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张 强
兰州理工大学 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策略,促成西部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之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的总要求。然而,西部乡村相比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发展机会、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农业技术等因素导致西部乡村经济发展成为关切的现代化发展薄弱点,同样也是突破点。并且,西部乡村大部分处于生态脆弱区,使得本身就发展困难的西部乡村想要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尤为艰辛。运用多元社会治理措施实现西部乡村振兴建设是***生态文明思想能否在西部田野上生根发芽的有效路径,促进西部乡村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是西部美丽乡村建设的前进方向。
***生态文明思想采用通俗易懂的解释方法将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生动地描述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要实现“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两山”理论正是将自然界与人类活动运用辩证统一的思维整合在一起,雅俗共赏地阐明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之间并不是割裂的关系,而是运用超越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思维看待两者之间的关联。“两山”理论的生命力源于构建“五位一体”的实践过程,通过完善生态法制体系、生态监管体系、生态考核体系、生态补偿体系等单元,不仅能够实现“两山”理论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十九届四中全会将“两山”理论列为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进程中必须践行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两山”理论是贯穿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等内容的设计蓝图。
农业供给侧改革是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辩证关系的具象方法论,运用实践活动为协调路径整理可行性分析,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分析其必然与共生的内在逻辑:首先,农业供给侧改革提升西部乡村经济的发展效能,是实现西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其次,农业供给侧改革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是西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最后,农业供给侧改革统一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2018年4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在巩固现有改革成果的同时,继续深化改革应当以稳定产能、质量兴农、市场导向、科技支撑、效益优先、绿色导向、激活资源为发展方向。构建西部美丽乡村应遵循***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作用,将“两山”理论渗透于西部乡村建设的各环节。
生态扶贫是精准扶贫在生态保护语境下的新产物,已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一环,西部乡村是精准扶贫的关键对象,解决西部乡村的贫困问题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战略性意义,而生态扶贫是重中之重,是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的重要举措。粗放式扶贫已展现出对西部乡村生态扶贫的疲软状态,只能暂时缓解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相距甚远,西部乡村生态扶贫要走出适合自己发展模式的创新之路。
以民为本是精准扶贫的内核元素,生态扶贫的本质就是解决至关重要的民生问题,推广生态移民、碳金融交易机制等措施是有效解决生态民生问题的快捷路径;2018年底,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已完成全部农牧民搬离核心保护区,并为迁出者配套相应的权益保障措施。
西部与东部的有效对话是缩小贫富差距的有效途径,以过去直接的物质帮扶转型为战略帮扶、技术帮扶、人才帮扶,青海省海南州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局面之所以发生焕然一新的变化,是青海省与江苏省对口扶贫协作的共同成果。
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有利于疏通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内在联系,更迭生态扶贫的本位意识,为西部乡村更好地发展应创新多元的补偿方式,以资金扶持为基础,推进产业扶持、旅游扶持、智力扶持等环节并肩发力。
中国特色小镇是以文化创新为引领,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以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为特征,统筹生态文明、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等方面的综合治理路径。对于千篇一律的新农村建设,西部乡村因地理因素、历史文化、基础设施等因素成为中国特色小镇的发展蓄力点。根据住建部公布的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第一批(2016.10),认定127个特色小镇,西部44个,占比34.65%;第二批(2017.08),认定276个特色小镇,西部99个,占比35.87%;总计认定特色小镇共403个,西部总计143个,占比35.48%;西部地区特色小镇被认定最多的是经济条件较为突出的四川。然而,由于经济制约的因素,2018年5月,中国特色小(城)镇指数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中国特色小(城)镇2018发展指数报告》中西部建设的特色小镇排名进入前50名的只有7个,其中云南占5个,而总量较多的四川省并没有上榜;据此,西部乡村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特色小镇的前景依旧任重道远。丽江古城是西部最成功的中国特色小镇之一,坚持“特色小镇,内容为王”的旗帜,整合当地的自然风景、民族风情、运用市场导向机制推进文化产业创新,丽江市政府为特色小镇建设招商引资、政策扶持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虽然,西部部分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已偏离预先设计的发展轨迹,出现了未寻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文化定位与文化创新、忽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内涵等问题,但西部美丽乡村建设仍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以中国特色小镇建设为突破的着力点。
生态红线是经济发展的高压线,亦是生态文明坚守的底线,运用生态红线把握生态功能、环境质量、资源利用三方并进是西部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治理思路。2016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委印发《关于加强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的指导意见》,使用“三线”概念统筹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空间保护三元素的整体性要求,即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然而,国家法律仅对于生态保护红线进行范围限定,对于生态红线的立法仍处于空缺状态,导致两条线在落地过程经常发生混同的状态。西部地区具有多种生态脆弱区类型,即山地农牧类、农牧交错类、荒漠绿洲交接类、岩溶山地石漠化类、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类,西部地区多样的生态脆弱区决定了生态红线划定需要在中央规范性文件的统领下因地制宜。2018年1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根据地方地理特征经评估将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纳入划定范畴。西部乡村的经济发展不能触碰生态红线的划定范畴,保证生态安全的前提是经济发展的下限,而生态文明是生态红线的奋斗目标,调整产业优化升级是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衔接方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