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策划/整理 本刊编辑部
今年,是我国农历“牛年”。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它蕴含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斗的精神密码,也映照出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担当。
在过去的一年里,面对疫情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再次展现巨大韧性,率先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恢复经济正增长,成为全球经济阴霾下的一抹亮色。
站在“十四五”开局和“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2021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一年之计在于春。随着天气渐暖,全国春耕备耕正由南向北展开,各地挂图作战,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据悉,今年我国将确保全年粮食种植面积在17.5亿亩以上。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是巩固双季稻种植面积,确保去年增加的早稻种植面积不减少。东北、黄淮海、西南、西北地区要因地制宜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同时要稳定大豆种植面积。
据悉,今年全国春耕生产玉米、水稻、大豆种子供应量68亿斤左右,能够满足生产用种需求。另外,预计春耕可供应肥料2030万吨,农药供应充足。预计春耕期间全国可投入各类农机具2200万台(套)以上,目前大部分已检修完成,正陆续投入春耕生产。今年冬小麦、冬油菜种植面积双双实现恢复增长。冬小麦种植面积3.35亿亩,比上年增加300多万亩;冬油菜种植面积9600多万亩,比上年增加400万亩左右。多数地方冬小麦、冬油菜长势好于上年,冬小麦一二类苗比例达到88.5%,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夏季粮油丰收有较好基础。
2020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也是世界减贫历史上的中国奇迹。现如今,“三农”工作重心已由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同时,积极备耕,打好今年的春耕春播第一仗,全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稳定粮食生产好形势,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特殊意义。
2月2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春季田管暨春耕备耕工作视频会议,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在会上强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在全局工作中的战略地位,切实增强抓好粮食生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坚决打好春管春播第一仗,为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打下坚实基础。农业农村系统要立下“军令状”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力争稳中有增。
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十四五”开局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意义重大。要毫不放松抓好春季田管和春耕备耕,加强技术指导,特别要做好农资保供稳价工作。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推动种业翻身仗起好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稳定生猪生产,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和病虫害防控。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
粮食和农业生产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指出,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大对粮食和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保护和调动好农民生产积极性。全面落实粮食播种面积,全面做好抗灾夺丰收工作,着力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在确保数量的基础上提升质量。要加强耕地保护建设,建立预警线从而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并主要用于种粮,保质保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要抓紧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鉴定保护等基础性工作,制定好实施好打赢种业翻身仗行动方案,加快培育壮大种业企业。要加快提升农业生产、流通、加工各环节设施装备现代化水平,提高供给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要切实稳定生猪生产,加快促进牛羊和奶业发展,抓好家禽和水产品生产。要狠抓责任、政策和工作落实,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甘肃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大力培育“甘味”品牌,形成了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产业为主导、区域特色农产品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在开展春耕之时,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2021年全省稳定粮食生产行动方案》,《方案》明确了2021年甘肃省粮食播种面积将稳定在40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202万吨以上的生产任务,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夯实粮食生产基础、提升供种保障能力、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延长粮食产业链条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为今年春耕指明了方向。
当前,春管春播已从南向北陆续展开,农时紧、任务重,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积极行动,统筹疫情防控和春季农业生产,扎实推进春管春播各项工作。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粮食生产。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粮食安全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时刻绷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多措并举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修复,提高耕地质量。在土地流转或租赁过程中,把好用途关,坚持农地农用,不能随意改变用途,考虑耕地复垦需求。科学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处理好退耕还林还草与保护耕地及农民生计的关系。
农业农村部召开的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视频会强调,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部署,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加强指导服务,强化政策扶持,统筹利用好撂荒地,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统筹利用撂荒地是保护耕地资源的必然要求,是挖掘保供潜力的重要途径,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有效手段。要从全局高度,充分认识统筹利用撂荒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决遏制耕地撂荒。
各地要多措并举,务实高效推进撂荒地统筹利用。尽快开展耕地撂荒情况排查工作,建立工作台账,摸清底数,增强工作针对性。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选择复耕复种的作物品种和技术模式,有序推进撂荒地利用。规范土地流转,加强社会化服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强化政策扶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撂荒地耕作条件,提升撂荒地设施水平。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主动扛起责任,把解决耕地撂荒作为夺取粮食和农业生产丰收的一项重要措施,做到责任落实到位、约束措施到位、技术指导到位、宣传引导到位,确保统筹利用撂荒地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甘肃省委、省政府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持续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全省基本农田不减少,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粮食产量不减少。在保护耕地数量的同时,重视保护耕地质量,推广以普及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施用为主的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继续巩固撂荒地整治成果,将具备条件的撂荒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引导长期外出务工、家中无劳动力的农户流转土地经营权,指导流转双方将防止耕地撂荒要求纳入流转合同内容。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的农户提供全程托管服务。甘肃省今年的春耕面积将严格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2021年全省稳定粮食生产行动方案》进行,稳定播种面积,稳定粮食产量。
据植保部门分析预测,今年甘肃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呈中度偏重发生态势,防控任务艰巨。为此,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结合生产实际,制定《2021年甘肃省“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方案》,全力以赴抓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最大限度减轻危害损失,奋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行动目标是以贯彻落实《生物安全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和《农药管理条例》为抓手,以稳粮减灾保丰收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力做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重点任务是突出主要作物和重大病虫害,抓住重点区域和关键时节,打好小麦条锈病、草地贪夜蛾、马铃薯晚疫病三大防控战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在进行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的同时,甘肃省进一步加强农业发展新模式的创新与推行。据悉,今年甘肃省经济作物和果业技术推广将突出技术模式创新开展抓点示范工作,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应用,每个县将建设2~3个高标准示范点,打造一批标志性的放心菜园、精品果园、道地药园和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通过抓点示范,建设一批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技术模式,制定一批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十四五”期间,甘肃省将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面积由现在的130万亩增加到160万亩,其中建设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水肥一体化玉米制种基地100万亩,将玉米年全国供种量由目前的59%提高到65%;紧盯打造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的目标,建设绿色标准化、规模化、宜机化的优质原种基地100万亩,生产原种150万吨,将全省原原种的生产能力提高到15亿粒,向省外供给原原种、原种的能力达到总产量的50%;建设绿色标准化瓜菜花卉制种基地20万亩,年产种量达2000万公斤以上,通过制种基地建设,增强供种保障能力。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梁仲科表示,甘肃省作为国家三大制种基地之一,在国家种业翻身仗中如何精准发力,交出一份满意答卷,作出甘肃贡献,关键是在做足“基地”优势、补上“创新”短板上下功夫,着重聚焦“建好基地”“保好种质”“做好攻关”三条主线。
烟暖土膏民气动,一犁新雨破春耕。各地开足马力,加紧组织农耕物资运输,保证春耕物资需求,开通“绿色通道”,助力全国春耕物资运输生产。为了确保春耕备耕农资供用需求,铁路部门主动摸底调查周边农资市场和运销企业,采取线上线下联动方式与管内生产化肥厂家对接,为客户“量身定制”运输方案,确保春耕物资来一批装一批、到一批卸一批,第一时间运抵田间地头。然而,在甘肃,有一个地方化肥将“绝迹”。
“全域无垃圾、全域无化肥、全域无塑料、全域无污染、全域无公害”,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启动以绿色崛起为主题的“五无甘南”创建活动,旨在深化“全域无垃圾”成效,实现绿色崛起。这是国内首个提出全域内禁止使用化肥的地市级行政区域。
据悉,甘南州下辖的合作市还计划开展化肥清查整治行动,引导农资经营门店下架化学肥料,提倡经营销售生物有机肥。甘南州舟曲县将全县所有农药化肥销售门店库存化肥进行回收。2020年以来,卓尼县率先探索、先行先试,启动实施了“化学农药化肥不进县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行动,以有机肥替代化肥,建立了农牧业循环利用机制,着力加大有机肥推广施用力度,提升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尾菜综合利用率,摸索出了一条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
甘南州推进“全域无化肥”,主要以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为抓手,建立农牧业循环利用机制,提升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尾菜综合利用率;推进“全域无公害”,推进农产品质量管控,实施品牌培育工程,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建立可追溯体系,打响高原绿色有机品牌,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甘肃省响应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号召,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抓住关键农时,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服务能力和带动作用,强化技术指导,充分发挥各类农业机械的作用,积极开展牛年春耕。
近日,甘肃省多地利用农机进行春播:拖拉机牵引着旋耕机、覆膜机穿梭在田间地头,水肥一体化、智能喷灌、全自动洒肥机进行浇水、追肥作业,大型植保机械、无人机高效完成植保作业……隆隆机器声音替代了曾经的吆喝声,新型农机、智慧农机已堂而皇之成为春耕战场上的新“主角”。
智能化农机引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发展会使得水、肥、药和人力资源实现最大化利用,逐渐推动农业向现代化发展。农业实现机械化是亿万农民的渴求,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短板,如今这个短板被慢慢补齐。
据统计,2020年甘肃省农机市场需求呈爆发式增长,补贴系统录入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8.32亿元,资金使用比例186.84%。这既有产业规模化水平提高、宜机化面积扩大等因素影响,主要还是农户购买力增强、农业承接主体和生产组织方式发生变化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自身发展的原因。据悉,春耕期间,甘肃省计划组织各类农业机械100万台(套)以上,投入春季农业生产。目前,甘肃全省机具检修率达到99%以上,已完成培训机手和修理人员5万余人次。
甘肃省在农机化生产水平较高的地方且有条件的地方,大力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步伐,并逐步在全省推进农机具的使用率。新型中高端农机具在甘肃全省的投放,显著降低了农机操作难度和劳动强度,充分提高了春季农业生产效率。甘肃省正朝着基本实现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大方向迈进,同时积极推进蔬菜、养殖、林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的机械化、规模化生产,让农机成为带动农业生产专业化“火车头”。
春天是万象更新、充满希望的季节,抢抓时节把收获播撒在春的季节里。这个春天,未来之光照耀神州大地;这个春天,14亿人满怀信心,阔步踏上新征程。(整理自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