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文/沈 健
保障贵州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文/沈 健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麻痹大意。在贵州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中,在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尤其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工作,加快建立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当前的贵州粮食安全形势,可以概括为近期无忧,但需远虑。由于全省粮食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粮食生产不确定因素增多,粮食供需缺口不断扩大,维护省内粮食安全的任务依然很重。
(一)贵州粮食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从历史上看,解放后贵州省粮食供需状况经历了四个时期。一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虽然贵州属于粮食调出省,但这是为了支持中央,是在自身粮食不够吃的情况下调出的,特别是在三年困难时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二是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尽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生产有所好转,但当时省内粮食供给仍十分困难,年均从省外调入粮食55万吨左右,1985年达到102万吨,“以酒换粮”的窘境让许多人记忆犹新;三是1996年到2003年粮改期间,全省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大关,实现了口粮基本自给,由于当时粮食加工转化水平较低,饲料养殖业发展滞后,粮食总体消费水平不高,粮食供给相对比较宽松;四是2004年以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全省粮食消费刚性增长,粮食产需缺口不断扩大,近5年从省外购进的粮食年均在400万吨左右,通过省外购进以达到输入性平衡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二)省内粮食生产保持稳产增产的难度大。近年来贵州省粮食产量能够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主要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的结果。但是贵州省粮食生产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导致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的可能性不大。一是地理条件的限制,“八山一水一分田”,不具备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二是自然灾害的不可控性,一旦老天不给力,“人努力”的成果就会被抵消掉;三是土地占用的刚性约束,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加上退耕还林任务的增加,保住耕地红线难度增大;四是弃耕荒芜的现象较为普遍,农民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缺乏,精耕细作减少,土地闲置严重。在这样的条件下,要通过提高省内粮食生产总量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是不现实的。
(三)粮食消费刚性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近5年该省粮食年均消费增长率维持在8%~9%,预计“十三五”期末,省外粮食购进数量可能会突破500万吨。粮食消费与经济发展成正比例,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动物蛋白消费量日益增长,肉蛋奶禽产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饲料用粮的增大。以肉类为例,5年来贵州省肉类产量年均增长12.7%,饲料用粮净增51万吨。白酒产业也是如此,2014年酿制酒用粮达到162万吨,比2010年翻了一倍多,尽管2013年以来国家相关政策出台,对白酒产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目前开始有回暖的迹象,这也意味着工业用粮特别是酿酒用粮将会持续增长。
有人认为国家粮源这么充裕,粮价并不算高,而种植粮食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贵州省应该放弃种植粮食,只种经济作物,完全可以通过省外购买粮食来解决贵州的吃饭问题。贵州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也是一个粮食产不足需的省份,如果不种粮食将会带来比较大的风险,包括责任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等。
一是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不只是主产省的责任,也是粮食非主产区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制定了粮食安全战略,明确了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并将粮食安全列入《国家安全法》,凸显了粮食安全的地位和作用,需要各省共同来维护。粮食安全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总书记一再强调,“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保障粮食安全对于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不能放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有用。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要坚持立足国内”。这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总结历史教训得出的结论。各级政府都要对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切实负起责任,保障辖区内粮食供给,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才能共同维护粮食安全,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二是国内粮食的高库存不可能成为贵州省可以长期依赖的粮源。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粮食库存增高,但这仅是一种阶段性的短期状态,没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一旦出现粮食生产减产、经济复苏好转、国际粮食供求趋紧等情况,国内外粮食市场马上就会产生传导反应,粮食库存就可能呈现出迅速下降的趋势。
三是贵州省没有大量外购粮食的雄厚财力作支撑。当前全省粮食供需平衡是通过从省外大量购进粮食来调节的,2012年开始从省外购进粮食的数量就已经超过了400万吨,购进这么多的粮食要付出的成本,粗略测算一下:如果按铁路运输一个车皮60吨、一个专列20个车皮计算,就需要6.6万个火车皮,相当于3000个左右的运输专列,有关运输及装卸费用需要近10亿元;购粮成本按每公斤5元的价格计算,需要花费200亿元以上。一旦国际国内粮食供求趋紧,粮食价格上涨,需要付出的成本费用还会更大,必然会导致“穷人吃贵米”的事情发生,受到损害的将是省内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当前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粮食问题上不能有半点闪失。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粮安工程”和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良好机遇,立足贵州实际,大力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利用好省内和省外“两个市场”,走出一条有别于主产区、不同于主销区的贵州粮食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保障路子,服务全省小康大局。
(一)要继续抓好粮食生产,努力提高自给能力。粮食生产是保障供给的基础,不能轻言放弃。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投入,解决好工程性缺水问题,保护好基本农田;要用好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确保种粮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要控制生产成本,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要加速土地流转,使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组织成为经营主体,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种植。通过采取措施,保证粮食产量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以减轻外购压力。
(二)抓好粮食储备,夯实粮食宏观调控的基础。我国目前正处于高库存时期,国家为了解决粮食主产区收储困难的问题,正在通过库存转移和定向销售等方式达到去库存的目的。要抓住时机,通过抓好本地收购和省外采购优质粮源,充实粮食库存,全面落实国家下达的新增地方储备计划,合理调整品种结构,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粮安全。着力推进“智慧粮库”工程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储粮、生态储粮,不断提高粮食仓储管理和信息化服务水平。抓好储备粮轮换,通过适时吞吐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充分发挥“蓄水池”和“稳压器”的作用。
(三)加强粮食产销衔接,用好省外粮食资源。要主动与粮食主产省区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联合组织举办粮油交易、产品推介、精品展销等各种形式的活动,积极与粮食主产省签订粮食产销合作协议,引导各种所有制企业参与合作经营,充分利用省外粮食资源弥补省内粮食缺口,确保粮食供给。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立足实际,认真研究制定鼓励扶持粮食产销衔接的有效办法和措施,提高粮食企业经营积极性,促进各类粮油产品交易,不断丰富市场粮食品种结构。
(四)依托大扶贫战略,大力发展特色粮油产业。要树立“大粮食”的观念,在保住口粮品种生产的同时,充分发挥贵州省绿色、有机、无公害的优势,有效利用山地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粮油和“薏仁米”等特色粮油品种,促进产品开发利用和加工转化,加快主食产业发展,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粮油食品产业发展体系。加快发展粮油电子商务,拓宽特色粮油、放心粮油销售渠道,满足城乡居民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脱贫攻坚助一臂之力。
(五)畅通物流,大力提升现代粮食物流水平。以“粮安工程”建设为抓手,打通贵州省粮食物流通道;配套建设一批综合性粮食加工物流园区,实现生产链、供应链、服务链有机衔接。重点支持以“贵州西南粮食城”为重点的十大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和“贵阳国家粮食交易中心”项目建设,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开展粮油期货贸易,降低粮食物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作者系贵州省粮食局局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