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江苏如东:实现粮食产业融合新发展

时间:2024-05-30

文/冯 健 奚金岩

江苏如东:实现粮食产业融合新发展

文/冯 健 奚金岩

江苏省如东县系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和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粮食种植面积多、产量高,常年种植水稻80万亩、小麦70万亩,201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4.5万吨。近年来,该县立足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粮食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在探索中突破,在突破中提升,走粮食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近年来,如东县以粮食全产业链建设为载体,大胆探索、勇于突破、全面提升,粮食资源优势向粮食产业强势转化,成功走出一条粮食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一)大胆探索。2014年初,该县重点实施两大涉农工程,当年全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流转土地6050亩,具体而言,两大涉农工程一是培植千亩优质粮示范种植基地。由县粮食购销公司牵头负责流转土地,岔河、苴镇两家粮食储备库具体实施。种植基地总面积1200亩,亩产稻谷680公斤。二是建设万亩优质粮产销示范基地。由县粮食购销公司和岔河粮食储备库牵头,与南通中江公司合作,按“五统一”要求,与全县22家种粮大户签订种植收购协议,高于市场价收购。全县当年合同定购优质水稻1.1万亩,累计收购烘干入库稻谷7400吨,为基地种粮大户直接增收超100万元。同时,组织全县5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与面粉企业和种粮大户签订1.5万亩强筋优质小麦代种、代收、代烘、代储协议,将粮食产业链条拉长做强。

(二)勇于突破。在探索出粮食全产业链模式之后,2015年,该县积极引导和扶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由单一收储业务向全产业链方向发展,产业融合发展瓶颈得以突破。一是统筹力突破。该县制定出台《粮食全产业链建设实施方案》,将此项工作列入各镇(区)目标考核,明晰责任、传递压力。二是协调性突破。建立由县农委、粮食局牵头,服务企业、粮食加工企业等参加的协作组,统一安排相关工作。协作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管理、服务等工作。三是参与面突破。全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壮大自营联盟,同时与全县30多个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收购合同,延伸订单联盟。全县自营联盟9250多亩,订单联盟基地近4万亩,涉及13个镇(区)、17个家庭农场、37家全托管企业。

(三)全面提升。从2016年开始,如东县进一步巩固前一阶段全县粮食全产业链建设成果,突出品种、品质、品牌等关键,提升粮食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一是品种追求更“优”。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主体,继续引进、推广产品附加值高,适应性强、高产、稳产的水稻南粳系列、小麦扬麦和浩麦系列等优良品种,积极开展粮食订单种植。二是品质追求更“精”。引导经营主体标准化生产,为农服务部门和企业帮助经营主体解决生产技术、优质农资等难题;国有粮食企业及时进行烘干、收购、加工、销售,以粮食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确保粮食品质。三是品牌追求更“响”。着力推进“如东大米”地理标志创建,强化品牌营销、管理、维护、提升等工作,将种粮新型主体发展成为“如东大米”的优质粮基地,并为农提供优质的服务,加快推进粮食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在整合上统筹,在效益上共享,筑粮食产业融合发展之链

立足如东县情、粮情和农村实际,突出“发展二产、前伸后延”,通过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等在粮食产业链条上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多元效益多元主体共享,赋予了粮食产业融合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一)立足原点,做强龙头。如东县始终把发展龙头企业放在重要位置,多措并举培育粮食龙头企业。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层面,按照“总公司+子公司+收储库点”的经营模式,构建了由1个粮食购销公司、3个中心库、6个骨干库、6个收纳库组成的“1366”总体布局。目前,全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仓储能力达19万吨,日烘干能力达1200吨,全县规模以上粮食购销企业18家,年加工能力达20万吨。在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层面,坚持集群驱动、科技兴粮,深入实施以“百强引领、百企升级”为主要内容的“双百工程”,不断提高粮食加工深度、加工层次和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初步形成稻谷、油料、小麦、饲料四大加工产业集群,涌现出一批管理先进、效益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引领企业和升级企业。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粮油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42.3亿元。龙头企业的不断壮大,对粮食产业融合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彰显。

(二)向前延伸,做优基地。将基地建设作为粮食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落点,做到了“三个注重”一是注重优良品种。高度重视优质粮食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及应用等工作,基地种植品种均为品质口感较好、市场较受欢迎的优质品种,全部实行优质优价收购。二是注重绿色生态。大力推进万亩优质稻谷产销示范基地,以及有机米、富硒米等绿色生态稻米基地建设,严格按有机农产品技术要求组织生产。粮食、农林、环保等部门联手共建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面积累计达30万亩,先后有16个粮源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1个大米品牌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个大米品牌通过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三是注重精致管理。认真总结推广岔河、苴镇等粮食储备库成功做法,对基地内水稻生产全面实行供种、栽培、施肥用药、收购、加工、销售“六统一”,特别是突出标准化生产,创新推进供种、耕作、施肥、用药、收割等“全托管”,确保了优质稻谷纯度。

(三)向后拓展,做活市场。如东县努力跳出粮食产品加工既缺乏产品开发能力,更缺乏市场开拓能力的传统格局,突出业态创新,为粮食产业融合发展注入了活力。一是“传统媒介+展会”,提升品牌影响力。用足用好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传播媒介推广“如东大米”,同时组织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展会,通过高层次展销平台,推动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化。二是“传统渠道+电商”,提升市场占有率。强化与上海、苏南、杭州等大中城市对接,设立如东大米展销店,在大型超市设立如东大米销售专柜(专区)。同时,全力拓展电子商务渠道,在“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进行网上销售,延伸市场“触角”。目前,“如东大米”已远销沪、浙、闽、贵、滇等地,并为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消费者所熟知和喜爱。三是“传统阵地+配送”,提升产品惠民度。以遍布城乡的“放心粮店”为阵地,着力打造“半小时放心粮油消费圈”,全县“放心粮店”总数已达50家,“半小时”服务半径全部达标。同时积极推进如东大米进军营、进社区、进学校等配送活动,有力推动了粮食产业的融合发展。

近年来,如东县通过推进粮食产业融合发展,成功打造了一条集政治、社会、生态、经济等多元效益于一体的“价值链”。在政治效益上,能够有效防止土地抛荒、土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既保证粮食的高产增产,也便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有效掌握粮源,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社会效益上,不仅有效解决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更有效解决了“谁来销、怎么销”的问题。在经济效益上,通过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取得了多方共赢的效果。从农民方面看,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条件下,进行土地流转,进一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农民可以得到固定收益,“旱涝保收”。从村集体看,村级组织每亩可获服务费50~1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加,农业农村管理效率提高。从“全托管”组织看,节约了土地租金和烘干仓储额资金投入,获得了丰厚利润回报。从国有购销企业看,改变了过去收的万家粮,各品种混杂在一起,只能当“大路货”卖,无法实现优价的状况。从农资等服务企业看,过去跑百家,现在只需要跑一家,节约了经营成本,增加了企业收入。在生态效益上,通过统一规范管理,优化了种植品种,保证了产品质量,较好地解决了生态环境污染与追求粮食更高品质之间的矛盾。

三、在关键处发力,在瓶颈处攻坚,提粮食产业融合发展之速

粮食产业融合发展的活力显而易见,优势可圈可点,但受主客观多种因素影响,仍然存在着一些瓶颈问题。整体来看,粮食产业融合发展各环节间的整体联动、协同作战还不够。从源头看,粮食种植业是典型的低投资收益行业,且容易受自然灾害等外界因素影响,产业融合发展风险较大。2015年稻谷收割期间,由于连续阴雨,一些规模种植主体“收也难、晒也难、烘也难”,严重影响了种植效益。从主体看,国有粮食企业是粮食收购的主渠道,但粮食部门库存积压,仓储仓容不足、烘干能力不足、配套设施不足,特别是由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无力配备粮食烘干设备,潮粮、原粮难以及时入库,这已成为粮食产业融合发展的软肋和掣肘。从终端看,米、面、油等诸领域都有很多成熟的品牌,维持住既有市场份额已属不易,想要越众而出很难,等等。

面对这些困难,如东县将瞄准四个着力点,全面提升粮食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一是坚定“融合发展”方向。始终将粮食安全和粮农增收摆在突出位置,确保融合发展方向。二是把握“融合发展”关键。只有“发展二产”,才能有效实现“前伸后延”。始终坚持把粮油产品精深加工定位为推进粮食产业融合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业态,为“一二三”产业更好融合夯实基础。三是突出“融合发展”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粮食产业融合发展的“开路先锋”。始终坚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多管齐下,竞争发展。引导外部植入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本土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好实现提质增效升级。四是优化“融合发展”环境。在国有粮食企业烘干体系配套建设,农村道路、泵站、供电、河道、水系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研究出台更多的扶持措施和激励政策,不断改善粮食产业融合发展硬环境,构建长效的粮食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机制。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商务粮食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