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研究

时间:2024-05-30

王德军,征玉韦

1.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2.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农村稳方能天下安,农业兴方能基础牢,农民富方能国家盛,“三农”发展关乎国家发展命脉。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三农”问题放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指明了我国乡村新的发展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和灵魂。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全面总结和分析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报告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这是按照“五位一体”的布局在乡村领域具体展开,促进乡村政治、文化、经济、生态、社会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对于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认为:“乡村文化是指以农民为主体的,建立在广大乡村区域共同体的生产生活基础上,受制于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而形成的文化,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风俗习惯、科学文化以及组织制度等的总和。”[2]它反映了农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是农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乡村文化建设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总书记明确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3]乡村文化建设就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这一铸魂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乡村发展的内涵,改变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推动乡村的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为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激发乡村活力

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看,乡村文化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先进的乡村文化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比如有的地方加大乡村文化建设,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等模式,打造一些著名的“旅游小镇”“茶叶之乡”“现代农业园”等,积极把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还有一些地方乡村文化建设不仅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而且还紧跟时代的变化与发展,融合了乡村文化和现代文明,既优化了农村地区的文化氛围,提高了村民们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又改变了乡村的村容村貌,提升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使乡村发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有助于实现乡风文明

按照“五位一体”的布局,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想实现乡风文明,关键点在于要大力建设优秀的乡村文化。在此以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个误区,那就是“以工业的模式发展农村,用城市文明规划乡村文明”,结果出现了乡村价值核心倾向于城市、乡村文化建设的力量松散、乡村文化逐步衰落等问题。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在新形势下农村宣传思想工作要高举旗帜、聚集民心、培育新人、兴建文化、展示新形象。”[3]***总书记给乡村文化建设、培养乡风文明指明了道路,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乡村地区的多元价值集中成一元,聚集民心;大力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培养良好家风、质朴民风,培育新时代的农民,有助于实现乡风文明。

(三)有助于重建乡村文化自信

***总书记曾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3]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独立性。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文化积累深厚,我们的文化自信主要来源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都是几千年来炎黄子孙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源地,是乡土文化产生的基础,也是人民产生乡愁的所在地。加大农村地区文化建设,提高农村地区文化服务能力,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利于增强农民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重塑文化自信。

(四)有助于提升乡民幸福感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们在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需要层次更高的精神文化活动。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对生活的需要已经超越了吃饱穿暖的物质层面,开始对精神文化活动有了一定的追求。现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还包括精神层面的满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乡村文化建设紧紧围绕“文化乐民”“文化富民”“文化育民”“文化强民”四个角度,积极开展活动,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积极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活动的生产与创造,他们结合当地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创造出优秀的乡村文化作品,一方面让农民享受到乡村文化建设的累累硕果,另一方面还极大地充实了农村大众的文化生活,从而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使他们更加喜爱农村,美化农村,乐于为乡村建设奉献,也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目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乡村文化发展滞后,缺乏内涵

目前,农村与城市差距很大,农村与城市相比发展滞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也不平衡,呈现出二元结构的状况。比如现在乡村文化生活仍然过于枯燥单调,村民主要的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看电视、打牌和手机上网等,城市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有旅游、健身、阅读、看电影、唱歌等。相比之下,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层次不高,缺乏内涵。在文化设施上,农村的文化设施很少且破旧,城市的文化设施先进且齐全,博物馆、图书馆、健身房、电影院、公园等在城市随处可见。另外还有乡村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有些地方不挖掘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特色而盲目效仿,比如打造一些特色小镇,有的地方就会根据邻村模样,一哄而上效仿建设同样建筑风格的小镇,缺乏自己应有的内涵特色。

(二)乡土文化主体流失,传承乏力

乡村文化的建设、发展与传承都离不开人才,尤其是离不开高素质的乡村精英人才。在任何国家的乡村发展过程中,乡村精英人才都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在乡村守护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相比,大城市拥有更多的资源与更好的条件,比如城市经济发展得更好,城市能够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城市文化设施更加齐全,城市娱乐活动更加丰富,造成了大量的乡村优秀人才涌向城市,他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而不愿意再回农村,因此,许多农村变成了空心村,有的村里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儿童,显然,这些老人和儿童并不能担负起乡村文化建设的重任。正是因为乡村优秀人才的外流,一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传统习俗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困境,这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影响是巨大的,乡村精英人才的流失是制约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关键瓶颈。

(三)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不足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导向的作用下,乡村文化产业建设初见成效。但是,乡村文化产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创新上,都面临着一些困境,比如:乡村文化产品单一,传统农业中的文化因素还没有呈现出来,农业和农产品的精神文化价值还没有被最大程度挖掘出来,乡村文化产业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不明显,还没有实现乡村文化产业应有的附加值。各个地区虽然通过农家乐、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大部分的乡村不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特色文化,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市场占有率不高,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人才来帮助乡村将创意元素与品牌战略联结起来,造成竞争力低下的被动局面。有些乡村的文化产业以家庭为单位,缺乏龙头产业的领导作用,影响力有限,还有一些乡村文化产业没有充分的市场调研与统一的规划设计,在挖掘与突出乡村的文化特色方面力度不够,甚至有些盲目,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有些地方的乡村节庆活动、乡村旅游等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仍然主要依靠创作个体自行创作、自我销售、自我传播,结果是商品转化率不高、影响范围有限,产业优势不明显,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四)政府经费投入不足

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是进行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它可以为村民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提供物质设施保障,以满足村民的精神发展需求。无论是增加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还是不断丰富乡村文化活动,都需要政府对乡村文化建设提供较大的经费支持。然而地方政府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不大,经费投入不足。为了保障乡村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央曾出台文件规定:“各级政府的文化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1%,文化事业所需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但是由于重经济、轻文化观念的影响和各地方政府财力的限制,中央的这一规定在县财政这一级往往很难得到落实,目前,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文化设施大多建于20世纪80年代,设施陈旧、功能缺失,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农民的公共文化活动都不能顺利开展,那么群众性体育、文艺活动就很少,相比城市比较完善的文化消费设施,实在难以满足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难以改变农村文化活动匮乏的现状。经费投入不足问题不仅导致乡村文化服务供给短缺,还影响了乡村文化事业有关机构的正常运转,不利于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

邓世平在《乡村振兴:***对毛泽东农村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一文中曾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党要加强对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4]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党的领导,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文化传承上做到后继有人。同时,还要保存乡村的优秀文化内容,保存乡村的优秀传统风俗,保留乡村的建筑特色,只有把这些优秀的乡村文化内核保存好,中华文化滋养下的神州大地才能被称作中国乡村。

(一)加强党的领导,加强精神价值引领

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没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乡村的发展和振兴,加强党的领导,能够带领整个社会和集中整个社会的力量,带动社会的资源和人才,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逐步消除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在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将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放在首位。不断发展和壮大乡村文化,增强人民凝聚力。

加强精神价值引领,***总书记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乡村文化建设,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农民去除那些厚葬薄养、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的陋习,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农村广泛深入传播。

(二)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构建新时代乡村文化人才体系

“广泛发动农民参与和文化精英创新,恢复和保护有利于‘三农’的文化要素,肯定农民的主体地位,保证农民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意义在文化建设中得到体现。”[5]新时代乡村文化事业建设,人才是关键。通过培育乡贤和乡村文化精英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当地“草根文化队伍”以及培育乡贤,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新时期乡村特色文化人才培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培养乡村文化人才,另一方面是培养管理人才。比如“草根文化队伍”的培养要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特点和人们实际需求,培养富有本地特色的乡土艺术家、民间艺人、农民文化骨干,壮大当地“草根文化队伍”,鼓励他们创作出符合农民需求和具有乡土气息的文艺作品;乡贤是指乡村中那些受人尊敬、学识渊博、品行高尚的人。乡贤往往管理和监督村里一些重要事务,他们不但是族谱家训、乡规民约的制定者,还是乡村礼俗法治的维护者。“传统中国的农村宗法观念较强,因此,乡村秩序的维护主要体现为熟人社会的治理方式,传统文化秩序在乡村稳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6]乡贤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诚实守信、忠孝仁义、崇德向善等特征,也体现了乡村文化地域性、民本性、现实性和独特性的特点。据统计,2015年至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都强调了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集中多方力量支援家乡建设,树立文明乡风。在夯实乡村文化人才基础时,还要完善乡村管理人才培养机制,从乡村内和外两个方面健全乡村人才结构。对内建立乡村人才交流基地、人才培训基地,对外通过研究机构、学校,吸引投身文化事业建设的人才,为乡村文化建设输入新鲜血液。

(三)政府增加投入,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建立健全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保证乡村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除了政府的财政投入,还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形成政府、民间多元投入的保障机制,建立起“政府支持一点,群众自筹一点,文艺团体赚回一点,社会募集一点,企业资助一点”相结合的投融资体系,多渠道筹集资金。首先是政府主导,在乡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上,政府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乡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对乡村文化人才教育培训的投入,提高乡村文化人才的工资水平,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上向乡村文化项目适当倾斜,设立乡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加强监管,专款专用。其次是地方政府积极通过财政贴息、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各类文化创意投资公司积极投资乡村文化事业,引导和鼓励各类文化创意公司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地方政府积极搭建各种平台,积极宣传,吸引返乡创业人员进行文化创业。再次是集资赞助,乡村文化建设是公益性事业,要充分发挥同学会、同乡会、商会等组织的优势,邀请一些热心家乡公益文化事业的爱心人士对乡村文化建设进行捐款。同时“群众自筹一点,文艺团体赚回一点”,努力拓宽乡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来源,不断推进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强有力的文化保障。

(四)提升乡村文化内涵

创新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首要理念,同样,文化的发展也需要不断创新,如果失去了创新,那么文化的发展将会失去灵魂。“文化的发展是有延续性的,应该加以继承、创新而不是去进行截断历史的移植。”[7]在乡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保护好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承载着太多的乡愁乡情,在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中既要保留住乡村历史文脉,又要引入现代理念,将乡村建设成生态和宜居并存的美好家园,这样才能更好地打造乡村内涵价值;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讲,文化自觉本身就是个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主体将会把自身文化的过去、当前和将来共时性地进行系统审视,以获取文化发展与转型的主动权。因此,要在文化自觉的前提下践行乡村文化创意,丰富乡村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赋予传统乡村文化新的生命力,实现传统乡村文化、本土文化在新时代的再造、发展,重视各种文化元素的融合和注入发掘本土文化资源,尤其是本地的民俗文化、文化遗产及旧民宅、名木古树等的发掘保护,开发当地的人文和生态特色,为其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

(五)积极发展特色乡村文化产业

建设乡村文化,离不开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目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借此机会,各个乡村应根据各自特色的文化资源,大力开发文化产品,培育文化产业。比如,对一些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的乡村,结合实际情况,整合当地文化资源,积极开发乡村民俗文化产业,对于本地的歌曲舞蹈、传统手工艺、婚丧习俗、节日习俗、民间文学等方面,要运用科学技术和新的理念,积极创新其活动模式,丰富其活动内容,融入艺术观赏性和娱乐性,打造全新的文化产品,增强民俗文化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升级改造休闲娱乐农庄、农家乐、渔家乐;大力发展乡村古建筑文化产业,加强对乡村古老建筑的保护,将建筑历史文化内涵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塑造出独特艺术景观,更加有利于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让先进的科技成为内在动力,推动乡村文化产业不断升级更新,利用电商网络平台等一些推广手段,推动文化产业稳步向前发展,同时还要依托乡村自然资源自身的优势,发展康养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形成多元文化综合体,打造出一个“一村一幅画,一乡一天地”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总之,纵观中国乡村文化发展的光辉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古老的乡村文化是我们一直拥有的最坚实的民族基础,要建设和振兴乡村文化,就必须深入挖掘文化自身和乡村自身,而这种发掘又必须和社会中的教育、产业、生活等要素结合起来,必须和传统历史经验结合起来,和人民的需求结合起来。所以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是乡村文化的振兴,更是乡村的振兴、人民的振兴、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