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缪文静
中共庆阳市西峰区委党校,甘肃 庆阳 745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要求,这是聚焦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无缝对接的主要保障。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乡贤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一直以来在促进乡村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重视乡贤文化的建设和发扬,用乡贤文化助推乡村振兴。
“乡贤”顾名思义就是乡里贤达之人。早在古代我国就有一些品行兼优、德才兼备、德高望重的贤达之人,为乡村的社会建设、道德建设、文明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如今,乡贤是指退休返乡的文人志士,耕读故土的贤达人士,德才兼备的基层干部,受人称颂的模范人物,反哺家乡、回馈桑梓的业界精英以及其他所有愿意为家乡发展建设贡献智力、财力、物力的先进典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以发挥乡贤群体为重要力量支撑,因为他们在乡村产业发展、乡风涵养、矛盾化解、提升治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此以往形成一种文化被称为乡贤文化。
随着城乡现代进程的推进,乡村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乡村的治理组织、乡村人员结构、乡村的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随之也产生了新的乡村社会矛盾,给乡村治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乡村中的村民是乡村治理的主要参与者和践行者,也决定着乡村治理是否有成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量的青壮年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环境,重要的是伴随着乡村劳动力的流失,一些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优秀人才也逐渐流失,造成农村人才断层。长期以来,留守在乡村的多数都以妇女、老人、儿童为主,导致了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这些人员不仅没有能力承担农业生产,也无法参与到乡村治理的组织中,从而使乡村治理组织机构乏力,无法开展乡村治理的重要工作,特别是影响村民自治的顺利推行。
中国乡村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乡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着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淳朴的乡风民风、浓郁的乡土人情、传统的伦理道德。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乡村流动人口不断扩大,在现代化信息浪潮的推动下,传统乡风民风、传统道德、乡村文化、乡规民约也逐渐衰败。伴随而来的便是利己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乡村滋生,直接破坏了乡村文明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乡村社会的不稳定,也给乡村治理带来了困境。因此,要促进乡村社会秩序重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实现乡村振兴,推进乡贤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乡贤文化承载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蕴藏着乡村治理的智慧与经验,承载着“乡土中国”乡村治理的重任,是千百年来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块基石。
实现乡村有效社会治理不仅需要现代公共管理服务,更需要依靠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乡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在乡村建设中的一种实践,深深根植于乡土文化之中,不仅带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属性,还是连接乡情乡愁的精神纽带,是传承乡风文明的重要方式。传统乡贤文化具有文化的向心力、感召力和无形的约束力,比如,可以在乡村设立乡贤图书馆、乡贤讲堂,以此来发挥乡贤文化引领乡风文明,传承家风家训,提升乡民素养,在乡村中建立祠堂、深挖家谱文化资源,让乡民了解家谱、家训,摒弃狭隘的宗族观念,引导农民积极向上向善、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警示,做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和,实现乡村社会活力迸发、安定有序,为乡村振兴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乡贤文化源自乡土、融情乡土,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内在力量。随着时代的变迁,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乡村治理人才流失、主体弱化、对象多元化、环境复杂化等问题凸显,乡村社会的治理已经呈现出新的形态。新时代,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乡贤在乡村治理中活力焕发,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水平、文化素养和技术经验,知识储备充分,视野开阔,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在治理乡村过程中,能很好地与上一级组织协调沟通,充当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们既是乡村公共事务的管理者、组织者同时也是乡村共同治理的参与者,他们可以利用亲情、乡情和自身的声誉威望,在现代公共治理和传统的人文素养中找到新的支点,以此来调节乡村社会的矛盾纠纷,推动依法治乡,提高现代乡村治理水平。
生活富裕既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只有将乡村美了、农民富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改善,乡民真正获得了幸福感,才能留得住乡村中的人,才能重建懂礼仪、知廉耻、有爱心的乡村文明社会。乡贤就是从生他养他的乡村走出去,并逐步成为成功人士,他们大都对乡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出于对家乡的关切,愿意回乡,帮助家乡建设。他们运用外出创业的成功经验,在乡村招商、自主创业、乡村集体经济、乡村企业发展、乡村发展新兴产业的专业技能培训等乡村经济建设方面,不仅为乡村经济创新发展注入资金力量而且还提供了智力支持,对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浙江的舜耕大米、谢安家茗文化品牌的包装,都是乡贤文化的代言。
弘扬乡贤文化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思想建设和行为引领工作。如何使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得到永续发展,使之真正助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需要各级政府倍加重视、齐心协力,共同推进。
各级政府要避免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经济建设上,避免把主要工作重心都落在产业发展和人均纯收入上,应该给乡贤文化建设在经费、人才培养以及共建奖励合作机制上予以支持。为乡贤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促进乡贤发挥与监督的作用,使其参与到乡村的社会治理之中,带领乡民共同致富,真正起到“领头雁”的作用。比如:针对那些为乡村集体经济做出贡献的新乡贤,为他们提供土地流转、企业发展贷款、水电人力等方面的政策倾斜,确保乡贤在带领乡民共同致富的过程中更有动力,更有荣誉感。同时要营造一种适合乡贤文化发展建设的氛围,在乡村中形成一种尊重学习乡贤的浓厚氛围,确保乡民从内心中敬畏乡贤、爱戴乡贤,形成一种广泛的看齐意识和自觉行动,为传统乡贤文化的传承发扬拓宽渠道和空间,进而提高农民对乡贤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总书记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强调“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乡贤文化正是要从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汲取的经验和智慧,是千百年来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块基石。当然传承乡贤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要提炼符合代代需要的精神文化要素,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的先贤文化资源,结合时代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建设新的乡贤文化,实现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实现乡风文明。只有充分发挥乡贤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智慧、人才、制度等价值,才能构建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传统治理理念与现代治理规律相融合的新型乡村发展模式。
弘扬乡贤文化,不仅为社会传播正能量提供了载体,同时也为文化惠民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培育和传播乡贤文化,就是要呼吁有德有才的新乡贤回到故乡,带领乡民共同建设新乡村。各级政府首先可以通过组织筹建乡贤理事会、乡贤图书馆,为乡贤文化搭建活动平台,进一步充实乡贤人才库,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乡贤参与到乡村的公共事业建设和乡村的共同发展之中,探索新常态下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新机制。其次,在村镇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结合乡贤文化建设需要,在各村镇的村部、文化广场、新农村等公共建筑、文化景观中以乡贤长廊、乡贤墙、乡贤榜、楹联等各种形式,融入当地乡贤事迹、乡贤故事等文化元素,体现乡贤主题;在市县镇核心区域如城市广场、文化公园、纪念场所建立乡贤名人展厅,集中展示乡贤风采,在各村建立村史馆或乡贤传承基地,全面展示乡贤风采,引领社会风气,教化乡民。精心打造一批乡贤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将乡贤文化融入到乡村振兴建设之中,真正使乡贤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
乡村作为中国经济的“半边天”,没有乡村的发展,中国梦就无法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只有用好乡贤文化这一宝贵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参谋和模范引领作用,才能延续乡情乡愁,才能使在外乡贤乐于回归家乡,反哺桑梓,传承乡村文明,为推动乡村振兴凝心聚力做出应有贡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