左右,其中山东玉米工业消费量在2000万吨左右,河北在650万吨左右,河南在350万吨左右。

除了华北和东北两大区域之外,其余区域的玉米消费量在1000万吨左右。其中安徽玉米工业消费量在200万吨左右,宁夏、陕西、新疆玉米工业消费量均在100~150万吨,山西、四川玉米工业消费量在50万吨左右。

2.3 玉米贸易流向

综合我国玉米生产和消费的区域格局,东北地区是我国玉米最大外流区,南方地区是我国玉米最大流入区,南北主流贸易以饲料玉米为主。从贸易方式看,以海运和长江流域船运为主,其中海运主要从北方八港南运至漳州港、广州港、海口港、钦州港等南方一系列港口;长江流域海运以“南通港”为贸易节点,通过换装由大型的“海船”转为小型的“江船”,最远可运至重庆地区。

表1 我国玉米市场贸易流向单位:万吨

除了贸易主渠道之外,我国玉米贸易流向可谓复杂多样,而且年度之间也呈现一些变化,既有大的区域间贸易,也有小的区域内贸易或省际间贸易。因此,从贸易格局角度,玉米贸易流向可以分为区域间流向和区域内流向两大类。

2.3.1 区域间流向

--东北流向华北。东北流向华北的玉米既有饲料玉米也有工业玉米,尤其是后临储时代,东北和华北两大市场之间的联动性日益增强。从贸易方式看,大多以汽运为主,少部分通过海运从北方八港运至山东寿光港和日照港。

--东北流向南方。东北流向南方的玉米基本全是饲料玉米,南方地区是我国畜禽养殖密集区,饲料玉米消费量大,而自身玉米产量较低,基本全部靠外运。从贸易方式看,以海运和江运为主,南方地区主要代表性港口为广州港。

--华北流向南方。华北流向南方也基本全是饲料玉米,但数量相对较少,而且年际之间波动较大。从贸易方式看,大多以汽运为主,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两岸,以河南玉米外运为主,最远可从河南南阳汽运至湖北襄阳。

--东北流向西南。东北流向西南尤其是四川的基本全是饲料玉米,尤其是乳猪料玉米,东北地区玉米品质相对较高,毒素低,能满足西南地区饲料玉米品质要求。

2.3.2 区域内流向

--东北内部流向。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玉米品质不同,玉米加工需求质量要求低于饲料需求,而玉米酒精需求质量要求低于淀粉。在东北地区内部,黑龙江地区和内蒙古北部地区玉米品质相对较低,所产低质玉米大量流向内蒙古中西部、辽宁和吉林的深加工企业;而内蒙古通辽及赤峰地区、辽宁和吉林的优质玉米则大量外流至南方做饲料玉米。

--华北内部流向。华北地区内部山东玉米缺口较大,河北基本能自足,少量剩余玉米流入山东;山西北部地区玉米大多流入河北;南部地区玉米则流入四川,甚至远至湖北地区。同时,河南北部地区玉米少量运至山东。

--西南西北流向。西南西北地区最大的玉米需求区域是四川,其余省份靠近四川区域生产的玉米大量流向四川,基本全是饲料玉米。

除了区域之间和区域之内的玉米贸易流向外,受区域价差影响,还有一部分流量较少的贸易流向,比如东北玉米运至广州港口后,进一步汽运至云贵地区和江西赣州地区等。除此之外,从计算数据看,整个西南和西北地区玉米属于外流区;但据市场反映,西北和西南地区玉米外流量并不大或者基本没有,可能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玉米饲料真实需求量比计算数据大;一个是玉米产量统计数据可能偏高。

3 玉米贸易流量

玉米贸易流量受区域价差、玉米品质、运输费用、主产区产量、主销区消费量等众多因素影响,年度之间波动也较大。2017年我国临储玉米拍卖5740万吨,基本全存储在东北地区,因此,2017年的可贸易量除了当年产量之外,还有大量的拍卖成交量,两者合计2017年东北三省一区玉米供应量超过1.5亿吨。从区域分布看,东北地区是全国玉米最大外流区,后临储时代东北外流玉米更是畅销全国。

3.1 东北玉米外流量

2017年东北玉米外流量在8500万吨左右,主要流向华北、南方和西南地区,运输方式分别为汽运、海运和铁运,具体流量如下:

--南方地区。流量在6500万吨左右,主要是海运,这与整个南方地区缺口基本一致。其中到广东港的流量在2000万吨左右,辐射广东和江西部分区域;到海南和广西港口的流量在500万吨左右,辐射海南、广西和云贵部分区域;进入长江流域的流量在4000万吨左右,辐射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重庆等地区。

--华北地区。流量在1500万吨左右,主要是汽运至山东、河南、河北等省份,这与华北黄淮海地区的玉米缺口是基本一致的。其中到山东的流量在1000万吨左右,到河北和河南的流量在500万吨左右。

--西北西南地区。流量在500万吨左右,主要是火运至宁夏、四川等省市,其中内蒙古地区玉米部分运至宁夏和陕西等地区,流量在100万吨左右,吉林辽宁等地区的优质饲料玉米运至四川地区,流量在400万吨左右。

3.2 华北玉米外流量

华北玉米外流受品质影响较大,主要流向南方地区。由于南方需求基本全是高品质的饲料玉米,华北玉米若因灾导致品质变差,将难以外流到南方地区。2017年华北玉米受灾,品质无法满足饲料需求,外流至南方地区的玉米数量就偏少或者基本没有。2018年华北玉米品质较好,外流至南方的玉米增加,正常年景外流量在500万吨左右,主要是河南玉米外流至湖北和四川地区。

除此之外,小区域内部尤其是省与省交界的地区玉米贸易较为频繁,但流量相对较小。东北内部黑龙江外流至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的流量在1000万吨左右;山西外流至河北的流量在100万吨左右,河北外流至山东的流量在200万吨左右,其中河北玉米净剩余在150~200万吨。由于新疆地理位置较偏,距离其它玉米市场较远,运费较高,玉米市场相对封闭,基本属于自给自足的市场。

4 分析结论

后临储时代玉米市场化水平提高,市场主体数量增加,市场定价机制确立,市场流通范围扩大,玉米市场基本实现全国一体化,玉米贸易量也急剧增加,全国玉米省际贸易量超过1亿吨。受地理环境影响,我国玉米生产区域高度集中,华北和东北地区玉米产量合计占比达到70%。消费区域也相对集中,饲料消费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占比40%;工业消费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合计占比高达85%左右。玉米产销区域之间的差异决定了我国玉米的贸易格局,南方地区、京津沪地区和华北地区为玉米净流入区,东北三省一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为玉米净流出区。从贸易流向流量看,我国玉米贸易主渠道流向为东北玉米外流至华北和南方地区,流量在8500万吨左右;其次是华北玉米外流至南方和西南地区,流量在500万吨左右。因此,我国玉米生产、消费和贸易格局整体上均相对稳定,空间集中度高、渠道集中度也较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