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高台县试行补水促长、免栽成林生态治理方法初探

时间:2024-05-30

王 磊,郭巧霞

高台县林业和草原局,甘肃 高台 734300

一、高台县气候环境特点

(一)地理环境

高台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黑河干流中游下段、巴丹吉林沙漠南缘。较为典型的大陆沙漠干旱型气候以及独特的地形地貌,使得县域内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北部为合黎山中低山区,海拔一般为1 300~2 200m。岩石风化剥蚀强烈,沟系发育,植被稀少,受巴丹吉林沙漠侵害,局部沙漠化严重。地表季节性冲沟水系发育,植被较少,局部为稀疏草原区。

中部为黑河河谷盆地(平原)海拔一般为1 200~1 400m,主要位于黑河流域,地势平坦、水系发育、河流纵横,流向北西。该区为丰饶的农作物生长区和育种基地。在流域内还形成多片洼地沼泽,草木繁茂,成为候鸟栖息地和自然保护区。

南部为祁连山及分支榆木山中高山区。海拔一般为1 500~3 500m,位于祁连山及其分支榆木山的北坡,坡降大,坡降比30‰~45‰。南部山势陡峻,发育多条南北向水系,山前发育河流冲积扇,由于地下水急剧下渗,加之气候干旱,南部形成大面积戈壁区。

(二)气候

高台县气候属大陆性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年平均气温8.1℃,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30.6℃,≥0℃积温3 567.7℃,≥10℃积温3 053℃,年日照时数3 103h。全年无霜期149d,太阳辐射总量为148.2KJ/cm2。年平均降水量112.3mm,年蒸发量1 638.2mm,是年降水量的14.6倍。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干热风、沙尘暴、霜冻等。历年平均风速2.2m/s,10min平均最大风速为28.7m/s,瞬时最大风速为39.06m/s,平均每年大风日数为28.7d。

依据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通过美国陆地探测卫星系统采集的遥感影像的解译结果显示:高台县辖区植被覆盖度中等,生物多样性水平一般,较适合人类生存,但有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制约性因子出现。

(三)高台境内不同区域生态状况

县境内南部为祁连山及分支榆木山浅山区,普遍分布有多年生草本芨芨草。南部靠近山峰区域大多为深厚壤土,分布有一些洪水冲积剪切形成的带状沟壑。域内依靠四个水库形成新坝镇10万亩耕作区。这一区域与中部绿洲的过渡带是古河床发育而成的卵石戈壁。制约这一区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灌溉水源不足,生态表象稳定,客观上没有蔓延性的生态危害。

中部黑河两岸为主要的人居农业区,黑河沿岸属于黑河湿地保护范围。

绿洲外围西部、北部荒漠区,普遍表现为沙漠、盐漠、砾漠生态景观;沙漠区普遍分布野生灌木白刺,生长高度50~25cm;砾漠区普遍分布野生小灌木红砂,生长高度50~15cm;盐漠区常见野生柽柳和河柳自然生长,生长高度50~100cm。

二、对传统造林方式的反思

(一)高台县现有的造林工作情况

高台进行的成片造林工作实际是:造林区没有既成水源;外围区栽植梭梭或柽柳;农田防护林主栽杨树。调查10年后的保存和生长情况,在人为的积极努力之下,植被状况优于造林前的状态,但树木生长量远低于水分充足地区的正常生长量,治理效果远低于人们的预期。缺乏后续人工灌水的林地,常见退化为小老树,覆盖度低至0.3以下。这应该是植物生长对自然环境的正常反应。从更长远的时间区间来看,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进行人工造林,具有效率低、防护效果不稳定的缺点。

(二)国家层面的指导方针

“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越性,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能犯急躁病、大干快上,特别是不能搞各种各样的开发区。

三、建议

(一)坚持国家关于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指导方针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九部分第三节提到:“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二)建议分区采取保护或栽植的不同治理方式,绿洲外围试行“补水免栽,促长成林”方法来进行生态改良工作

高台县具有较为典型的大陆沙漠干旱型气候以及独特的地形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阳光充足,主要的生态不利因素是干旱多风。建议要尊重区域用水总量有限的实际,避免在荒漠区内进行大规模人工造林;不同区域的最主要的生态危害表现不同,应当分区域进行有效治理:没有危害蔓延现象的区域实行天然保护为主;绿洲内部应该以防护林网提质增效为主;固定半固定沙漠区域应该作为连片治理的重点。

高台县全年≥10℃积温3 053℃,年日照时数3 103h,全年无霜期149d。在这种自然温度条件下,各荒滩荒漠区域天然分布有一定的植被基本株数。本地光照充足,病虫害发生少,野外树木生长量与它得到的水分补充程度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由于缺水而导致的植株生长量小,这是本地生态环境的缺点,但也是突破口。本文认为针对绿洲外围固定半固定荒漠区域,建议大力推广“补水促长,免栽成林”的造林方法,即可以达到更为持久、更加科学的生态治理目标。该方法结合了人工造林与封禁育林两者的优点,避免了人工植苗高费用、不稳定,和封禁育林效果缓慢的缺点,很具体地贯彻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四、“补水免栽,促长成林”方法在高台县的实践探索

“补水免栽,促长成林”方法在高台县的林业工作实践中有以下几点初步建议:

(一)天然植被的荒漠区

在分布有一定天然植被的荒漠区不进行整地,也不再重新栽植苗木,每年做到对原天然生长的灌木或多年生草本补充灌水2~3次。

(二)灌木植株下铺设使用寿命较长的滴灌带

滴灌带滴水孔间距由常规的30~60cm改为2m。以节约用水,同时达到促进植被生长,有效提高覆盖度,并可以期望形成“半天然”的森林区。

(三)关于水源

在现有用水总量平衡的“硬约束”下发展新造林,其用水来源,只有从原有灌溉面积里面进一步节约用水,挤出用水量来。这一点,不论用什么方式造林,这都是必需的,也是已经在做的。初步设想是运输水或者储存降水—注入临时储水池—加压—输入滴灌带。

(四)配套输水措施

配套输水措施是关键,也是难点,可开展试验,得出费用方面的实践数据。并逐步提高经济效率,降低水分损耗。

(五)目前高台县有市场主体参与防沙治沙工作的一些实践

2012年以来,高台县涌现出投资规模达到5 000万元以上的防沙治沙市场主体有5家,治理面积累计达56 830亩。各市场主体参与防沙治沙建设的实践,试验推广了滴灌带造林、沼液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栽培、抗旱保水剂埋施、扦插式植苗器运用、早春抢抓积雪墒情植苗等实用技术。为保障造林成活率,同时努力减少水分消耗,各家配套建设了蓄水塘坝,并全面铺设滴管带。

目前来看,这对于提高造林成活率是十分有效的措施。据测算,这些新造林配套设施投入为:塘坝建设费每座350万元,可灌溉面积2 500亩,灌溉管道费用每亩1 000元,这两部分基础设施投资达到每亩2 400元;每亩每年水电费及管理人工费合计500~600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